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是否会禁止TikTok,若不禁止
马来西亚TikTok风波:从“禁令恐慌”到“四条规矩”,卖家该庆幸还是警惕?
最近这段时间,马来西亚TikTok卖家群里的气氛,就跟坐过山车似的。上个月还传得沸沸扬扬“政府要全面封禁TikTok Shop”, 搞得不少小卖家连夜清库存、关直播,生怕一夜之间账号就没了。后来啊呢?马来西亚电子商务委员会主席Ganesh Kumar Bangah一句话:“不禁止,但规矩得立。”这消息一出, 群里有人欢呼,有人犯嘀咕——这四条“规矩”,到底是给TikTok戴了个“紧箍咒”,还是给本土企业递了“尚方宝剑”?
从“封杀传闻”到“不禁止但监管”:马来西亚政府的“小心机”
说真的, 一开始听到“马来西亚可能禁止TikTok Shop”,第一反应是“又来这套”。毕竟隔壁印尼刚在9月把TikTok电商直接叫停,理由是“社交媒体平台搞电商不公平竞争”。马来西亚这边, 本土商超的抱怨声也不小,什么“TikTok主播价格战太狠”“本土超市根本拼不过直播间的9块9包邮”。当时业内都猜,马来西亚会不会跟着印尼的路子走?毕竟中小企业占马来西亚企业总数的78.4%,这数字可不是闹着玩的,政府不可能不重视。

但后来风向突然就变了。Ganesh Kumar Bangah马来西亚小企业太需要这种“低成本、高触达”的销售渠道了。
不过政府也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本土商超的抱怨“定价混乱”“过度促销”,确实戳中了一些问题。比如有马来西亚本土美妆品牌老板吐槽:“我店里一瓶面霜成本50马币, TikTok上同行卖19.9马币还包邮,这哪是做生意,这是亏本攒流量啊?”这种“内卷”到极致的情况,政府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不禁止”不代表“不监管”, 而是要给TikTok定个“游戏规则”——这四点要求,说白了就是给TikTok划了条“红线”:既要让小商家有饭吃,又不能让市场乱成一锅粥。
第一条规矩:社区参与——TikTok别“自说自话”
这第一条, “社区参与”,听着挺虚,其实最关键。Ganesh要求TikTok必须和马来西亚的行业协会、 创作者社区、电商促进者“坐下来谈”,特别是“收入分享政策”,不能TikTok自己拍脑袋决定。说白了就是别让平台单方面“割韭菜”,得让本土商家和创作者也有话语权。
举个例子, TikTok之前搞“佣金分成”,不少马来西亚卖家抱怨:“平台抽成20%,我们本来利润就薄,再扣这么多,根本不赚钱。”但TikTok可能觉得“全球统一佣金率,方便管理”。这就矛盾了。政府要求TikTok“先谈后定”,其实就是给本土商家一个“谈判桌”。你看,印尼禁令前,TikTok也和当地商家吵过佣金问题,再说说谈崩了才被叫停。马来西亚明摆着不想重蹈覆辙。
不过话说回来这“社区参与”施行起来可不容易。马来西亚有多少行业协会?光电商相关的就有“马来西亚数字贸易协会”“马来西亚中小企业商会”, 还有各种细分领域的协会,比如美妆协会、手工艺协会。TikTok要挨个聊, 每个协会的诉求还不一样——美妆商家可能想降低佣金,手工艺商家可能想增加流量扶持,这“众口难调”的局面TikTok怎么平衡?这事儿吧,表面看是“给商家说话权”,其实吧考验的是TikTok的“斡旋能力”。
第二条规矩:地方能力建设——培训别“走过场”
第二条, “支持和促进地方能力建设”,说白了就是TikTok得教马来西亚商家怎么玩转电商,不能只给流量,不给“渔”。政府要求TikTok通过“讲习班、培训、平台工具”让本地商家“有效和合乎德行地利用数字市场”。这里有两个重点:“有效”和“合乎德行”。
先说“有效”。现在TikTok上不少马来西亚卖家,特别是小商家,其实根本不懂直播带货的逻辑。有位在槟城做手工糕点的卖家跟我说 她第一次直播,光顾着展示产品,忘了互动,后来啊在线人数从500掉到50,一单没卖出去。这就是“不会玩”的问题。TikTok如果真能搞点“接地气”的培训, 比如“马来语直播话术技巧”“如何用本地案例讲产品故事”,那对小商家来说就是真帮助。
