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电商大战中,TikTok
北美用户对“快速网购”的执念,TikTok能打破吗?
在亚马逊统治了十多年的北美电商市场,“快速网购”早已刻进用户的消费DNA里嗯。早上下单, 下午到货,两天内无理由退货——这套成熟的物流和服务体系,让习惯了即时满足的消费者很难再接受“先种草再拔草”的漫长等待。TikTok带着1.5亿北美活跃用户的流量杀进来 想用“兴趣电商”撬动这块硬骨头,却发现用户习惯的壁垒远比想象中高。根据海外科技媒体SEMAFOR的消息, TikTok即将在美国推出自营电商业务,从第三方导流转向平台自营,这被视为它试图用“内循环”对抗亚马逊的信号,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亚马逊的物流就像毛细血管,渗透到美国的每个角落。”经营北美海外仓的阿杰告诉霞光社,亚马逊早期仓库地皮便宜,自建物流网络形成了难以复制的优势。其他平台想建仓,要么高价买入,要么承担高额租金,成本上先输一筹。而TikTok目前选择的是外包物流模式, 虽然能快速推进,但配送时效和追踪体验可能成为短板——在用户对“次日达”习以为常的市场里慢一步就可能被淘汰。

“半闭环”的过渡期:流量红利与运营焦虑并存
从2021年开始, TikTok试水“半闭环”模式:用户在短视频或直播间刷到商品,点击小黄车跳转shopify,再进入卖家的独立站完成购买。这种模式让独立站商家尝到了流量甜头, 北美电商卖家李山回忆:“今年年初我们第一批搭建直播间,一场直播能收400单,一个月出货几万美金。”但红利背后是巨大的运营压力——TikTok只负责流量前端, 后续的物流、售后、退货全由卖家自己搞定,跨境卖家的“美式基因”不足,很容易在本土化服务上翻车。
“半闭环”的门槛也让不少卖家望而却步。粉丝量要超5000,连续30天达到GMV指标,还得打通美国本土的付款和发货流程。更关键的是注册美国小店需要美国企业资质、本地驾照或护照,以及能在美国本土发货的能力。“很多跨境朋友想开店,但‘本土公司+本土货盘’这个门槛太高了。”在东南亚做莫桑钻生意的Cindy说有人试图买号、买店钻空子,但很快就会因通讯异常被封禁。
漫长的等待更是在消耗商家的耐心。2022年11月TikTok美国小店开通线上内测,给了商家一针“强心剂”,但全面注册却迟迟不开通。“我们垫了太多钱进去,等得特别绝望。”李山说这种“夹生饭”状态让很多卖家不敢投入过大,毕竟“未来的稳定程度难以预估”。一位跨境电商平台内部人士透露, TikTok在美国的转化率仅千分之几,远低于东南亚的2%-3%,投入产出比让中小卖家犹豫不决。
从“半闭环”到“全托管”:TikTok的转型阵痛
今年5月, TikTok在沙特和英国上线跨境电商全托管模式,招商范围不断扩大,这被看作是为美国市场铺路。根据彭博社报道, TikTok内部寄予厚望的“Project S”项目正与自营电商商城相关,一边正在挖角SHEIN供应链员工、前亚马逊高管Nicolas Le Bourgeois和前Meta电商高管Marni Levine。一系列动作表明,TikTok决心关上“半闭环”的流量出口,转向“自营+全托管”的内循环模式。
“只靠TikTok完成购买活动的前半段, 叫‘半闭环’;关上向外出口,才能为‘全托管’铺路。”Cindy解释, 这种转型对平台来说是必然——社交电商的本质是流量变现,但长期导流到第三方平台,会削弱平台控制力。但对卖家 突然转向“全托管”意味着运营逻辑的重构:需要把库存交给平台,放弃定价权和售后主导权,还要承担平台规则变化的风险。
“美妆、 美发、莫桑钻、女士家居这些适合做内容的小件商品,还能在TikTok Shop跑通。”Cindy观察到,但大件商品或需要复杂售后的品类,在“全托管”模式下很难突围。更关键的是 美国本土的退货率高达30%以上,如何处理售后、减少损耗,将成为TikTok和卖家共同的难题。亚马逊的“无理由退货”已经成了用户的基本预期, TikTok想在这方面追赶,需要投入的成本远不止物流那么简单。
直面亚马逊:一场难打的“不对称战争”
在北美电商市场,亚马逊就像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2023年二季度, 亚马逊北美营收占其全球总营收的62%,Prime会员数量突破2亿,用户黏性和品牌信任度远超其他平台。“亚马逊最大的优势是服务体验,从仓储到配送,再到客服,形成了一个闭环。”阿杰说很多卖家即使抱怨仓储费高,也不愿轻易放弃亚马逊的流量入口。
更让TikTok头疼的是Temu和SHEIN这两家“出海玩家”已经先一步抢占了下沉市场。Temu的“无孔不入”广告让用户习惯了低价策略,SHEIN的柔性供应链则解决了快时尚的时效问题。“Temu的模式类似京东自营,国内供货给平台,平台卖货,需要供应链和资金优势。”阿杰分析, 而TikTok的优势在内容,却缺乏成熟的供应链和资金支持,想和亚马逊、Temu正面硬刚,胜算几何?
