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持续发力

最近跨境圈子里聊得最多的, 除了Temu的低价攻势,恐怕就是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的那股“疯劲儿”。有人晒出后台截图说店铺销量三个月翻了五倍,也有人吐槽流量越来越贵、竞争白热化。这个从2022年初才正式落地的电商新兵,到底藏着什么魔力?能让百万卖家扎堆涌入,又能让本土企业又爱又恨?咱们今天不扯虚的, 就掰开了揉碎了看看,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的这场“狂飙”,到底是虚火还是真功夫。

从“刷短视频”到“剁手”的马来西亚用户

马来西亚人有多爱刷TikTok?数据说话:当地TikTok用户渗透率超过70%,平均每天花在APP上的时间接近2小时。更关键的是这帮年轻人早就不满足于“看看乐子”了——他们开始对着屏幕里的种草视频直接下单。那个#TikTokMadeMeBuyIt的标签, 至今已经积累了4.64亿次观看,随便点开一个视频,底下都是“链接呢姐妹”“已下单求反馈”的留言。2023年双11期间, 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的单日GMV直接冲破5000万令吉,折合人民币8000多万,这成绩放在两年前,谁敢想?

持续发力,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一路狂飚
持续发力,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一路狂飚

用户行为的转变,其实藏着两个底层逻辑。支付习惯的成熟也让“冲动消费”成了可能。GrabPay、 Touch 'n Go这些电子钱包在马来西亚的普及率早就超过80%,看完视频手指一划就能付款,根本不用跳转银行卡,这种“无痛支付”的场景,太容易让人上头了。

平台的“阳谋”:用Mall撬动高端市场

卖家数量蹭涨, GMV节节攀升,TikTok Shop可没飘。人家早就盯上了马来西亚电商市场最肥的那块肉——中高端消费。今年年中, TikTok Shop Mall突然上线,打着“100%正品”“免费送货”“15天无理由退货”的旗号,直接把Lazada、Shopee这些老牌平台的“正品护城河”给刨了。后来啊怎么样?上线第一周,某国际运动品牌的旗舰店销量直接飙到之前的10倍,卖得最好的那款跑鞋,单周订单量破万件。

搞Mall这步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阳谋”。马来西亚电商市场这些年被Lazada和Shopee垄断得死死的, 想凭中小卖家的白牌商品硬刚,根本没胜算。但换个思路呢?既然用户已经习惯了在TikTok上“被种草”, 那不如直接把大牌搬进来满足他们对“正品”和“品牌”的渴望。数据显示, TikTok Shop Mall上线后平台整体客单价提升了30%,复购率也跟着涨了15个百分点——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这是在重塑用户的消费心智啊。

低价商品税下的“生死时速”

不过TikTok Shop的扩张也不是一帆风顺。2024年1月1日 马来西亚政府突然甩出个“王炸”:所有进口到马来西亚、货值低于500令吉的商品,统统加征10%的低价商品税。这招可太狠了 要知道TikTok Shop上70%的商品都卡在这个价格区间,跨境卖家本来利润就薄,税一加,直接把不少人的利润空间给压没了。

但人家平台反应也快。立马推出“本土商家扶持计划”,鼓励本地卖家入驻,还联合几家本土物流公司推出“跨境包邮包税”服务。有个卖本地手工饼干的卖家告诉我, 以前跨境订单运费要20令吉,现在平台补贴后只要5令吉,订单量直接翻了两倍。你看,政策是冷冰冰的,但总能找到绕过去的路——要么本土化,要么把成本转嫁到效率上。

百万卖家的“围城”:有人狂喜有人愁

“现在想在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赚钱,难度比去年大十倍。”这是某深圳3C卖家的原话。2023年上半年,平台卖家数量暴增78%,竞争直接卷成了“红海”。以前一条简单的产品视频就能爆单, 现在得请本地网红、投DO+广告、搞直播切片,成本蹭蹭往上涨,但转化率却掉了一半。

但另一边,本土卖家笑开了花。有个做马来传统香料的小作坊老板, 以前线下门店一个月卖不了多少,去年8月开了TikTok店铺,用自家厨房做香料的过程拍成短视频,粉丝直接冲到20万,现在月销售额稳定在30万令吉。跨境卖家拼的是供应链和价格,本土卖家拼的是“文化认同”和“人情味”,这压根就是两个赛道。

170万创作者的“流量密码”