再看“合乎德行”。这个就有点意思了。政府提这个,估计是担心TikTok上出现“虚假宣传”“数据造假”之类的乱象。比如有商家为了冲销量,刷单刷好评,被消费者投诉到马来西亚通讯和多媒体委员会,这就麻烦了。TikTok的培训里必须加入“合规红线”教育,告诉商家“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毕竟监管最怕的就是“平台出问题,政府背锅”。
不过培训这事,别搞成“形式主义”。有些平台搞培训,请一堆专家讲“宏观趋势”“行业报告”,小商家听得云里雾里转头还是不知道怎么开直播。TikTok要是真想做“能力建设”, 就得“小而精”——比如针对马来西亚不同地区、不同品类搞定制化培训。去年, Lazada在马来西亚搞了个“卖家训练营”,专门教沙巴的榴莲卖家怎么用短视频展示果肉纹理,后来啊那批商家复购率提升了25%,这就是“有效培训”的例子。TikTok要是能学到这招,才算没白费力气。
第三条规矩:社区投资——钱要花在“刀刃上”
第三条, “社区投资”,要求TikTok和当地社区、行业协会、政府机构“合伙搞事”,比如“资助能力发展方案”。说白了就是TikTok得在马来西亚“砸钱”,但不是瞎砸,得“投到能提升本地商家竞争力”的地方。
怎么才算“投到刀刃上”?举个例子。马来西亚吉打州有个小众品牌叫“Kedah Honey”, 专门生产野生蜂蜜,以前只在本地小超市卖,价格上不去。去年, TikTok马来西亚和当地农业部门合作,搞了个“小品牌扶持计划”,帮他们拍蜂蜜源地的短视频,找本地美食博主直播试吃,后来啊“Kedah Honey”的销量翻了3倍,还打入了新加坡市场。这就是“社区投资”的正面案例——钱没白花,既帮了本地企业,又扩大了TikTok的影响力。
但反过来 如果TikTok只是搞点“表面功夫”,比如赞助个电商颁奖礼,或者拍个“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风采”宣传片,那对商家来说就没什么实际意义。政府要求“合伙搞事”, 就是希望TikTok的“投资”能真正落地,比如和马来西亚政府现有的“中小企业数字化基金”对接,或者和本地大学合作搞“电商人才培养计划”,这些才是“硬核”投资。毕竟商家要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第四条规矩:优先本地品牌——外国卖家的“新门槛”?
这第四条,“确定本地品牌和使能因素的优先次序”,可能是争议最大的一条。政府要求TikTok“优先本地品牌,而非外国品牌”,确保“本地消费流量导向本地商家”。这话说白了就是TikTok得给本土商家“流量倾斜”。
对马来西亚本土商家这肯定是好消息。比如本土服装品牌“Fashion KL”, 以前在TikTok上和快时尚外国品牌抢流量,根本拼不过——人家供应链快、价格低。现在如果TikTok算法能优先推荐“Fashion KL”这类本土品牌,那他们的曝光机会就多了。据马来西亚数字贸易协会2023年Q3的数据, 本土品牌在TikTok上的平均转化率是1.8%,而外国品牌只有1.2%,如果能提升流量占比,本土商家的销售额肯定会跟着涨。
但对外国卖家这就不友好了。不少中国跨境电商卖家靠TikTok起家,现在突然要“让路”,心里肯定不痛快。比如有个在深圳做3C配件的卖家, 主攻马来西亚市场,TikTok账号有50万粉丝,其中60%的流量来自“低价手机壳”这类标品,如果平台优先本地品牌,他那“低价优势”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不过这“优先本地品牌”也不是“一刀切”。政府说的“优先”, 应该是指在“同等条件下”——比如本土品牌和外国产品质量差不多、价格差不多,那就优先给本土品牌流量。如果外国品牌有“独家产品”或者“价格优势”,TikTok也不可能完全屏蔽。关键在于,TikTok怎么制定这个“优先规则”,规则透明不透明,施行公不公平。要是搞成“本地品牌躺赢”, 那外国卖家肯定不干,本土商家也可能养成“等靠要”的心态,再说说反而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对比印尼:马来西亚的“温和监管”能走多远?
