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哪个国货品牌成功在北美市场突围
国货品牌在海外市场摸爬滚打这些年, 有人栽了大跟头,有人赚得盆满钵满,要说最让人意外的,可能还得是那个做脱毛仪的Ulike。谁能想到, 一个在国内美妆个护赛道不算头部的品牌,愣是在北美市场杀出重围,亚马逊月销量干到6000+,进入美国市场三个月直接突破千万销售额。这事儿放三年前, 估计没人信——毕竟提到国货出海,大家伙儿第一反应还是“贴牌”“低价”“没技术”,Ulike却用一套组合拳把老美的刻板印象撕了个粉碎。
技术专利打底: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Ulike能啃下北美这块硬骨头,最根本的底气还是技术。2013年刚成立那会儿,家用脱毛仪市场基本被国外大牌垄断,要么贵得离谱,要么用起来跟受刑似的。Ulike团队盯着“痛感”和“效率”这两个痛点死磕, 硬是把冰点脱毛技术玩明白了——仪器,连脱毛头, 发现同样冰点脱毛技术,Ulike价格只有大牌的三分之一,谁不试试?
专利背后的“死磕”精神
有人可能会说 技术专利这东西,国内品牌谁不会申请?但Ulike的专利不一样,全是实打实的“应用型专利”。比如他们有个专利叫“制冷功率,避免冻伤还能提升舒适度。这种细节专利,才是让产品在北美亚马逊上能打出4.5星好评的关键。2021年他们往美国市场推新款时 有用户评论说“用了三个月没红肿,比花2000美元买的丝莱德还好”,直接把产品推上垂类热卖榜。技术这东西, 骗不了人,老消费者用着好,自然会回购,还会帮着推荐给朋友——Ulike在北美市场的复购率能做到3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了15个百分点,靠的就是这口“技术真气”。
选对赛道:北美美容美妆市场的“空白地带”
为什么偏偏是北美?Ulike的团队在2019年就做过调研:北美家用脱毛仪市场规模每年增长20%, 但本土品牌就那么两三个,产品更新慢,价格还死贵,线上渠道基本被亚马逊把持,消费者对“性价比国货”的接受度其实挺高。反观国内市场, 2019年前后美妆个护内卷得不行,抖音上随便刷都是脱毛仪广告,价格战打得比菜价还低,Ulike在国内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极限。与其在国内“卷死”,不如出去“卷活”。他们没选东南亚, 也没碰欧洲,就盯着北美——毕竟这里是全球消费能力最强的市场,只要产品够硬,就不怕没人买单。
国内卷不动了 只能往外走
说实话,国内市场的“饱和”比想象中更可怕。2018年Ulike在国内的月销量还能稳定在5万台, 到了2019年直接掉到3万台,经销商压货压得喘不过气。团队开会时有人提议降价促销,老板直接拍了桌子:“降价?降一次就再也涨不回来了!”后来他们发现,北美市场的“空白”不是没人做,而是没人做好。老本土品牌还在用着十年前的技术, 卖着999美元的“高端款”,而Ulike带着500美元左右的新款,带着“中国智造”的标签杀进来直接把市场价格打了下来。
2021年RetailX的报告显示, 北美美容美妆电商规模突破400亿美元,其中家用脱毛仪细分增速最快,Ulike刚好卡在这个风口上——这运气,一半是选出来的,一半是逼出来的。
双引擎增长:亚马逊+独立站的“组合拳”
做跨境电商的人都知道, 单一渠道风险太大,Ulike偏不信邪,他们搞起了“亚马逊+独立站”的双引擎模式。亚马逊作为主阵地,负责走量;独立站作为品牌据点,负责赚利润。亚马逊这边, 他们没急着铺货,而是先做了三个月的“深度运营”:Listing标题里塞满了“home IPL hair removal”“ice cooling”这种精准长尾词,图片全用欧美白人模特,展示脱毛前后的对比,视频里详细演示怎么用、痛感如何。
广告投放更狠, 早期Sponsored Products广告出价比行业均价高30%,就为了抢前三个位置。2022年黑五期间, 他们的一款脱毛仪单日销量冲到2000台,亚马逊佣金就花了十几万美元,但换来的是“类目Bestseller”的标签,这笔买卖划算。
亚马逊的“流量密码”和独立站的“品牌故事”
独立站就没那么简单了。Ulike在2020年上线北美独立站时 没选Shopify模板,而是自己开发了UI界面主打“科技感”——黑色背景配蓝色光效,打开页面就像在用苹果官网。他们把专利证书、 检测报告、用户实拍视频全放在显眼位置,老美消费者一看:“哦,这牌子不是杂牌军,是真有东西。”独立站的价格比亚马逊贵20%,但转化率能做到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
为啥?主要原因是独立站上能讲故事——他们专门做了个“中国智造”专栏, 讲研发团队怎么熬夜测试,怎么攻克技术难题,甚至把工程师访谈视频放上去。有个美国用户看完留言:“原来你们脱毛仪的技术这么牛,我愿意为这个故事多花20美元。”这波操作,直接把“低价国货”的标签撕了换成了“高性价比科技品牌”。
社媒引爆:垂类KOL的“种草”威力
亚马逊和独立站是“阵地战”,社媒就是“闪电战”。Ulike在北美没请顶流明星, 专攻垂类KOL——Instagram上的美妆博主、TikTok上的健身达人、YouTube上的测评up主,粉丝量不用太大,但得精准。他们给KOL的产品不是普通样品,而是定制款,刻上博主的名字,包装盒里附赠中英文双语的“使用指南”。
