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电商在欧美受阻,东南亚却受欢迎

社交电商的冰火两重天:TikTok在东南亚高歌猛进, 欧美市场却步履维艰

谁也没想到,同一个TikTok Shop,在地球的两端会呈现出如此截然不同的命运。东南亚用户刷着视频顺手就下单,GMV一路狂飙;欧美用户面对直播带货却皱紧眉头,转化率始终上不去。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背后藏着消费习惯的鸿沟,也藏着社交电商在不同土壤里的生长密码。

东南亚的“真香”现场:低价与移动原住民的完美邂逅

2022年印尼斋月, TikTok Shop的订单量像坐了火箭,493%的涨幅让整个行业都瞪大了眼睛。要知道,这可不是小基数增长,而是实实在在的爆发。同一时期GMV飙升92%,意味着不仅买的人多了每个人花的钱也变多了。为什么偏偏是东南亚?答案藏在用户习惯的毛细血管里。

TikTok电商出海遇两极:欧美推不动,东南亚喊真香
TikTok电商出海遇两极:欧美推不动,东南亚喊真香

东南亚消费者, 特别是印尼、越南这些国家的年轻人,几乎跳过了PC时代,直接成了移动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每天刷TikTok的时间比看电脑多得多,对“边看边买”的模式天然不抗拒。一位在雅加达经营美妆店的卖家回忆, 2021年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驻TikTok Shop,后来啊一条短视频带货的销量,比她实体店一周还多。“这里的人习惯了在手机上解决一切,购物只是刷视频时的顺便动作。”

低价策略在这里简直是降维打击。2023年7月, 印尼TikTok Shop上卖爆了一款3.594美元的美白身体乳,一个月卖了41.87万瓶,GMV高达146万美元。这个价格在当地超市买同类产品至少贵一倍,加上直播里主播“砍价式”的催单,用户根本没时间犹豫。反观英国,同样低价策略却碰了壁——10英镑一件的夹克,英国用户反而觉得“便宜没好货”。

还有一个关键推手是货到付款。东南亚信用卡渗透率低,COD成了主流支付方式。用户不用提前付款,收到货满意了再给钱,退换货也简单。2023年第一季度, 越南TikTok Shop的COD订单占比超过70%,这种“零风险”购物体验让新平台快速积累了信任。一位河内的学生说:“我网购就怕被骗,COD至少不用担心钱被骗走,不喜欢直接拒收就行。”

欧美的“水土不服”:当社交平台遇上成熟购物生态

把东南亚的成功公式复制到英国,后来啊却是一盆冷水。2022年底TikTok Shop在英国上线,月均GMV只有2400万美元,还不到印尼的1/8。要知道英国人均消费是印尼的10倍,这种反差背后是欧美消费者根深蒂固的购物习惯。

英国用户早就习惯了亚马逊的“次日达”,习惯了清晰的商品详情页和完善的客服体系。突然在TikTok刷到主播大喊“买它买它”,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吵死了”。一位伦敦的上班族Mark试过一次TikTok购物, 后来啊收到的耳机和视频里展示的不一样,退货流程折腾了两周。“我宁愿多花点钱在亚马逊,至少靠谱。”他的话代表了不少欧美用户的心声。

低价在这里反而成了“负资产”。2023年英国TikTok Shop最畅销的是23.5美元的无线耳塞, 卖出了1.57万副,单价是印尼爆款身体乳的6倍多。英国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而不是绝对低价。他们愿意为品质付费,但对“9.9英镑包邮”的东西天然怀疑——质量能好吗?物流能快吗?这种信任壁垒,不是靠补贴就能打破的。

物流体验更是致命伤。TikTok Shop的卖家大多在中国,发往英国的包裹要两周以上。英国用户习惯了“下单三天到”,等不及这么久。一位曼彻斯特的卖家抱怨:“客户收到货时已经忘了自己买了什么差评率居高不下。”比一比的话,东南亚消费者对物流的容忍度高得多,他们习惯了“等一周很正常”,只要东西便宜,等得起。