说起东南亚国家对TikTok电商的监管,印尼是个绕不开的例子。今年9月,印尼政府直接叫停TikTok Shop,理由是“社交媒体平台搞电商,损害本地商家利益”。但马来西亚明摆着选择了另一条路——“不禁止,但严监管”。这两种模式,哪种更靠谱?
印尼的“一刀切”简单粗暴,但问题也很明显。禁令一出,TikTok上几十万马来西亚小商家瞬间没了收入,物流、支付等相关产业链也受影响。有马来西亚卖家跟我说他有个印尼合作伙伴,禁令后库存积压了100多万马币,差点破产。这种“因噎废食”的做法,其实损害的是整个电商生态。
比一比的话,马来西亚的“四点要求”更像是“精准调控”。政府既看到了TikTok对中小企业的价值,又回应了本土商超的担忧,试图找到一个“平衡点”。但“温和监管”也有难点——怎么确保TikTok真的遵守规矩?比如“优先本地品牌”,如果TikTok算法偷偷给外国品牌多塞流量,政府怎么查?再比如“社区投资”,如果TikTok只投了10万马币搞“面子工程”,政府怎么衡量效果?这些监管细节,如果没跟上,就可能变成“纸上谈兵”。
不过从目前来看,马来西亚政府的态度还是积极的。Ganesh Kumar Bangah明确表示, 政府会“密切关注本地利益”,一边“鼓励全球平台融入社区”。这说明,马来西亚不想走印尼的老路,而是想探索一条“监管与创新并存”的新路。这条路能不能走通,还得看TikTok的配合程度,以及政府监管的施行力。
卖家生存指南:四点要求下TikTok卖家怎么“破局”?
对马来西亚TikTok卖家“四点要求”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如果真能适应这些规则,说不定能在“合规”的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绩。这里给卖家几点建议:
本土商家:别等“流量倾斜”, 主动“抱大腿”
本土商家别光想着“政府让平台优先推荐”,自己也得主动行动。比如加入马来西亚电商协会,参与行业培训,和TikTok的“社区投资”项目对接。之前提到的“Kedah Honey”,就是主动和政府、TikTok合作,才打出了知名度。再说一个,产品上要突出“本地特色”,比如用马来语包装、结合本地文化做营销,这样才能和外国品牌形成差异化。
外国卖家:别硬刚“本地优先”, 学会“本土化融合”
外国卖家别抱怨“不公平”,与其对抗规则,不如适应规则。比如和本地品牌联名,借本地品牌的流量“曲线救国”。有个做家居用品的中国卖家, 在马来西亚找了本土网红合作,推出“中马融合风”家居系列,既保留了产品的设计感,又迎合了本地审美,后来啊销量比单纯卖“中国风”产品提升了40%。再说一个, 产品定价要“接地气”,别再搞“低价内卷”,而是突出“品质”和“服务”,毕竟本土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体验感”了。
所有卖家:合规是“底线”, 数据是“武器”
不管本土还是外国卖家,都得把“合规”放在第一位。别刷单、别虚假宣传,别触碰“德行红线”。一边,要学会用数据优化运营。TikTok后台有详细的流量分析工具, 比如“观众画像”“转化路径”,卖家得定期看这些数据,搞清楚“流量从哪来”“用户为什么买”“为什么流失”。比如有马来西亚美妆卖家通过数据发现, 他的主要客户是18-25岁的马来女性,于是调整了直播时间,用马来语讲解产品成分,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8%。这就是“数据驱动”的力量。
未来展望: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合规进化论”
马来西亚的“四点要求”,其实给整个东南亚的TikTok电商监管开了个“先例”。接下来泰国、越南、菲律宾这些国家,很可能会参考马来西亚的做法,提出类似的“监管框架”。对TikTok“合规”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未来 TikTok在东南亚可能会面临更严格的“本地化”要求——比如在马来西亚设立本地团队,和政府建立更紧密的沟通机制;在印尼,虽然目前禁令未解,但TikTok可能会调整业务模式,比如把电商业务剥离出来成立独立公司运营;在越南,政府可能会要求TikTok增加“本地商品”的推荐权重,扶持本土制造业。
对卖家这意味着“野蛮生长”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是“精细化运营”的竞争。谁能更快适应“合规”规则, 谁能更好地利用“本地化”资源,谁就能在TikTok Shop的东南亚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毕竟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合规”,就是那件“泳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