能把本土卖家和跨境串在一起的,就是那170万联合创作者。这些创作者可不是随便拍拍视频就完事了人家早玩出了花样。有的专门做“开箱测评”, 用最接地气的马来语讲产品优缺点;有的搞“沉浸式体验”,比如卖护肤品的博主,直接在热带气候下测试产品持妆效果;还有的玩剧情带货,把产品编进家庭短剧里观众看得哈哈大笑的一边,顺手就把单下了。

2024年3月, 有个叫@RinaKecil的母婴博主,做了期“带娃逛TikTok Shop直播间”的Vlog,后来啊直播间在线人数直接破万,她推荐的婴儿湿巾卖了5万包。这种“创作者+场景化”的带货方式,比单纯的硬广转化率高3倍以上。说白了 用户要的不是“卖货”,是“被理解”——创作者用本地化的语言、本土能get的场景,把产品价值讲透了自然有人买单。

争议声中:光环下的“暗礁”

但TikTok Shop的光环背后争议也从来没停过。马来西亚本土商家协会就公开炮轰,说平台搞“掠夺性定价”,把自家商品卖得比成本还低,把小商户都挤死了。还有媒体曝光,平台上有些跨境卖家卖假冒化妆品,导致消费者过敏投诉量增加了20%。这些问题, 平台当然得回应——官方专门发了个声明,澄清说平台有严格的审核机制,2023年下架了违规商品12万件,封禁卖家1.8万个。

更大的隐忧其实是数据隐私。印尼之前就主要原因是担心用户数据被传到国外强制要求TikTok把社交和电商业务分开。虽然马来西亚官方没这么说但用户对数据平安的敏感度越来越高。去年底,有个马来西亚用户在社交媒体爆料,说自己的TikTok购物记录被泄露,导致接到大量骚扰

中小卖家的“夹缝求生”指南

那问题来了 现在入场TikTok Shop马来西亚站,还有机会吗?答案是:有,但得换个玩法。别再想着用“低价冲量”了马来西亚消费者已经开始为“价值”买单了。有个卖家居收纳的跨境卖家, 放弃了9.9令吉的塑料收纳盒,转推39令吉的环保材质款,虽然价格贵了4倍,但主要原因是视频里详细讲了材质环保、可降解,反而卖得更好,复购率还提高了25%。

还有个更狠的:本地化运营。有个卖女装的跨境卖家, 专门请了马来本地设计师,把中国传统元素和马来传统纹样结合,设计出的“娘惹风”连衣裙,上线首月就卖爆了8000件。说白了 跨境卖家别总想着“把中国货卖到国外”,得想想“怎么让马来西亚人觉得这东西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东南亚棋局:不止是马来西亚的战场

其实TikTok Shop的野心,从来不止是马来西亚。根据新加坡研究公司Momentum Works的数据, 2023年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市场份额从4.4%直接干到了13.2%,直逼Lazada。越南、泰国、菲律宾这些市场,增速比马来西亚还猛。2024年第二季度, TikTok Shop越南站的GMV同比增长了120%,菲律宾站的直播带货时长翻了三倍。

但东南亚这盘棋,复杂着呢。每个国家的政策、消费习惯、竞争环境都不一样。比如泰国就特别喜欢“直播+秒杀”的模式,而越南消费者对“网红推荐”的信任度更高。TikTok得因地制宜, 在马来西亚推Mall,在泰国就得搞“直播专享价”,在越南可能得多扶持本土KOL。这种“一国一策”的精细化运营,考验的是平台的本地化能力。

给卖家的“避坑清单”

如果你真想在TikTok Shop分一杯羹,有几件事得记牢。,数据别瞎猜。平台后台的“用户画像”“转化路径”这些工具, 得天天看,哪个视频完播率高,哪个时段直播流量大,都得门儿清。

有个卖手机壳的卖家做得就挺聪明, 他发现马来西亚用户特别喜欢“防水”功能,就专门拍了个“把手机泡进椰浆里”的测试视频,后来啊这条视频爆了带来10万+订单。后来他每款手机壳都加上“本地场景测试”,比如“雨天骑摩托车”“海边冲浪”,销量一直稳在类目前三。

TikTok Shop在马来西亚的故事,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有人冲在前面抢流量,有人躲在后面琢磨差异化,有人被政策绊了个跟头,也有人靠着本地化杀出重围。这片市场没有绝对的“万能公式”,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些真正理解马来西亚人“喜怒哀乐”、愿意花时间打磨本地化运营的卖家,才能在这场狂飙中笑到再说说。至于那些想着“割一波就走”的,大概率会成为炮灰。毕竟东南亚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的钱包,只会为“真诚”买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