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今年北美市场订单遭重创,还能否凭借长尾策略逆境翻盘

订单“脚踝斩”:北美市场的寒气从何而来

跨境卖家的日子,比三九天的冰还凉。有人在论坛发帖:“美国站点销量越来越低, 原先每日上百销量的产品直接萎缩到10单左右,订单量直接脚踝斩,行情是越来越差了丝毫未感受到旺季的来临。”这话不是个例, 在美亚开店近十年的张仁说:“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直接减了50%以上,且这种情况还是出现在店铺新品多了一半的基础上。”

寒气从哪里来的?先看宏观经济。美国劳工部数据,8月未季调CPI同比增长8.3%,通胀像甩不掉的膏药,粘在消费者钱包上。分析师直言,美国经济在Q1、Q2连续下滑,已陷入技术性衰退。老百姓手头紧,花钱自然抠搜,电商首当其冲。Adobe Analytics的数据显示, 全球服装价格在连续14个月上涨后7月同比下降1%,6月更是降了6.3%,电子产品售价在7、8月也跟着“跳水”,卖家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得像纸一样薄。

订单脚踝斩,今年北美市场还能支棱起来吗?
订单脚踝斩,今年北美市场还能支棱起来吗?

再叠加关税政策的“紧箍咒”。美国时间2022年9月2日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告,301关税清单内的中国产品继续加征关税。这意味着, 出口美国的成本又高了90%以上的额外成本到头来由美国进口商承担,传导到卖家身上,就是“卖得多亏得多”。青岛力泰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焦立乾干脆放弃海外市场, 带领团队转攻内销,“在中国之外找不到市场、承担关税又会亏损,只能停下来”。

还有库存积压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去年供应链危机时零售商恐慌性补仓,沃尔玛、Costco甚至自己租船,今年这些库存成了“烫手山芋”。圣路易斯联储银行FRED数据, 零售商库存额自2021年9月逐月升高,今年7月达到1992年以来历史最高水平,库销比从去年圣诞季的1.1左右,飙到今年7月的1.23。仓库里堆满卖不动的货, 有物流从业者走访美国仓库后发现:“即便是130万英尺的大仓库也塞满了不是旺季备货,是产品滞销。”

电商平台的增速也“熄火了”。亚马逊Q2净销售额1212.34亿美元, 增长7.2%,创下近二十年最慢增速;Shopify总营收13亿美元,同比增长16%,净亏损却达12亿美元,上年同期还赚9亿;eBay净营收24.22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亏损5.36亿美元,去年同期净收入2.94亿。美银直接把亚马逊目标价从170美元砍到157美元,eBay从54美元砍到44美元。资本用脚投票,说明大家对这个市场的信心,比深秋的落叶还飘零。

线下的“暖风”与线上的“冷雨”:冰火两重天的北美市场

线上冷风嗖嗖,线下倒有点“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意思。资本已经闻到了味道, 坚果资本正在密切关注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分销的项目,“往线下渗透的一类分销平台”成了香饽饽。线下分销为什么突然香了?跨境在线CEO孙汉山点破:“海外线下分销市场是非常不错的销售链路, 所有大卖大体上都有一个B2B的小部门,用来服务线下的小B客户。”

头部卖家早就行动了。安克创新2021年亚马逊平台营收占比降到54.66%, 比2020年减少7.08%,线下收入占比却提升到36.38%,同比增4.48%。泽宝更狠, 2021年通过百思买、软银、Costco等大型连锁商超和区域经销商,线下营收3.9亿元,较2020年的2亿元同比增长99.37%。石头科技、 北鼎股份这些依赖平台的品牌,也在悄悄把重心往线下挪,“优化企业营收结构”成了年报里的高频词。

线下大型商超成了“新战场”。拥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头部品牌卖家,把目光投向了沃尔玛、Costco这些“流量大户”。Costco的采购经理透露, 今年接触的中国卖家比去年多了30%,很多都是带着“小而美”的长尾产品来的,“他们不再追求爆单,而是想通过线下渠道,把库存慢慢消化掉。”

但线下也不是“谁都能吃的蛋糕”。孙汉山也说了:“线下分销可以做,但是B2C必须做到一定规模,比如销售额超过一个亿。”中小卖家想进线下难比登天——商超的账期长、压款多,还得承担滞销风险。厦门一家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尝试过把产品进Costco, “再说说被账期压得喘不过气,只好撤了还是线上灵活。”

