亚马逊再次涨价引众怒,你会跟风提价吗
半夜刷后台看到涨价通知, 亚马逊卖家们又失眠了
凌晨一点,深圳做3C配件的老王盯着手机屏幕,亚马逊后台的邮件标题刺眼得慌——“关于2022假日销售旺季配送费调整的通知”。他揉了揉眼睛,反复确认日期:2022年8月17日距离旺季还有不到两个月。邮件里写着, 从10月15日到明年1月14日使用美国和加拿大FBA的商品,每件要加收0.35美元的旺季配送费。老王心里一咯噔,自己这款手机壳旺季日均能出500单,这笔下来得多花5万多人民币。
这样的场景,在2022年的跨境电商圈不是个例。亚马逊这波操作,直接把卖家们从睡梦中惊醒。有人骂骂咧咧地关掉手机, 有人默默打开Excel算成本,更有硬气的卖家直接在群里放话:“敢涨运费我就涨价,利润比什么都重要,鬼佬爱买不买。”

这已经是今年第三次“割韭菜”, 亚马逊的账算得比谁都精
老王记得,2022年刚开年,亚马逊就搞了例行涨价,FBA仓储费、配送费普调了一轮,当时大家咬咬牙,想着“年度惯例,忍了”。后来啊4月份, 亚马逊又甩出一招“燃油和通胀附加费”,说是主要原因是油价涨、通胀高,对美国站的FBA订单加收5%的附加费。那时候就有卖家算了笔账,一个10美元的产品,光附加费就要0.5美元,利润直接被削去一大截。
现在8月份,旺季配送费又来了。老王掰着指头数:“年初一次4月一次8月一次一年三次涨价,亚马逊这是把卖家当成提款机了。”更让人憋屈的是 每次涨价都打着“市场竞争力”的旗号,邮件里总少不了“我们的配送费用仍然比其他第三方物流便宜30%”这类话。卖家们吐槽:“比谁便宜?比谁会割韭菜吧?”
“敢涨运费我就涨价”, 硬气卖家的反制逻辑
在2022年9月的创蓝论坛上,一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发了篇帖子,标题就叫《亚马逊涨我涨,利润不能丢》。帖子里写道:“上次涨配送费我提价1美金,敢涨运费我就涨价,鬼佬爱买不买。”下面跟着一串“支持”“同涨”的回复。这位卖家算得很清楚,他的产品成本价8美元,平时卖15美元,利润率47%。加收0.35美元旺季费后 直接提价0.5美元,消费者多花0.5美元,自己多赚0.15美元,算下来旺季利润还能保住40%。
这样的“硬气派”在2022年旺季并不少见。深圳一位做服装的卖家Lily告诉侃哥, 她的T恤类目4月涨了燃油附加费后就把价格从12.99美元提到13.99美元,“订单量确实掉了一点点,但客单价上来了整体利润反而多了8%。”她觉得,亚马逊涨价是“明抢”,卖家不反抗,就只能等死。
群嘲背后的“阴阳话术”, 亚马逊的公关真的会玩了
亚马逊的涨价公告里有几句话把卖家们气笑了。比如:“我们的销售伙伴对我们而言至关重要,所以这是我们慎重考虑之后才做出的决定。”卖家A吐槽:“每次涨价都给你一种感觉——‘我的运费已经很便宜了 才涨这么点已经便宜你们了别不知好歹。’”还有那句“FBA将继续为客户提供高水准的服务, 确保调整过的费用仍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卖家B直接回怼:“最恶心的是这句话,合着涨价是给我们提供服务?这叫强制消费吧?”
更绝的是亚马逊特意强调“旺季配送费不适用于亚马逊物流轻小商品计划”。这句话像根刺,扎得非轻小商品卖家心里难受。有人酸溜溜地说:“合着就是告诉我们,要么做轻小商品,要么乖乖交钱?”
