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巨头终于松口,600万卖家能改写政策了吗
亚马逊的“数据闸门”终于松动,600万卖家能迎来春天吗?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传开一个消息,亚马逊要向第三方卖家开放数据了。这个消息像块石头扔进池塘, 激起了不少涟漪——毕竟平台上有超过630万第三方卖家,中国卖家曾占48%,现在降到42%,大家的日子都不算好过那个。所谓“松口”,具体指什么呢?据多方信源, 亚马逊正在小范围以定邀方式向商家开放选品和广告投放数据,官方可能在今年底或明年初正式上线相关工具。对那些在亚马逊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卖家这算不算福音?600万卖家真能借这个机会 规则?恐怕没那么简单。
亚马逊的“算盘”:开放数据不是慈善
说起亚马逊和卖家的关系,一直挺微妙。平台把卖家分成三六九等:SC、VC、还有自家品牌账号。SC赚佣金和广告费,VC赚进销差价,自有品牌赚溢价。听起来分工明确, 可其实吧,VC卖家经常被“背刺”——Marco是个工贸一体型卖家,他告诉亿邦动力,有些产品VC卖得好后亚马逊直接绕过卖家找源头供应商贴牌,变成Amazon Basics。这事儿业内传了好几年,亚马逊官方从不承认,但大家心里都明白:所谓“合作”,不过是给平台当“探路石”。

现在开放数据,真是主要原因是良心发现?恐怕不是。亚马逊2021年广告收入就到了312亿美元,比YouTube还多20亿,几乎是Snap总收入的8倍。可用户增长已经到头了Prime会员数量要增长,广告收入要再往上冲,就得让流量更精准。平台现在缺的不是商品,而是“能赚钱的商品”。数据显示,亚马逊Prime Day今年前五名商品里三个都是自营品牌——这说明什么?平台自己知道哪些好卖,但需要更多卖家去填满那些“边缘品类”。开放数据,本质是让卖家帮平台完成“供给侧筛选”,把低效的流量筛掉,留给能花钱、有供应链的玩家。
卖家分层:工贸型狂喜, 贸易型瑟瑟发抖
数据开放对不同卖家的影响,简直是冰火两重天。郭磊是个工贸一体型的老板,他听说这消息时正在车间盯着样品。“开放材质、颜色、价格、消费者痛点这些数据,我们能少走弯路。”他说自己最需要的就是官方选品工具, “以前靠第三方软件估算销量,误差大到离谱,现在按图索骥,结合供应链,很快就能做出适销产品。”像郭磊这样的工厂型卖家, 本来就有成本优势,数据开放后他们能更快复制爆款,把那些纯靠信息差的贸易型卖家挤出局。
但赵夏的看法更直接。牛津计算机系毕业的,自己写爬虫抓数据,对第三方选品工具向来不感冒。“官方数据能交叉验证选品思路,降低开发成本。”她举例说 以前要判断一个细分市场有没有潜力,得花半个月爬取竞品销量、评论关键词,现在平台直接给,省下的时间够测试三个新品。不过她也提醒, 数据开放后“蓝海”会变“红海”,毛利高的产品一哄而上,再说说拼的还是供应链深度,“没有工厂的贸易型卖家,日子会更难。”
有意思的是那些做垂直品牌的卖家反而淡定。Mike负责一个家居品牌的运营,类目很专,沉淀了不少用户方法论。“我们不需要大而全的选品数据,更需要精准的用户画像。”他说亚马逊这次开放的工具对品牌化卖家意义不大,“与其追着数据跑,不如把品牌护城河挖深点。”这话说出了部分卖家的心声:数据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真正能活下来的,还是那些有核心竞争力的。
选品工具的“寒冬”:爬虫失效,SaaS要转型?
亚马逊要开放数据,最慌的可能是第三方选品工具服务商。Jungle Scout、 卖家精灵、数魔这些工具,靠的就是爬虫抓取亚马逊销量数据,再卖给卖家做选品参考。可一旦平台官方放出全量数据,这些工具的“信息差”优势就没了。Jackson做了五年亚马逊运营,他直言:“平台判定爬虫违法,开放数据就是对这些工具的不认可。”
更麻烦的是官方数据的量级和深度,是第三方工具比不了的。知情人士透露, 亚马逊这次要开放的“选品商机”工具,能细分到关键词搜索需求、竞品动态、消费者痛点等维度,“市面上大多数工具根本达不到这个级别。”比如某个细分市场的搜索热度、 转化率波动、竞品库存周转率,这些数据一旦公开,第三方工具的价值就被打掉了。
不过也有服务商在找新路子。Sorftime、数字酋长这些玩家,已经开始布局沃尔玛、TikTok的选品业务。“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一位头部选品供应链服务商说 未来选品服务商得拓展更广的业务线,甚至可能和亚马逊合作,“说不定以后平台会扶持几个官方认可的选品工具,垄断市场。”毕竟亚马逊光靠CPC广告收入,撑不起更大的营收计划,需要通过数据服务再赚一笔。
自营品牌的“进退两难”:放弃还是更激进?