有意思的是同在北美,加拿大倒成了“逆风翻盘”的潜力股。美国通胀高企,加拿大也好不到哪去,但电商增速却比美国快多了。万事达卡数据,7月加拿大零售市场销售额增长15.4%,远高于美国的7.3%。厦门那家户外用品卖家尝到甜头:“同一个产品在加拿大的利润比美国高出10-15个点,竞争也没那么卷。”据不完全统计, 近1/3美亚卖家开通了加拿大站,且占比还在上升,亚马逊加拿大站成了第3大最受欢迎站点,仅次于美、英。

长尾策略的“灵丹妙药”?先看看这些坑

订单下滑,库存积压,大家开始把希望寄托在“长尾策略”上。有人说:“与其在大红海里拼杀,不如去小蓝海里捞鱼。”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现实是很多卖家一头扎进长尾产品,后来啊“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一个坑:盲目跟风“伪长尾”。有人看到“宠物智能喂食器”小众,就一股脑上架,后来啊发现,看似小众的品类,早已挤满“嗅觉灵敏”的卖家。卖家精灵数据显示, “宠物智能喂食器”关键词下亚马逊美国站卖家数量在2022年Q2同比增长了217%,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大爆款。有卖家抱怨:“我做的长尾产品, 上架三个月,流量还不如一个评论的竞品,关键词堆了一堆,转化率却低得可怜。”

第二个坑:忽视“长尾产品的供应链短板”。长尾产品往往需求零散,采购量小,供应商要么不愿意接单,要么报价高得离谱。深圳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卖家想做“复古台灯长尾款”, 找工厂打样,对方 Minimum Order Quantity 起步就是1000个,资金直接压死。再说说只能找小作坊,质量参差不齐,差评率飙升30%,“长尾没做成,还砸了招牌。”

第三个坑:高估“长尾的流量获取能力”。有人以为长尾产品竞争小, 随便优化下Listing就能出单,现实是长尾关键词的搜索量本身就低,而且用户需求模糊,精准触达难度大。一位做3C配件的卖家尝试“手机镜头长尾适配器”, 花了5000美元投广告,一个月才带来30单,“平均每单成本160多美元,利润还不够广告费。”

更关键的是长尾产品的“复购率”普遍偏低。消费者买长尾产品,往往是“一次性需求”,比如“特定型号的相机电池适配器”,用完就不再买了。而爆款产品靠的是“高频复购”,长尾在这方面天然劣势。有卖家算过账:“一个长尾产品月销50单, 客户一辈子可能就买一次;一个爆款月销500单,30%的客户会复购,哪个更赚钱,一目了然。”

从“爆仓仓库”到“滞销库存”:长尾策略的实操路径

长尾策略不是不能做,而是要“做对”。不是随便找个小众产品就叫长尾, 真正的长尾,是“未被满足的细分需求+精准的用户触达+高效的供应链支撑”。看看那些靠长尾策略活下来的卖家,是怎么做的。

第一步:用“数据挖掘”找真长尾。杭州一家做户外露营的卖家,没有跟风卖帐篷、睡袋这些大件,而是盯上了“露营专用折叠小凳”。他们用卖家精灵分析发现, “folding camp stool with backrest”这个长尾关键词,搜索量月均1.2万,竞争度却只有0.3,而且客单价高,复购率也不错。团队立刻打样, 通过TikTok上找“露营博主”测评,一个月内冲到类目Top 10,“现在月销稳定在800单,库存周转率比爆款还高。”

第二步:“本地化运营”让长尾“接地气”。长尾产品的用户,往往有特定的文化偏好和使用场景。美国消费者喜欢“个性化”,加拿大注重“性价比”,墨西哥讲究“耐用性”。深圳一家做厨房电器的卖家, 针对美国市场推出“迷你空气炸锅”,针对加拿大市场推出“大容量空气炸锅”,针对墨西哥市场推出“电压110V+西班牙语说明书”的版本,“同一款产品,三个市场的运营策略完全不同,利润率提升了20%。”

第三步:“小批量快反”降低库存风险。长尾产品最怕“库存积压”,所以不能像爆款一样大批量备货。佛山一家做家具的卖家, 采用“预售+小批量补货”模式:先在独立站收集订单,确认后再让工厂生产,首批订单控制在200件以内,根据销量再追加。这样做虽然单件成本高一点,但库存周转天数从60天降到20天“滞销风险几乎为零,资金利用率高多了。”

