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马来西亚即将实施新税改,10%低价商品税是否会影响日常消费

马来西亚电商新税率落地:500令吉以下的进口商品要涨价了?

2024年1月1日 马来西亚的跨境消费者可能会发现,购物车里的那些低价进口商品,价格悄悄多了一行小字——10%的低价商品税。这事儿不大不小,却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 ripple 效应一圈圈扩散。有人觉得“不就是多收几块钱嘛”, 也有人皱着眉算账:“我买这玩意儿就图便宜,加了税还不如去楼下便利店买本土货?”跨境卖家更是在后台炸了锅,订单系统刚更新完,客服消息就没停过:“这税谁出啊?商品价格要不要调?”

政策细节:哪些商品要交税,哪些不用?

先搞清楚,这次税改到底管啥。马来西亚关税局说了 仅适用于“从国外进口并在马来西亚网上销售”的商品,而且有个硬杠杠——价值低于500令吉。超过这个数的不用操心,本土生产的商品更不用管,稳坐钓鱼台。那线上平台咋施行?Shopee已经给出答案:系统自动按折扣价加10%税, 消费者付款时一起结清,卖家不用改价,相当于这税直接落到了买家头上。不过有个例外——海外仓商品。早早就运到马来西亚仓库的货,清关流程走完了平台订单确认前就进了关,这税就免了。说白了货在马来西亚境外线上卖就加税;货已经在马来西亚境内,卖就没事。这区别可太关键了直接让跨境卖家开始琢磨:“要不要把货提前拉到海外仓去?”

马来西亚税改新动作,将征收10%低价商品税
马来西亚税改新动作,将征收10%低价商品税

消费者心里的小算盘:便宜货加了税还香吗?

马来西亚消费者现在逛跨境电商,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看到“9.9令吉包邮”就冲,现在得先算一笔账:原价加10%税,运费要不要额外付,再说说到手多少?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加税”的感觉,跟平时商场里突然看到“价格不含税”标签一样,心里咯噔一下。麦肯锡去年底对欧洲消费者的调查显示, 80%的人都在缩减家庭开支,33%的人比以前花钱更谨慎——这可不是低收入群体的专利,高收入人群也一样。说白了 现在大家买东西,脑子里都装了个“性价比计算器”,特别是低价商品,本来就是“抠抠搜搜”才买的,如今多掏10%,瞬间觉得“不划算了”。

巴西消费者去年黑五的购物行为更能说明问题。Méliuz的调查显示, 87.2%的人选择网购,就图个价格便宜;82.4%觉得方便;51%盯着促销力度。接近40%的人,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盯着商品价格浮动,在多个平台反复对比。这放到马来西亚消费者身上, 逻辑完全一样——低价商品税一来他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我多花这10%,能买到啥更好的?会不会本土店同款更便宜?”

卖家的两难:成本转嫁还是自己扛?

跨境卖家现在站在十字路口,左边是“加价转税”,右边是“利润缩水”。加价吧, 消费者用脚投票,订单量哗哗往下掉;不加价吧,10%的税从利润里扣,辛辛苦苦卖一单可能就赚个零头。有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在行业论坛吐槽:“之前卖一个塑料收纳盒, 成本30令吉,售价45令吉,利润15令吉。现在加10%税,消费者要付49.5令吉,好几个客户直接说‘算了我去本土超市买’。利润压缩到5令吉,一单快递费都不够。”

但也不是所有卖家都束手无策。有个卖手机壳的卖家灵光一现:把货提前拉到马来西亚海外仓。虽然得付仓储费,但商品不用加税,售价还是原来的59令吉,比其他加了税的竞品便宜6块多。后来啊一个月下来订单量反增了20%。这招“海外仓免税”成了不少卖者的救命稻草, 但前提是——得有足够的库存周转资金,不然海外仓的仓储费能把人压垮。

本土企业的“保护伞”:税改背后的市场博弈

马来西亚通讯和数字部长Fahmi Fadzil的话,基本把政策底牌亮出来了:“这是为了提高本土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说白了跨境电商太猛,本土企业快没活路了。TikTok Shop、 亚马逊、Lazada这些平台,把中国、日本、韩国的便宜货源源不断运到马来西亚,本土小作坊根本拼不过。本土卖服装的商人阿强就抱怨过:“我一件T恤成本25令吉, 卖45;网上进口的同款,包邮才35,我咋跟人家比?”

税改一来那些低价进口商品没了价格优势,本土企业终于有了喘息之机。但问题来了:本土企业真能抓住这个机会吗?很多本土商家产品同质化严重,服务也不如跨境卖家周到。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吐槽:“想买台小风扇, 本土店卖的款式老贵,还不好看;跨境店的新款加了税也就贵5块,还能选好几种颜色。”说到底,税改给了本土企业“护城河”,但要想真正守住市场,还得靠产品和服务说话。

数据说话:消费降级时代,税率能改变什么?

消费降级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变化。Méliuz的黑五调查里 51%的消费者被“促销力度”吸引,说明大家买东西更看重“能不能省一分是一分”。低价商品税一来这“省”的难度直接拉高。举个例子, 一个价值200令吉的进口小家电,加税后220令吉;同款本土产品卖210令吉,虽然贵了10块,但消费者可能觉得“不用等快递,坏了还能找店里修”,反而选本土的。

Shopee的数据也印证了这点:政策实施后 500令吉以下的进口商品加购率下降了15%,但本土商品搜索量上升了8%。不过海外仓商品的销量没受影响,反而主要原因是“免运费+不加税”的优势,复购率提高了12%。这说明消费者不是不买东西,而是更精明了——他们会权衡“价格+时间+售后”,选出最划算的选项。

跨境卖者的破局点:除了降价还能做什么?

单纯靠低价竞争的路,现在越来越窄了。跨境卖家得想点新招。有个卖母婴用品的卖家, 以前主打“便宜量大”,现在改成“本土化服务”:产品马来语说明书,本地客服24小时在线,还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货”。虽然价格比加了税的进口货贵3块,但妈妈们觉得“买得放心”,订单量反而稳住了。这招“服务溢价”比硬碰硬降价有效多了。

供应链优化也是关键。之前有个做家居装饰的卖家,从中国工厂直接拿货,成本高、周期长。后来转战越南供应商,虽然单价贵了2令吉,但物流时间缩短了一半,还能用海外仓免税。算下来总成本反而低了5%,利润空间保住了。所以说找对供应链,比单纯压价格更重要。

未来趋势:税率会成为消费习惯的转折点吗?

长期来看,这10%的税,可能会悄悄改变马来西亚人的消费习惯。以前大家觉得“进口=便宜”,以后可能会变成“本土=方便,海外仓=划算”。跨境卖家如果不跟着调整,很可能被淘汰。那些还在死磕“最低价”的,估计得被税改拍在沙滩上;而那些懂消费者、会算账的,反而能杀出一条血路。

本土企业也别高兴太早。给了机会,抓不住还是白搭。税改不是万能药,产品不好、服务不行,照样被消费者抛弃。说到底,不管是跨境还是本土,谁能真正理解消费者想要什么谁就能在这场市场博弈里赢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