亚马逊开放数据,另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自营品牌。平台上有400多个自有品牌, 24万件商品,从Amazon Basics到Amazon Essentials,几乎覆盖所有品类。这些自营品牌一直被诟病“流量倾斜”——只要类目里有自营产品,第三方卖家很难在曝光上占优势。今年7月, 英国竞争与市场管理局对亚马逊展开反垄断调查,核心指控就是利用平台权力推销自营产品,挤压第三方卖家生存空间。
有意思的是 就在反垄断调查的一边,华尔街日报曝出消息:亚马逊开始大幅削减自营品牌商品数量,甚至讨论完全退出自营业务。虽然亚马逊官方否认,但业内认为,这不过是砍掉不盈利的品牌,集中资源优势品类。更可能的是亚马逊会借数据开放,让自营品牌更“精准”地打击第三方卖家。比如通过开放的数据,找到那些第三方卖家的爆款,然后快速推出平替版本,用供应链优势打价格战。
Marco就遇到过这种事:“我们有个产品卖得不错, VC权限能看到数据,没过两个月,亚马逊就出了个几乎一样的自营款,价格低30%,直接把我们流量抢光了。”数据开放后这种情况可能更普遍——平台通过官方数据,把卖家的“潜力爆款”提前锁定,变成自营商品。对卖家这比反垄断调查更致命:不是被规则限制,而是被平台“抄袭”。
卖家的“生存指南”:数据是武器, 不是全部
面对亚马逊的“松口”,卖家该怎么应对?郭磊的观点很实在:“数据开放后同品类广告竞价会更激烈,价高者得是常态。”他举例说 以前一个核心关键词的点击成本可能1美元,现在可能涨到2美元,“没有足够预算的卖家,广告位根本抢不过。”所以 他建议卖家把重心从“找爆款”转向“做利润”,提高供应链效率,把成本压到比自营还低,“拼到再说说还是看谁有定价权。”
赵夏则强调“数据验证”的重要性。“官方数据出来后 不能盲目跟风,”她说自己会写爬虫交叉验证,“比如平台说某个品类搜索量增长50%,我得用工具抓取真实评论数、退货率,再看是不是短期波动。”她遇到过不少卖家被“虚假数据”坑惨——第三方工具显示某个产品需求旺盛, 后来啊上架后发现是刷单导致的假象,“官方数据也可能被操纵,得有自己的判断。”
Mike的建议更简单:“回归品牌本质。”他举了个例子, 他们有个家居类产品,主要原因是坚持用环保材料,虽然价格比自营高20%,但复购率达到了35%,远超行业平均的15%。“数据能告诉你什么好卖,但品牌能告诉你用户为什么持续买。”在他看来亚马逊的规则再变,核心还是“用户忠诚度”,与其追着数据跑,不如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
未来猜想:600万卖局的“大洗牌”
亚马逊开放数据,本质上是一场“供给侧改革”。平台要的是“少而精”的卖家——有供应链、能投入、懂运营。那些年销售额不超过50万美金的中小卖家,大概率会被淘汰。数据显示,目前亚马逊年销超百万美金的卖家占比不足10%,大部分中小卖家都在“苟延残喘”。数据开放后这个比例可能进一步下降。
对整个跨境电商行业这可能不是坏事。Marco说:“以前靠信息差赚钱的贸易型太多,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血本无归。”数据开放后 工贸型卖家会主导市场,产品更有差异化,“消费者能买到更好的东西,平台能赚更多钱,剩下的卖家也能活得更健康。”
但风险也不小。数据开放后 红海类目会迅速饱和,比如某个毛利30%的产品,一开始3个卖家竞争,后来可能变成300个,价格降到10%,再说说只剩工厂能活。这种“内卷”会加速行业集中化,中小卖家要么被收购,要么被淘汰。亚马逊的算盘打得精:通过数据开放, 把低效流量筛掉,留给高价值玩家,一边借机打击第三方选品工具,把数据服务掌握在自己手里。
说到底,600万卖家的命运,不取决于亚马逊“松口”与否,而在于自己能不能跟上变化。数据是工具,不是救命稻草;规则在变,但核心竞争力永远不变。就像郭磊说的:“亚马逊今天能开放数据,明天就能收紧政策,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卖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