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azon新功能Inspire
打开亚马逊APP, 突然多出来的Inspire到底是什么
刷着亚马逊APP往下划,手指突然停住——怎么底部导航栏多了个叫Inspire的图标?点进去, 屏幕跳出个提示:“选几个你感兴趣的话题”,下面是一堆图片标签:美妆、宠物、游戏、徒步旅行……选完“护肤”和“室内设计”,手指往上一划,一个女生正在展示如何用亚马逊买的精华液做面部按摩,视频右下角飘着几个小商品图标,点一下就能跳到购买页面。这就是亚马逊在2022年12月偷偷上线的功能, Inspire,一个长得像TikTok、Instagram混血儿的“种草机”。
说实话,这操作有点“迟到的反击”。毕竟TikTok Shop早就在美国火得一塌糊涂, 2022年Q4,eMarketer的数据显示TikTok Shop美国GMV同比增长了120%,而亚马逊同期电商增速只有8%。用户的时间就这么点,刷TikTok的时候顺便买东西,谁还愿意打开亚马逊APP再搜一遍?亚马逊急了赶紧把Inspire推出来想从TikTok手里抢点用户注意力,顺便多卖几件货。

从“搜索购物”到“刷着买”, 亚马逊想干嘛
以前打开亚马逊,大家都是带着明确目标来的:我要买蓝牙耳机,直接搜关键词,看评论,下单。现在不一样了 年轻人刷APP越来越像刷短视频,无目的、碎片化,亚马逊发现用户在APP里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了特别是Z世代,宁愿在TikTok上看3分钟美妆教程,也不愿在亚马逊商品页翻10页评论。
Inspire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把“人找货”变成了“货找人”,不用搜,直接刷。就像你在刷“好物分享”,在抖音刷“好物推荐”,亚马逊也想让你在它的APP里“刷着买”。用户刷到喜欢的内容, 点一下商品就能买,整个流程不超过3秒,亚马逊希望这种“即时种草-即时转化”能让你在APP里多待半小时。
不过这招灵不灵,不好说。2023年1月, 某跨境卖家小林在Inspire上测试了10条美妆视频,内容是“学生党平价护肤品推荐”,视频里用的都是亚马逊自营的便宜货。后来啊数据有点尴尬:视频平均播放量只有2000多, 点赞率1.2%,点击商品链接的转化率5.8%,比他平时做商品详情页广告的转化率低了不少。小林吐槽:“感觉用户刷Inspire的时候,心态是‘随便看看’,不像在TikTok上,真会冲动下单。”
Inspire和TikTok、 Instagram有啥不一样
乍一看,Inspire和TikTok、Instagram确实像:都是上下划的内容流,都有点赞按钮,都能直接点商品购买。但仔细用,你会发现亚马逊的“小心思”藏在细节里。
比如内容来源。TikTok的视频谁都能发, 普通用户、网红、品牌方都行,内容五花八门,有搞笑的、有知识分享的,卖货只是其中一小部分。Instagram也是网红发穿搭、美食,品牌发广告,用户看内容不一定为了买东西。但Inspire不一样,它的内容核心是“卖货”,创作者、品牌、甚至普通用户发的内容,都得带商品链接。亚马逊说了 Inspire的目标是“帮助用户发现新产品、新创意,并直接购买”,说白了就是个“卖货版TikTok”。
再比如推荐逻辑。TikTok的推荐算法更“野”, 你喜欢看萌宠,它可能给你推猫猫狗狗的视频,顺便推点宠物用品,但不强求。Inspire的推荐更“功利”, 你选了“护肤”标签,接下来刷到的80%都是护肤品相关的内容,而且视频里肯定会出现“这款精华液我在亚马逊买过效果绝了”之类的引导语,商品图标一直飘在屏幕右下角,想不点都难。
还有创作者机制。亚马逊搞了个“创作者计划”, 允许网红、博主在Inspire发内容,消费者中发现,她在Inspire推一款29美元的面霜,佣金率只有8%,而TikTok联盟的佣金率能到15%。她吐槽:“亚马逊的佣金太低了除非能带来大量订单,否则真不如去TikTok带货。”
亚马逊的“社交梦”,失败过很多次了
其实这已经不是亚马逊第一次尝试“社交电商”了。2013年, 它搞了个类似Pinterest的功能,让用户收藏商品、分享购物清单,后来啊用户根本不买账,觉得“亚马逊就是个买东西的地方,谁有空分享购物清单”。2015年, 亚马逊又试了一次还是Pinterest模式,2016年干脆改名“Interesting Finds”,但用的人还是少,2018年悄咪咪关了。
2017年, 亚马逊学Instagram,搞了个“Amazon Spark”,允许用户发商品相关的图文、视频,还能点赞、评论。后来啊呢?用户发的内容都是“我买的这个键盘真不错”, 评论里也全是“链接发我”,完全没社交氛围,2019年Spark也凉了。后来亚马逊又试过直播购物, 模仿YouTube,让任何人都能上传视频卖货,但看直播的人比主播还少,再说说不了了之。