但TikTok并非没有机会。北美市场的“兴趣电商”仍有空白——年轻用户更习惯通过短视频发现商品,而非主动搜索。一位出海MCN从业者认为:“独立站依然是品牌商家的首选, 但TikTok的内容种草能力,能帮品牌建立认知。”关键在于, TikTok能否把“流量”转化为“留量”,让用户从“刷视频”变成“直接买”,这需要重构整个消费链路。
卖家的“左右为难”:ALL in还是观望?
对于跨境电商卖家TikTok北美电商的转型期就像一场“赌局”。有的卖家已经在“半闭环”时代尝到红利,不敢轻易放弃;有的还在观望,担心投入打水漂。“我们对照国内抖音的路子,觉得TikTok早晚要走全闭环,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彻底切换规则。”李山说这种不确定性让很多卖家陷入“想ALL in又怕踩坑”的矛盾中。
资质一般的中小卖家更倾向于“半闭环”模式, 跳转独立站虽然麻烦,但至少运营自自主权在自己手里。而头部卖家则开始布局“全托管”,尝试适应平台规则。但两种模式之间的切换成本很高——供应链体系需要调整,团队架构要重构,资金链也要重新规划。“未来的稳定程度难以预估,所以大家都不敢投入太大。”李山的话道出了多数卖家的心声。
更复杂的是美国本土电商生态的“碎片化”也让TikTok的布局面临挑战。除了亚马逊和独立站, 沃尔玛、Target等传统零售巨头也在发力线上,还有无数垂直细分平台瓜分用户时间。TikTok想用“内容+电商”的模式破局, 需要证明自己不仅是个“流量中转站”,更能成为一个“购物目的地”。
物流和本土化:TikTok必须翻过的两座山
无论模式如何转型,物流和本土化始终是TikTok绕不开的坎。亚马逊的自营物流网络能实现“当日达”,而TikTok目前的外包模式,时效和稳定性都难以保证。界面新闻报道称,TikTok正在和美国本土仓储公司合作,但短期内很难建立起和亚马逊抗衡的物流体系。配送延迟、包裹丢失、客服推诿……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让用户对TikTok电商失去信任。
本土化运营同样棘手。美国市场的合规要求严格,从数据隐私到税务政策,稍有不慎就可能面临律法风险。今年3月TikTok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风波”,已经让监管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再加上美国消费者对品牌、 品质的挑剔程度远高于东南亚,低价策略可能行不通,如何平衡“性价比”和“品质感”,考验着TikTok和卖家的智慧。
“中国供应链优势是TikTok的王牌, 但要把优势转化为北美市场的竞争力,还需要本土化适配。”一位跨境电商分析师指出, 比如在选品上,北美用户更注重环保、可持续性,而东南亚市场更偏爱低价;在内容上,幽默、短平快的视频更受欢迎,但过度娱乐化可能影响商品的专业感。这些细节上的调整,需要卖家和平台共同摸索。
未来已来:TikTok的“破局点”在哪里?
关闭“半闭环”倒计时已经开始, 预计2023年8月末9月初,TikTok美国的小黄车将彻底失去跳转第三方平台的功能。这意味着所有商家都必须选择“全托管”或“自营”模式,一场大浪淘沙即将开始。对于TikTok这既是挑战,也是重塑北美电商格局的机会。
“TikTok的优势在于算法和内容分发,能把合适的商品推给对的人。”李山认为, 如果能把物流体验提上来再结合中国供应链的性价比,完全有可能在亚马逊和独立站之外开辟出第三条路径。比如针对Z世代用户的“小众设计师品牌”, 或者结合AR试妆、虚拟试穿的“内容电商”,这些创新玩法或许能成为TikTok的破局点。
但无论如何,TikTok都需要给商家和用户一个“选择它的理由”。是比亚马逊更快的物流?还是比独立站更低的获客成本?抑或是比Temu更好的商品品质?答案尚未可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北美电商大战的下半场,TikTok必须拿出真本事,才能在这场“不对称战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对于卖家而言,或许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只有“适合自己”的策略。有的卖家可以all in TikTok, 赌一把内容电商的风口;有的卖家则可以保持观望,先观察全托管模式的运营效果。但无论如何,北美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唯有跟上变化、快速迭代,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活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