2023年第一季度, Ulike在TikTok上的话题#UlikeHairRemoval播放量达1.2亿次带动亚马逊搜索量飙升300%,这波“种草”直接把品牌打成了“北美脱毛仪代名词”。
有个叫@skincareaddict的博主, 粉丝才50万,但她的视频专门讲“如何在家做专业级脱毛”,实测Ulike后说“痛感像小猫舔了一下”,视频发出去3天播放量破200万,独立站直接涌来5万流量。更绝的是他们搞“KOL矩阵”——找100个中小博主一边发测评, 用不同肤色、不同毛发类型的用户来证明产品普适性。
从“网红推荐”到“用户自发分享”
真正让Ulike在北美“出圈”的, 不是KOL,而是普通用户的自发分享。他们发现很多美国用户买回去后会在Instagram上晒“脱毛前后对比图”,@Ulike官方账号。团队敏锐地抓住这点, 发起了一个#SmoothSkinChallenge活动,鼓励用户分享自己的脱毛经历,每周选10个最佳作品送免费产品。
口碑裂变的威力,比砸钱投广告猛多了。
活动上线两个月, 用户UGC内容超过2万条,连很多没买过的人都在问“这个Ulike是什么牌子”。有个叫Jessica的女孩, 天生毛发浓密,以前夏天都不敢穿吊带,用了Ulike后晒出对比图,点赞量破10万,她说“这产品让我找回了自信”。这种“用户故事”比广告管用多了 现在在亚马逊上,70%的评论都带图,很多用户会说“朋友推荐买的,太好用了”。
本地化不是“翻译一下”那么简单
做海外市场的人都知道, “本地化”三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Ulike在这方面栽过跟头,也捡过便宜。早期他们把国内产品的说明书直接翻译成英文,后来啊美国用户看不懂“强脉冲光”是什么客服
产品本身也做了调整——北美电压是110V, 他们专门开发了北美版电机;老美喜欢大包装,就把脱毛仪做成“主机+3个替换头”的组合;连颜色都改了国内流行的粉紫色他们没用,而是选了黑色、银色这种“科技感”强的颜色。这些细节调整, 让产品在北美的退货率从15%降到了5%,要知道,跨境电商的退货率每降1个百分点,利润就能多2个百分点,这笔账Ulike算得比谁都精。
踩过的坑:合规、 售后、文化差异的“生死考验”
出海哪有一帆风顺的,Ulike也踩过不少坑。最要命的是FDA认证,2020年他们申请FDA 510认证,折腾了8个月,花了200万美元才拿下来。中间主要原因是检测报告有个数据格式不对,被打回来重审,团队差点想放弃。还有售后美国消费者“上帝”意识强,买个脱毛仪能用半年,说明书掉个页都能投诉。Ulike在洛杉矶建了海外仓,专门处理售后24小时响应,坏了直接换新,运费他们出。
有次个产品批次有瑕疵,他们主动召回,损失了30万美元,但换来的是“负责任品牌”的名声。文化差异更头疼, 早期他们拍广告,找欧美模特穿比基尼脱毛,后来啊被骂“物化女性”,赶紧换成穿运动服的场景;还有圣诞节促销,他们没意识到感恩节才是美国家庭购物季,备货不够,错过大卖。这些坑,Ulike是一个个踩出来的,但也正是这些教训,让他们在北美市场扎得更深。
合规成本高, 但必须“硬着头皮上”
很多国货品牌怕麻烦,总想着“先卖起来再说合规以后再说”,Ulike偏不。他们2020年就组建了10人的合规团队, 专门研究北美、欧罗巴联盟的法规,连产品包装上的警示语都请了本地讼师审核。有人问:“花这么多钱合规,值得吗?”老板的回答很直接:“不值得也得做,北美市场大,但规矩也大,想长久做,就得守规矩。”事实证明他们是对的, 2023年有个同行主要原因是没做FDA认证,被亚马逊封了店,几百万库存全砸手里而Ulike主要原因是合规做得好,反而趁机抢占了市场份额。合规这东西,短期看是成本,长期看是护城河——在北美市场,没这张“通行证”,再好的产品也进不去。
行业启示:国货出海的“避坑指南”和“增长秘诀”
Ulike的成功, 给想出海的国货品牌提了个醒:别再把“出海”当“救命稻草”,得是“主动选择”。技术是根基, 没有真东西,再会营销也是昙花一现;选赛道要准,别盲目跟风,找那些“巨头看不上的空白市场”;渠道组合拳要打,单一渠道风险太大;本地化要深,不是翻译一下就完事,得真正理解当地用户的需求;合规要早,别等出了问题再补救。
当然 也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复制Ulike的路,美妆个护赛道门槛相对低,但技术壁垒高,其他品类比如服装、3C,可能需要不同的打法。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国货出海, 不能再靠“低价”走天下得靠“质价比”“技术力”“品牌故事”硬刚老牌玩家——毕竟老美也不是傻子,便宜的东西他们买,但好东西,他们更愿意花钱。
别把“出海”当“救命稻草”, 得是“主动选择”
再说说想说句大实话:国内市场再卷,也不该把出海当成“逃避现实的选项”。Ulike2019年决定出海时国内市场还没到最差的时候,他们是主动出击,而不是被迫离开。现在很多品牌看别人出海赚钱就眼红,连自己产品有没有竞争力都没搞清楚,就往北美冲,后来啊肯定是栽跟头。出海是场持久战,得有技术储备、资金实力、本地团队,还得有“打持久战”的心态。Ulike在北美市场沉寂了两年才爆发,这两年他们没赚大钱,但一直在积累用户、打磨产品、建立渠道。这种“慢”, 恰恰是国货品牌最缺的——与其急着“走出去”,不如先练好“内功”,有了真本事,走到哪儿都能站稳脚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