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Q2亏损20亿美元,裁员近10万人

亚马逊20亿亏损背后:电商巨头的“寒冬”与卖家的生存启示

2022年夏天一份财报让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震动。亚马逊交出了成立以来最差的成绩单之一——第二季度净亏损20.28亿美元, 这是继一季度7年首次季度亏损后连续两个季度陷入亏损泥潭。更引人注目的是同期裁员人数高达9.9万,创下公司单季度裁员纪录。这个曾凭借电商帝国席卷全球的巨头,为何突然陷入“瘦身”困境?这对正在亚马逊生态中挣扎的卖家又意味着什么?

亏损真相:不只是“钱袋子”的问题

翻开亚马逊的财报,20.28亿美元的亏损数字确实刺眼。但深入分析会发现,这笔亏损背后藏着多重“黑天鹅”。最直接的导火索,是对美国电动车企业Rivian的投资巨亏。2022年第二季度,Rivian股价暴跌49%,亚马逊持有的股份账面缩水39亿美元。这笔自2021年投入的118亿美元,如今累计亏损已达115亿美元,几乎打了水漂。对于一个习惯了用零售业务“输血”的公司这种跨界投资的“失手”无疑给财务报表蒙上了阴影。

亚马逊Q2亏损20亿美元!被曝裁员近10万人
亚马逊Q2亏损20亿美元!被曝裁员近10万人

比投资亏损更棘手的,是核心电商业务的疲软。数据显示,亚马逊北美业务部门在第二季度录得6.27亿美元营业亏损,去年同期则是31亿美元营业利润。疫情初期那波网购热潮退去后消费者线下消费意愿回升,非必需品支出明显放缓。加上全球通胀高企,燃料、能源成本持续上涨,亚马逊的物流网络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动的商品, 配送车辆却因燃油成本飙升而利润微薄,这种“两头受挤”的局面让电商业务成了吞金兽。

裁员风暴:9.9万人的“断舍离”

2022年二季度末, 亚马逊的员工数从一季度的162.2万人骤降至152.3万人,三个月内少了近10万人。首席财务官Brian Olsavsky坦言, 裁员主要集中在仓库和配送网络,原因是“增速放缓导致仓库人员过多”。这句话背后是亚马逊过去两年盲目扩张的恶果。疫情期间, 亚马逊为了应对订单暴增,疯狂招工、扩建仓库,2021年员工总数激增70%,仓库面积扩张近50%。可当潮水退去,过剩的产能和人力成了沉重的负担。

裁员只是亚马逊“瘦身计划”的一环。同期,亚马逊宣布取消仓库扩张计划,转租至少1000万平方英尺的仓库空间,推迟新设施建设。更彻底的是所有非杂货线下店——包括68家书店、4星级商店和快闪店——全部关闭。这些曾被视为“新零售试验田”的项目,如今成了断臂求生的牺牲品。安迪·贾西接任CEO后提出的“降本增效”口号,正在用最残酷的方式落地。

政策转向:从“慷慨”到“精打细算”

裁员和收缩的一边,亚马逊对卖家的政策也悄然收紧。2022年二季度,FBA全线费用上涨,美国站、欧洲站新增燃料和通货膨胀附加费。以美国站为例,标准尺寸商品的仓储费每立方英尺上涨了0.04美元,大件商品涨幅更高。欧洲站的Prime会员费也同步上涨,德国、法国等市场年费最高涨幅达43%。

这些变化背后是亚马逊试图将成本压力转嫁给卖家。一位主营家居用品的卖家透露, 2022年Q2他的物流成本同比增加了22%,不得不提高产品售价,后来啊转化率下降了15%。更让他头疼的是 亚马逊对Buy with Prime服务的限制——目前仅限开通FBA的卖家使用,这意味着自发货卖家被挡在了“流量护城河”之外。亚马逊明摆着在重新定义“游戏规则”,从过去的“扶持扩张”转向“筛选优质玩家”。

卖家困境:流量红利消失下的生死博弈

亚马逊的“瘦身”潮,正让无数中小卖家感受到寒意。疫情红利期,不少卖家靠着“上架即卖”就能轻松赚钱,2020年亚马逊活跃卖家数量同比增长30%。但2022年,市场风向突变。AMZ123数据显示, 二季度亚马逊卖家平均利润率从2021年的18%降至12%,部分品类甚至出现亏损。深圳一位3C卖家回忆,2022年5月他的一款爆款耳机因库存积压,不得不打折清货,到头来亏损了3万美元。

流量成本的攀升让卖家雪上加霜。亚马逊广告CPC同比上涨25%,而自然流量却持续下滑。一位母婴类卖家表示, 2022年Q2他的广告支出占销售额的比例从15%飙升至25%,但订单量只增加了8%。这种“投入产出比失衡”的局面正在淘汰那些缺乏精细化运营能力的卖家。据行业统计,2022年二季度亚马逊卖家退出率同比增长40%,创下近五年新高。

突围之道:在“寒冬”中寻找增长密码

尽管亚马逊生态变冷,但并非没有机会。第三方卖家业务在财报中被亚马逊称为“增长非常强劲”的部分, 2022年Q2第三方卖家销售额占比达到60%,同比仍有增长。这说明,只要策略得当,卖家依然能在“红海”中找到蓝海。

运营层面精细化成关键。杭州一家服装品牌通过优化库存周转,将仓储成本降低了18%。他们采用“小批量、多批次”的补货策略,结合亚马逊的“多渠道配送”功能,将滞销库存控制在5%以下。产品端,差异化竞争是王道。深圳一家做宠物用品的卖家发现, 2022年Q2带有“智能互动”功能的猫玩具搜索量增长120%,于是快速调整产品线,推出带自动逗猫功能的智能玩具,虽然单价提高30%,但转化率提升了22%。

工具利用上,新兴服务正在成为卖家的“救命稻草”。亚马逊推出的“Buy with Prime”虽然门槛较高,但开通后能将购物车转化率提升35%。有卖家测试发现,在独立站上集成Prime后复购率提高了28%。还有啊, 第三方工具如Jungle Scout、Helium 10的普及,也让中小卖家能以更低成本获取数据洞察,提升运营效率。

未来展望:巨头的“瘦身”与卖家的“进化”

亚马逊的这场“瘦身”行动,短期内可能还会持续。首席财务官表示,2022年将有40%的资金用于提升仓储容量和运输效率,这意味着成本控制仍是核心。但长期来看,因为全球供应链逐步恢复、通胀压力缓解,亚马逊的电商业务有望重回增长轨道。第三季度财报显示, 亚马逊预计营收1250亿-1300亿美元,净利润有望恢复到0-35亿美元区间,这对市场来说是个积极信号。

对卖家而言,亚马逊的“寒冬”更像一场“大浪淘沙”。那些依赖流量红利、 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卖家会被淘汰,而具备供应链优势、精细化运营能力和数据洞察力的玩家,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2022年Q2, 亚马逊第三方卖家中,品牌卖家占比提升至45%,这些卖家的平均利润率比非品牌卖家高出20%,印证了“品牌化”趋势的重要性。

跨境电商行业永远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亚马逊的亏损和裁员,是巨头应对市场波动的自我调整,也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理性发展的信号。对卖家 与其抱怨平台规则收紧,不如借此机会修炼内功——优化供应链、打磨产品、提升用户体验,方能在下一个增长周期来临时抓住属于自己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