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独立站融资2亿估值36亿,它是如何成为可穿戴领域新贵的

36亿估值的世卫OP:在巨头夹缝中, 它靠“偏执”撕开市场

2021年,可穿戴设备领域突然炸出一个重磅消息:成立9年的世卫OP完成2亿美元F轮融资,软银领投,估值直接冲到36亿美元。要知道, 这个数字超过了当时Fitbit被谷歌收购时的21亿美元,也让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品牌一跃成为行业新贵。更让人意外的是 世卫OP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和苹果、谷歌这些巨头硬碰硬,反而像个“偏执狂”一样,死磕专业运动员这个小众市场。这种看似“自断后路”的策略,到底藏着什么玄机?

专业定位的“反常识”选择:放弃大众, 赌赢了“超级用户”

说实话,第一次听说世卫OP的故事时我第一反应是“创始人是不是疯了?”2012年, 当苹果还在打磨Apple Watch原型,Fitbit已经靠几十美元的廉价手环占领大众市场时世卫OP创始人Will Ahmed却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错愕的决定:不做普通消费者的健康手环,只服务运动员和运动发烧友。

融资2亿,估值36亿!这个独立站如何跻身可穿戴新贵?
融资2亿,估值36亿!这个独立站如何跻身可穿戴新贵?

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简直是“自杀”。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当时正被苹果、 三星、华为这些“全能选手”霸占,他们的产品能测心率、接

与巨头错位竞争:不做“全能王”, 只做“细分专家”

但有意思的是这种“偏执”反而让世卫OP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它就像拳击台上的轻量级选手,不跟重量级巨头拼力气,专攻技术死角。看看它的“对手们”:

苹果的Apple Watch功能多到像块“瑞士军刀”, 但专业运动员吐槽它“太重”“续航太差”;Fitbit主打大众市场,用户量一度冲到2900万,但流失率高达30%,主要原因是数据不够精准,普通用户用几次就扔到抽屉里吃灰;亚马逊2021年推出的Halo Band,几乎照着世卫OP的模子做,卖69美元,后来啊2023年5月就悄悄停售了——毕竟有钱有渠道的亚马逊,终究没摸透专业用户的痛点。

世卫OP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把“专业”做到了极致。比如睡眠监测, 它能区分REM、深睡、浅睡20多个阶段,连呼吸频率都能精确到次;恢复状态监测,通过心率变异性和静息心率,算出你当天的身体准备度,精确到0-100%;压力监测更是绝,把运动、工作、焦虑都量化成0-21分的“压力值”。这些数据, 普通用户可能看不懂,但对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游泳名将菲尔普斯这就是提升表现的“秘密武器”。

硬件是“敲门砖”, 订阅制才是“盈利密码”

更让人意外的是世卫OP的商业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硬件行业的玩法。当所有厂商都在拼命卖硬件时它却把硬件变成了“免费赠品”,靠订阅制赚钱。

从“一锤子买卖”到“长期服务”:订阅模式的盈利逻辑

2015年, 世卫OP 4.0发布时Will Ahmed就明确表示:“我们不是卖设备的公司,我们是卖健康服务的公司。”用户购买世卫OP,其实是在购买一个持续的健康监测服务。订阅价格不算便宜:月付30美元,年付300美元,2年套餐能降到每月19美元。但用户能得到什么?硬件免费换新、 APP里的个性化健康建议、每周更新的运动科学播客,甚至还能在世卫OP社区里和职业运动员交流训练心得。

这种模式的好处显而易见:硬件成本被摊销到订阅费里用户粘性大幅提升。数据显示,世卫OP的用户月流失率不到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10%。要知道, 传统硬件厂商最头疼的就是用户买完就扔,而世卫OP通过订阅制,把“一次性用户”变成了“终身用户”。2021年融资时 世卫OP已经积累了50万付费用户,按每人每年300美元算,年营收就高达1.5亿美元——这还没算世卫OP Pro的增值服务。

