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大卖家痛点:将鞋服GMV做到北美第一
大卖家的北美鞋服GMV冠军梦,退货率1.4亿怎么破?
做跨境鞋服的,谁没盯着北美市场流过口水?那可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钱多人傻好赚钱——至少曾经是。浙江有个叫子不语的, 硬生生把鞋服GMV做到了北美第一,2021年光北美就卖了22.04亿,比竞争对手C多了整整1个亿。可你猜怎么着?同年他们光退货就花了1.45亿, 占服饰总交易额的14.5%;到了2022年上半年,退货金额直接飙到3.4亿,占比24.7%。这哪是赚钱,简直是给物流商和消费者打工啊。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子不语一家的问题。深圳的赛维时代、广州的跨境通,这些大卖家的退货率同样高得离谱。中东市场更夸张,SHEIN的退货率能到30%-50%,浙江的执御甚至冲到40%-50%。你说消费者太挑剔?通胀下钱包瘪了当然挑三拣四。但归根结底,还是大卖家自己没摸透北美消费者的脾气。

退货率1.4亿的真相:你以为的“爆品”, 其实是“退货炸弹”
子不语刚创业那会儿,跟所有跨境卖家一样,迷信“爆品逻辑”。2017年他们推休闲男装品牌Runcati, 主打棉麻衬衫和男士睡衣,后来啊2022年6月一统计,卖了41万件,听着是不是挺美?可问题来了棉麻这玩意儿,北美消费者买回去一洗就缩水,版型不对立马退货。41万件背后退货率至少20%,那就是8万多件,白干。
还有他们2019年推的运动品牌Aurgelmir,专攻瑜伽服和滑雪服。2021年瑜伽裤冲进亚马逊热销榜前30,表面风光,实则埋雷。瑜伽服对弹力、透气性要求极高,子不语为了压成本用了普通涤纶,消费者穿着一运动就闷汗,能不退吗?2022年上半年,Aurgelmir的退货金额占了运动品类总营收的18%,比赚钱还快。
更别提独立站Jolimall的鞋履了。2019年6月上线,累计卖了230万双,GMV2.7亿。可鞋子的尺码问题简直是跨境死结——北美人脚宽,亚洲码普遍偏窄,消费者收到发现挤脚,二话不说就退。230万双背后退货率高达25%,相当于57万双鞋子白做了。
这些案例戳破了一个真相:大卖家们总想着靠“爆品”冲GMV, 却没想过北美消费者对“合适”的执着,远胜对“便宜”的喜欢。你的爆品可能是别人的退货炸弹。
选品逻辑崩了:北美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对味”
为什么子不语的棉麻衬衫卖不动?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搞懂北美消费者的穿衣场景。美国中西部农民和加州程序员,对衬衫的需求能一样吗?前者需要耐脏耐磨的工装衬衫,后者追求透气防皱的商务款。子不语却用一个“棉麻”打天下后来啊两头不讨好。
再看瑜伽裤。Aurgelmir以为“瑜伽+低价”就能爆, 却忽略了北美瑜伽市场的细分:练热瑜伽的需要吸湿速干面料,练普拉提的要高腰提臀设计,初学者更偏爱性价比基础款。他们一股脑推“全能型”瑜伽裤,自然被专业品牌吊打。
反观竞争对手C,2021年GMV21亿,靠的是“场景化选品”。他们针对德州牛仔推耐磨皮靴, 针对纽约白领推通勤小白鞋,针对佛罗里达游客推沙滩凉拖,每个细分场景都精准匹配。后来啊呢?退货率比子不语低了整整8个百分点。
这说明什么?北美鞋服市场的红利早就从“流量红利”变成了“需求红利”。再想靠“铺货+低价”冲GMV,就是自掘坟墓。消费者要的不是“我有”,是“我懂”。
供应链慢半拍:快时尚的“快”, 到了北美就成了“慢”
子不语的退货率高,供应链拖了后腿。2019年他们推滑雪服, 本想赶上北美冬季旺季,后来啊供应链响应慢了两个月,等货到的时候,都春天了消费者谁还买滑雪服?只能打折清仓,亏得一塌糊涂。
更致命的是柔性化不足。2021年2月, Aurgelmir某款滑雪服意外冲进亚马逊BestSeller前5,本来是好事,可供应链跟不上,补货周期要45天。等货到了热度早过去了消费者转头买了竞品。你说气人不气人。
反观深圳某新兴品牌, 用“小单快反”模式:先生产500件试销,根据北美实时反馈快速迭代。2022年冬天他们一款加厚羽绒服卖爆了3天内补货2万件,GMV冲到品类第一,退货率只有12%。这就是供应链差异带来的后来啊。
跨境鞋服的供应链, 不能再是“先生产再销售”的线性思维,得变成“先预测再验证,小步快跑”的敏捷模式。毕竟北美消费者等不了。
退货管理躺平:1.4亿退货额,藏着多少被忽略的“二次机会”?