卖家视角:在东南亚赚吆喝, 在欧美找活路

不同市场的表现,直接影响了卖家的生死存亡。2023年第二季度, 跨境卖家Lily在TikTok Shop东南亚站的GMV突破了50万美元,利润率有12%;而在英国站,同样的投入,GMV只有8万美元,还亏了5万。“东南亚像荒地,随便种点就长;英国像水泥地,得费老大劲才能扎根。”Lily的比喻很形象。

东南亚的成功让很多卖家沉迷于“低价走量”的模式。Lily卖的美妆套装,印尼定价9.9美元,英国卖19.9美元,后来啊英国订单寥寥无几。“英国用户要的是品牌故事,是成分表,是用户评价,不是主播喊‘再说说10单’。”她意识到, 东南亚的打法在英国根本行不通,开始尝试做内容营销,拍产品测评视频,但效果甚微——TikTok的用户就是来看娱乐的,不是来学习的。

也有卖家选择收缩战线。2023年3月,服饰商家Mike关闭了TikTok Shop英国站,专注做独立站。“TikTok在英国的用户停留时间平均只有4分钟,他们没耐心看完你的产品介绍。”Mike发现, 英国用户更习惯在Google上搜索商品,再跳转到品牌官网购买,社交电商的“种草”链条在这里断裂了。

对抗性观点:东南亚的狂欢能持续多久?欧美的冷门是否无解?

很多人说TikTok在东南亚的成功是主要原因是“市场空白”,但真的是这样吗?东南亚有Shopee、Lazada这些老牌电商,用户量并不少。TikTok能杀出来靠的其实是“娱乐化购物”的差异化——把买货变成刷视频的副产品。这种模式爽则爽矣, 但隐患也不小:用户忠诚度低,今天在TikTok买,明天可能就去Shopee了;卖家利润薄,靠补贴撑起来的GMV,一旦补贴停止,销量可能断崖式下跌。

反观欧美市场,虽然现在冷冷清清,但未必没机会。亚马逊、这些巨头把货架电商做到了极致,但社交电商的“即时性”“冲动性”正是它们的短板。2023年9月, TikTok Shop在美国试水“短视频+AR试穿”功能,美妆类目转化率提升了18%。这说明只要找到欧美用户的痛点, 社交电商不是没有机会——他们需要的是“不突兀的购物”,而不是“硬邦邦的推销”。

更关键的是TikTok可能低估了欧美品牌商的力量。东南亚的电商生态里 中小卖家占主导,TikTok靠流量优势就能碾压;但欧美市场,品牌商自带流量和用户信任,TikTok想撬动它们,得拿出真东西——比如更精准的数据分析,更完善的供应链支持,而不仅仅是“流量位便宜”。

破局关键:别把东南亚的“药”硬给欧美吃

东南亚的经验证明, 社交电商在新兴市场大有可为,但照搬到成熟市场就是刻舟求剑。TikTok需要做的,不是复制成功,而是理解差异。对东南亚, 可以继续深耕低价和COD,但得帮卖家提升品控,避免“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对欧美,得放弃“一刀切”的补贴策略,转而优化购物体验——比如缩短物流时间,增加商品详情页,甚至引入第三方认证。

卖家也得醒醒。东南亚的“躺赚时代”过去了 2023年第四季度,印尼TikTok Shop的退货率已经上升到15%,比去年同期翻了3倍。再靠低价混日子,迟早会被淘汰。与其把鸡蛋放在TikTok一个篮子里 不如多渠道布局——东南亚站继续做增量,欧美站试水独立站,把社交流量沉淀为自己的用户资产。

社交电商的本质,终究是“社交”和“电商”的平衡。东南亚的消费者愿意为了娱乐感牺牲一点购物体验,欧美的消费者需要在不破坏娱乐感的前提下获得可靠的购物体验。TikTok要想在全球复制成功, 得先学会在不同土壤里种不同的种子——毕竟热带的香蕉树,种在寒带只会冻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