但质疑声也随之而来:订阅制真的可持续吗?用户会愿意为“看不见的服务”持续付费吗?毕竟硬件更新换代这么快,世卫OP 4.0都用了7年,用户会不会等不及换新机就流失?不过世卫OP用行动回应了质疑:2023年, 它推出了“硬件免费升级”政策,老用户在新设备发布时不用多花钱就能换新,彻底打消了用户的顾虑。

营销:用“精英光环”种草, 从专业圈层破圈到大众市场

定位再精准,产品再好,酒香也怕巷子深。世卫OP的营销策略,堪称“小众品牌破圈”的经典案例。

从“运动员专属”到“大众向往”:名人效应的“非典型用法”

世卫OP没花一分钱请明星代言,却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它的“前100名用户”名单里塞满了勒布朗·詹姆斯、汤姆·布雷迪这样的顶级运动员。更厉害的是 它还和MLB、NFL球员协会、海豹突击队达成合作,成为这些精英群体的“官方健康监测设备”。你想啊,当普通用户看到NBA球星戴着世卫OP训练,海豹突击队员用世卫OP监测恢复,心里会怎么想?这玩意儿肯定“牛”。

这种“精英光环”带来的信任度,是任何广告都买不来的。有意思的是 世卫OP还刻意保持了“高冷”姿态——它从不主动找普通博主测评,反而在YouTube上只和专业的运动科学频道合作。数据显示, 世卫OP在YouTube的社媒流量占比高达71%,其中80%的内容都是深度测评、竞品对比、运动科学解读。普通消费者想看“开箱”?没有。想看“10分钟快速上手”?也没有。但恰恰是这种“高门槛”内容,反而让世卫OP在专业圈层里形成了“硬通货”形象。

慢慢地,这种“专业光环”开始溢出到大众市场。 Similarweb数据显示, 世卫OP独立站每月访问量稳定在320万左右,其中40%的访客来自非专业运动员——他们可能是健身爱好者,可能是职场白领,甚至可能是想“提升表现”的学生。他们买世卫OP,不是为了监测运动数据,而是为了拥有和精英运动员“同款装备”的心理满足感。世卫OP的创始人Will Ahmed早就看透了这一点:“我们卖的不是设备,是一种‘成为更好自己’的承诺。”

行业启示:小众品牌的“破圈”逻辑与潜在风险

世卫OP的成功, 给所有想在红海市场突围的品牌提了个醒:与其在巨头擅长的领域硬碰硬,不如找到自己的“生态位”。但它的故事也藏着一些警示。

专业化的“双刃剑”:高粘性 vs. 增长天花板

不可否认,专注专业人群让世卫OP建立了极高的壁垒。它的用户数据、算法模型、专业合作资源,都是普通厂商短期内难以复制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专业人群的基数毕竟有限。全球职业运动员加运动爱好者,撑死了也就几千万,而大众健康市场的用户是几十亿。世卫OP的36亿估值,是否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空间?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旦巨头反应过来下场抢夺专业市场,世卫OP的优势还能保持吗?比如苹果,完全可以在Apple Watch里加入更专业的运动监测模块,甚至直接收购一个运动科学团队。到时候,世卫OP的“专业牌”还打得响吗?

不过世卫OP似乎已经想好了退路。2022年, 它开始推出针对普通用户的“简化版”健康建议,在APP里增加了“压力管理”“睡眠优化”等大众化内容。创始人Will Ahmed说:“我们依然服务于精英用户,但要让普通人也能从我们的数据中受益。”这种“专业打底,大众破圈”的策略,或许才是它未来真正的护城河。

世卫OP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巨头林立的市场里“小而美”不是缺点,而是机会。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放弃眼前的“大蛋糕”,去啃那个别人看不上的“硬骨头”。毕竟真正的蓝海,从来不在人多的地方,而在那些被忽视的细分角落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