子不语2021年1.45亿退货额,大部分都被当“废品”处理了。其实北美退货里60%以上都是轻微瑕疵或尺码问题,完全能二次销售。比如他们退回的瑜伽裤,有些只是吊牌摘了洗都没洗,直接当残次品卖了暴殄天物。
中东市场的玩家就聪明多了。浙江某跨境卖家在沙特建了退货处理中心, 退回的衣服经过分拣、消毒、重新包装,折价30%再卖,居然还带动了中东市场的二次消费。2022年他们靠这招,多赚了2000万。
还有物流环节。子不语退货用的还是普通快递,运费比商品价还高。其实北美有专门的退货物流服务商,能把运费压缩40%。算下来2022年上半年3.4亿退货额,光运费就能省1个多亿。
退货从来不是终点,而是另一个销售起点。把退货管理做精,1.4亿能变回真金白银。
独立站和亚马逊, 别再“二选一”了
子不语早期把重心放在Wish,后来才转向亚马逊。2021年亚马逊营收16.72亿,占集团总收入的71%,独立站却只有2.7亿。其实独立站的利润率比亚马逊高得多, 子不语的Jolimall鞋子毛利率能达到35%,亚马逊却只有20%。
为什么不敢推独立站?主要原因是怕流量贵。其实北美独立站的玩法早就变了。子不语的竞争对手D旗下ZAFUL, 靠Facebook精准广告+网红营销,2022年独立站GMV突破50亿,退货率比亚马逊低了15个百分点。
更关键的是独立站能沉淀私域流量。子不语要是把买过瑜伽裤的用户导入私域,定期推送新款优惠,复购率能提升30%以上。可惜他们到现在还在用“卖完就走”的思维。
亚马逊和独立站从来不是敌人,而是左右手。亚马逊冲量,独立站赚利润,这才该是大卖家的标配。
年轻团队不是优势, 是“经验洼地”
子不语的团队确实年轻,老板华丙如1987年生,大二就开始做淘宝。可年轻不代表懂北美。2021年他们推的“中国风”连衣裙, 以为能靠文化差异爆单,后来啊北美消费者觉得“太花哨”,退货率高达35%。
反观杭州某老牌鞋服卖家, 老板团队平均45岁,专门请了北美时尚顾问,2022年推出的“极简风”运动鞋,卖断货三次GMV冲到北美品类前五。这说明,做北美市场,得有“本地化大脑”,光靠年轻和冲劲不够。
子不语现在上市了有钱了是不是该补补“经验课”了?毕竟北美消费者不看你团队多年轻,只看你产品多懂他们。
北美鞋服GMV第一之后 别倒在“赚钱”的路上
子不语做到了北美鞋服GMV第一,可2021年净利润只有1.2亿,净利率5.4%,低得可怜。对比之下深圳某专注细分市场的鞋服卖家,GMV只有他们三分之一,净利率却有12%。这说明,GMV第一不等于赚钱第一。
北美市场的竞争早从“价格战”变成了“价值战”。消费者愿意为“好设计”“好体验”多付钱,比如Auroldi的羊绒毛衣,比普通毛衣贵3倍,照样卖断货。子不语要是还在纠结“低价冲量”,迟早会被淘汰。
其实2023年北美鞋服市场有个新趋势:可持续时尚。用环保材料的衣服,溢价空间能提高40%,退货率能降低20%。子不语要是能抓住这个风口,说不定能把1.4亿退货额,变成1.4亿利润增长点。
做跨境鞋服,GMV是面子,利润是里子。面子好看没用,里子扎实才能走得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