第四步:“社群运营”锁住长尾用户。长尾产品的用户群体小而精准,适合做“私域流量”。上海一家做手工皮具的卖家, 针对“复古皮包长尾款”用户,建立了WhatsApp社群,定期分享皮具保养知识,搞“老客户专属折扣”,社群里的复购率高达40%。“这些用户不是为了便宜,是认同你的理念,把‘一次性交易’做成了‘长期关系’。”

案例就在眼前:2022年Q3, 厦门那家户外用品卖家,通过“加拿大市场+长尾露营小凳”的组合,订单量环比增长35%,利润率从12%提升到18%。他们没死磕美国市场,也没盲目追求爆款,而是精准卡住了长尾的“缝隙”——这就是“小而美”的生存逻辑。

不止于长尾:多渠道“自救”才是王道

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长尾策略上, 就像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北美市场订单遭重创,不是单一问题导致的,自然不能靠单一策略解决。真正的“逆境翻盘”,是“多条腿走路”——长尾策略是其中一条腿,但还需要其他腿支撑。

“线下分销+线上电商”的组合拳,已经被头部卖家验证过。安克创新就是典型,线下收入占比提升到36.38%,对冲了亚马逊平台营收下滑的风险。泽宝更狠,线下营收一年翻倍,成了业绩的“压舱石”。中小卖家虽然不能像大卖那样直接进Costco, 但可以找“区域经销商”,比如美国西海岸的华人超市、本地家居店,“这些经销商要货量不大,但能帮你快速消化库存,回款也快。”

“独立站+平台”的双轨制,也是不错的选择。平台流量贵、规则严,独立站却能沉淀用户、掌控品牌。深圳一家做服装的卖家, 2022年Q3在亚马逊销量下滑40%,但独立站通过Facebook广告和Email营销,订单量反而增长了25%,“独立站的客户都是自己的,不会被平台‘卡脖子’,利润率也比平台高15%。”

“新兴市场+成熟市场”的市场布局,能分散风险。除了加拿大,墨西哥、巴西这些拉美市场,电商增速很快。墨西哥电商增速2022年Q2达到25%,巴西更是高达30%。深圳一家做电子烟的卖家, 把美国市场的库存转移到墨西哥,“虽然墨西哥的客单价比美国低20%,但物流成本低30%,竞争也没那么激烈,整体利润反而高了。”

还有“DTC品牌出海”这条长线。平台卖家本质是“搬运工”,利润薄;DTC品牌却能掌控定价权和用户心智。安克创新早就从“亚马逊卖家”转型为“DTC品牌”,线下收入占比提升就是证明。中小卖家也可以从“小DTC”做起, 比如通过独立站卖定制化产品,“哪怕每月只有500单,只要客单价高、利润稳,就能活得比平台爆单还好。”

马士基2023年预计全球集装箱运输需求下降2.5%, 美国互联网货运平台Convoy主要原因是融资失败直接关闭运营——这些信号都在说全球贸易正在“缩量”。在这种环境下 “逆风翻盘”不是靠“赌”,而是靠“组合拳”:长尾策略是“尖刀”,多渠道布局是“盾牌”,本地化运营是“铠甲”,缺一不可。

逆风翻盘的可能:在“重创”中找机会

北美市场订单遭重创, 确实让很多卖家“透心凉”,但危机里永远藏着机会。那些喊着“不行了”的人,可能没看到:加拿大市场的“暖风”,长尾产品的“缝隙”,线下渠道的“新战场”。关键是你愿不愿意放下“爆款思维”,去做“精细化运营”。

有卖家说:“现在不是赚快钱的时候,是赚‘慢钱’的时候。”所谓的“慢钱”,就是花时间去研究用户需求,打磨产品质量,搭建多渠道体系。就像那个做“露营折叠小凳”的卖家, 他们没追帐篷、睡袋的热潮,而是盯住了“小凳子”这个不起眼的长尾,却做出了月销800单的成绩——这就是“小而美”的力量。

当然不是所有卖家都能转型。没有供应链优势的, 做长尾会“死”在成本上;没有资金实力的,做线下会“死”在账期上;没有运营能力的,做独立站会“死”在流量上。但至少,你知道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知道了“长尾不是万能药,但用对了能救命”。

2022年的Q4旺季,注定会有人“爆单”,也会有人“爆仓”。区别在于,你是跟着别人冲进“红海”拼价格,还是自己开辟“蓝海”做差异。北美市场的寒气还在但只要找对路,暖风总会吹来——毕竟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