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马来西亚税收连涨,卖家们是否已承受不住压力

马来西亚税收连涨:跨境卖家的“压力测试”来了

最近不少做马来西亚市场的跨境卖家都在私下抱怨,手里的账本越来越难看了。数字服务税要涨, 低价值商品税也来了含糖饮料税跟着上调,一波接一波的税收调整像潮水一样涌过来把利润空间越挤越小。有人直接在群里问:“这税还要涨到什么时候?我们是不是该撤了?”

数字服务税、 低价值税、含糖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说起马来西亚最近的税收调整,真是让人眼花缭乱。2024年3月1日 数字服务税从原来的6%直接调到8%,别小看这2%,对于靠走量吃饭的跨境卖家一年下来可不是小数目。更早之前, 2024年1月1日低价值商品税已经正式落地,所有从国外进口到马来西亚、价值低于500令吉的商品,都要乖乖交10%的税。你以为这就完了?还有含糖饮料税, 从每公升40仙涨到50仙,虽然这个主要影响本土快消品,但也侧面反映了政府对“加税”这件事的执着。

马来西亚税收一涨再涨,卖家们扛不住了
马来西亚税收一涨再涨,卖家们扛不住了

这些政策不是孤立出现的。2023年10月马来西亚提交的2024年财政预算案里就埋了伏笔, 官方当时说“要扩大国家收入基础,不增加大多数人民负担”——后来啊就是卖家成了“大多数人民”之外的那个群体。关税局的数据显示, 仅低价值商品税一项,就让跨境电商的进口成本直接抬高了10%,那些原本靠低价吸引用户的卖家,现在连“低价”都快维持不住了。

消费者端:海购商品集体涨价, 钱包“伤不起”

税收的到头来压力,其实大部分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打开Shopee和Lazada的马来西亚站点,随便点开一个海外商品页,都能看到“已含税”的提示。有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以前买100令吉的中国小商品, 现在要110,运费还涨了这谁还敢随便剁手?”更直观的是 烟草厂商联合会的案例早就摆在那里——2015年11月卷烟税涨40%,合法烟销量暴跌30%,私烟市占率硬是冲到45.6%。现在跨境电商走的,是不是也类似这条“涨价-销量跌”的老路?

消费者不是傻子,价格一涨,购物车里的商品就可能被删掉。有做3C产品的卖家反馈, 自从低价值商品税实施后马来西亚站点的转化率下降了差不多15%,以前一天能出200单,现在连150单都悬。更麻烦的是 竞品也在涨,你不涨别人涨,再说说大家都在涨,但销量却集体萎缩,这哪是做生意,分明是比谁更能扛。

卖家端:成本倒逼下的“三难”抉择

面对成本上涨,卖家其实没多少选择。涨价吧, 怕客户流失,市场就这么大,价格敏感的马来西亚消费者可没多少忠诚度;不涨价吧,运费、关税、平台佣金哪样不要钱?利润薄得像纸,一捅就破。更头疼的是税务合规,马来西亚关税局最近盯得很紧,低价值商品税申报不实轻则罚款,重则关店。有深圳的卖家去年就主要原因是漏报了3个月的低价值税,被罚了20万令吉,直接白干半年。

有些卖家开始琢磨歪招,比如把商品申报价值写低,或者走“灰色清关”,但风险太高。2024年1月泰国刚出台新规, 收入超10亿泰铢的电商平台必须提交卖家收入信息,这意味着税务监管越来越严,马来西亚估计也会跟进。你想钻空子?先掂量掂量能不能扛得住审查。

行业案例:从烟草到电商,税收敏感度从未降低

烟草行业的教训太深刻了。2015年卷烟税涨40%, 销量断崖式下跌,但政府税收总额反而增加了——主要原因是剩下的70%合法烟消费者承担了更高的税负。这说明什么?税收弹性因商品而异, 必需品可能扛得住但跨境电商很多是非必需品,价格一涨,消费者说“不买就不买”,一点不留情面。

跨境电商更脆弱。烟草至少还有本土生产,跨境电商全靠进口,供应链长、环节多,每个环节都要加价。2024年Q1的数据显示, 马来西亚市场跨境电商卖家的平均毛利率从去年的22%跌到了16%,有些品类甚至跌破10%。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说 以前一单净利润能到30令吉,现在刨去各项税,剩下不到10令吉,卖得再多也是给平台打工。

东南亚税务收紧:不止马来西亚,卖家们的“合规大考”已全面铺开

别以为只有马来西亚在加税。整个东南亚都在收紧电商税务监管。越南2024年要公示欠税卖家,泰国要求大平台提交收入信息,印尼的增值税改革也提上日程。这说明什么?跨境电商的“税务红利”时代结束了以前靠信息差、监管漏洞赚钱的路子走不通了。

有布局全东南亚的卖家已经开始调整策略, 把马来西亚的高价值商品转移到印尼、菲律宾等税负较低的市场,低价值商品则尝试在马来西亚本地仓发货,避开低价值商品税。但本地仓成本也不低,仓储费、人工费比国内高30%,还得处理本土税务问题,这对中小卖家来说门槛太高了。

破局思路:不是“硬扛”, 而是“巧转”

硬扛肯定不是办法,得想办法“转”压力。有经验的卖家开始优化供应链, 比如把产品拆分成“主机+配件”,主机走高价值渠道,配件走低价值渠道,虽然麻烦,但能省下不少税。还有的做产品升级, 以前卖9.9美元的塑料玩具,现在改成19.9美元的智能玩具,虽然单价高了但利润空间也大了对税收的敏感度反而降低了。

了定价策略,工作日白天不打折,晚上和周末搞满减,整体利润没降,销量还上去了。关键是别一根筋,得根据消费者行为灵活调整。

长期看:税收改革下的市场洗牌与机会

短期看, 税收上涨是阵痛;长期看,反而是市场洗牌的机会。2024年Q1马来西亚合规店铺数量增加了12%, 但GMV反而增长了20%,这说明不合规的卖家被淘汰后合规卖家的市场份额扩大了。那些有实力做税务合规、供应链优化的卖家,反而能趁势崛起。

当然前提是你得活下去。现在很多卖家都在缩减营销预算,少投广告,少搞活动,先把现金流稳住。但也不能完全“躺平”, 该做的品牌建设、用户运营还得做,等市场适应了新税率,需求回暖,有准备的卖家才能第一时间抓住机会。

说到底,马来西亚税收连涨,对跨境卖家既是一场压力测试,也是一次生死考验。那些能扛住压力、灵活调整的,会留下来;那些只会抱怨、不愿改变的,迟早会被淘汰。市场永远不缺机会,缺的是能在变化中找到路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