为什么亚马逊总搞砸社交电商?核心问题还是“目的太强”。用户去TikTok、 Instagram是为了娱乐、社交,顺便看看好物;但去亚马逊就是为了买东西,突然让它刷“种草”内容,用户会本能地警惕:“这是不是想骗我下单?”就像你在淘宝刷“猜你喜欢”, 看到个视频说“这件衣服显瘦到爆炸”,你可能点进去看看,但不会像刷抖音那样真情实感地互动。
商家和创作者, 能在Inspire上赚到钱吗
尽管有争议,但还是有不少商家和创作者想试试Inspire。毕竟亚马逊的流量太诱人了 2022年亚马逊美国站的月活用户超过2亿,就算Inspire只吸引10%的用户,也是2000万的流量池。
2023年2月, 家居用品品牌“简约生活”在Inspire上做了个实验:找了5个腰部家居博主,拍“小户型收纳神器”系列视频,视频里展示的都是亚马逊自营的收纳盒、置物架。后来啊数据还不错:平均播放量1.2万, 点赞率3.5%,点击商品链接的转化率12%,比平时做亚马逊广告的转化率高了44%。品牌负责人说:“主要原因是视频里展示的收纳场景很真实用户觉得‘这确实是我需要的’,所以下单意愿更强。”
创作者这边,有人赚到钱,也有人扑街。健身教练Practically Pursia在2022年12月就开始用Inspire, 发“家庭健身器材推荐”视频,内容专业,真人演示,粉丝涨得很快。2023年1月,他推了一款亚马逊的弹力带,通过链接下单了200多单,佣金赚了800多美元。但他也提到:“必须得干货,不能硬广。我之前试过拍‘这款跑步机超好用’,后来啊播放量只有500,大家都不信。”
不过Inspire也有个问题:流量不稳定。2023年3月, 某服装卖家小王在Inspire上发了条“春秋季穿搭”视频,第一天播放量5万,点赞2000,第二天突然降到5000,点赞50。小王猜:“可能算法觉得我的内容不够‘卖货’,就减少了推荐。亚马逊还是太急了只想让用户买东西,不管内容质量。”
给商家的3个差异化策略, 别再硬广了
想在Inspire上做好,不能学TikTok那一套“纯娱乐”,也不能像亚马逊广告那样“硬推销”。得找到“内容+卖货”的平衡点, 这里有几个实操建议:
第一,用“场景痛点”代替“产品卖点”。别再说“我的手机壳质量好”,而是拍“手机壳掉地上,屏幕碎了我哭了一个月,直到用了这个防摔壳”。2023年1月, 数码配件品牌“壳shield”在Inspire上发了个视频:女生把手机从1米高摔下手机壳完好,屏幕也没碎,播放量直接破10万,转化率18%。这就是“场景痛点”的力量,用户看到“啊,我也怕手机摔”,自然就想买。
第二,视频开头3秒必须有“钩子”。TikTok用户刷视频很没耐心,3秒抓不住注意力就划走了。Inspire也一样。比如开头放个对比:“左边是我以前用的护肤品, 皮肤又干又暗;右边是用亚马逊买的,现在水光肌”,或者直接提问:“学生党想买平价粉底液?别再交智商税了”。2023年2月, 美妆博主“小美的化妆间”用这个方法,一条“百元内粉底液测评”视频,播放量8万,带动3款粉底液销量增长150%。
第三,多和用户互动,别光卖货。Inspire虽然核心是卖货,但用户也喜欢“被重视”。可以在视频里提问:“你们平时护肤最烦恼什么?”然后在评论区回复用户的问题,甚至根据用户建议拍后续视频。2023年1月,母婴品牌“萌娃优选”发了个“宝宝辅食制作”视频,评论区有个妈妈问“能不能做无糖的?”,品牌马上回复“下周安排”,然后真的拍了“无糖辅食教程”,那个视频的转化率比平时高20%。用户会觉得“这个品牌真的听我的”,自然更愿意买。
Inspire能成为亚马逊的“救星”吗
现在说Inspire成败还太早。毕竟它才上线几个月,用户习惯还没培养起来商家和创作者也在摸索。但有一点很明确:亚马逊已经把“短视频电商”当成生死之战了。TikTok Shop、 Instagram Shopping、YouTube Shorts,都在抢用户的购物时间,亚马逊再不发力,就可能被边缘化。
不过亚马逊得先解决一个问题:用户为什么要在Inspire上刷内容,而不是去TikTok?如果Inspire还是“卖货机器”,那用户可能只会有时候去看看,不会像刷TikTok那样上瘾。亚马逊或许该学学,先让用户“种草”,再“拔草”,少点推销,多点真实分享。
对商家和创作者Inspire是个新机会,但也是个“坑”。流量大,但竞争也激烈,想做好,得拿出真本事,别指望靠硬广就能赚钱。毕竟用户不是傻子,谁愿意在亚马逊APP里看30秒广告,然后心甘情愿下单呢?
再说说说句实在话:Inspire能不能火, 不取决于亚马逊多努力,而取决于用户愿不愿意为它“浪费时间”。毕竟时间才是最贵的商品,谁都想花在更“爽”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