抛货和服装类目成“重灾区”, 这部分卖家太难了
老王的手机壳就属于“非轻小商品”,体积大、重量轻,亚马逊叫“抛货”。他给侃哥算了一笔账:一个手机壳重量150克, 体积0.02立方米,FBA配送费平时1.5美元,旺季涨到1.85美元,再加上燃油附加费5%,单件物流成本直接从1.5美元冲到1.9425美元。他的手机壳售价15美元,物流成本占比从10%飙到12.95%,利润空间被挤得只剩薄薄一层。
服装类目更惨。Lily说她的T恤佣金17%,退货率30%,旺季配送费一涨,单件T恤的综合成本占到售价的45%。“一件20美元的T恤,退货成本就占去大半,再叠加三次涨价,基本没赚头。”2022年第三季度,服装类目卖家平均利润率从2021年的18%暴跌到12%,创近三年新低。
幸运儿躲过一劫?轻小商品计划的“隐形福利”
做手机壳的卖家张哥就没那么焦虑。他的产品属于轻小商品,单件重量不超过1磅,尺寸符合亚马逊标准,这次旺季配送费直接豁免。他给侃哥看了后台数据:2022年10-12月, 他的轻小手机壳卖了15万件,没多交一分旺季费,省下5.25万美元。“亚马逊这个政策,等于给轻小商品开了绿灯。”张哥说 他身边做数据线、手机支架的轻小商品卖家,2022年旺季利润普遍比非轻小商品高出15%-20%。
不过轻小商品也不是“万能药”。张哥提到,轻小商品有严格的尺寸和重量限制,而且市场竞争激烈,“想入局得先卷价格”。2022年,轻小商品类目的平均售价同比下降了8%,卖家们靠走量赚钱,利润薄得像纸。
涨价不是唯一出路, 这些卖家悄悄在做“B计划”
面对亚马逊的“步步紧逼”,不是所有卖家都选择硬气涨价。做家居用品的陈姐,2022年旺季就没跟风提价,反而把30%的订单转到了独立站。“亚马逊的配送费涨到0.35美元, 我用第三方物流,美国本土仓发货,单件成本才0.8美元,比FBA便宜一半。”她算了算,独立站客单价比亚马逊高20%,虽然要自己花广告费,但整体利润反而提升了25%。
还有卖家另辟蹊径,开发高利润新品。深圳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告诉侃哥, 他们2022年放弃低利润的3C配件,转向研发智能家居产品,一款智能插座售价39.99美元,成本15美元,利润率高达62.5%。“虽然新品推广周期长,但比在亚马逊上‘被割韭菜’强多了。”他说公司2022年Q3通过新品实现的营收占比达到40%,成功对冲了亚马逊涨价带来的冲击。
亚马逊的“通胀牌”打得响, 但卖家不能只当“接盘侠”
2022年,美国通胀率创下40年新高,9月CPI同比上涨8.2%,物流、人力成本全面上涨。亚马逊在涨价公告里把锅甩给“通胀”,说自己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卖家们不买账:“你亚马逊赚得盆满钵满, 2022年第二季度净利润52亿美元,凭什么让我们承担通胀成本?”
更讽刺的是亚马逊自己的物流业务也在涨价,但对第三方卖家却更“狠”。2022年第三季度,亚马逊物流收入同比增长20%,远高于第三方卖家服务收入的12%增速。这说明什么?亚马逊在用卖家的补贴,去强化自己的物流壁垒。
旺季的“红包”该不该给, 主动权在谁手里
2022年旺季已供应链把成本降了5%,总算没亏钱。张哥的轻小商品继续躺赢,已经开始布局2023年的新品。
跨境电商的生意,从来不是“一招鲜吃遍天”。亚马逊再强大,也不能让所有卖家都乖乖听话。有人选择硬气涨价, 有人转向独立站,有人开发高利润新品,有人优化成本……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是你愿不愿意跳出亚马逊的“围城”。
2023年的旺季还会不会涨价?亚马逊没说。但卖家们心里清楚:与其被动等待“割韭菜”,不如主动找自己的“生路”。毕竟利润比什么都重要,但比利润更重要的,是活下去的底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