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特电商市场用户数即将突破3360万
53亿美元砸向沙特,AWS的信号意味着什么?
亚马逊旗下云业务AWS宣布将在沙特投资53亿美元建设数据中心, 这消息出来时不少跨境电商从业者都愣了一下——53亿美元,可不是小数目,足够在国内建几个超级物流园区了。AWS的举动像一块石头砸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远不止云服务本身。要知道, 整个中东市场里阿联酋和沙特是当之无愧的“双核”,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占了海湾合作委员会总人口的75%以上,GDP更是占到了GCC的70%,再加上90%以上的互联网渗透率,简直就是电商的天然沃土。AWS的布局说白了 就是在为沙特电商市场的爆发提前铺路,毕竟云服务是电商平台的底层基础设施,没有强大的算力和存储支撑,那些动辄千万级用户的电商平台根本玩不转。
3360万用户背后:沙特电商不是突然爆火
最近看到一份沙特中小企业总局的报告,里面有个数据扎眼得很:2024年沙特电商用户数量要突破3360万。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轨迹——2019年沙特电商用户还只有2360万左右,五年时间增长了42%,平均每年增速超过8%。要知道,国内电商用户增速早就放缓到个位数了沙特这增速简直像坐了火箭。更关键的是这些用户不是“僵尸用户”,真金白银花出去的。沙特央行2024年2月的数据显示, 用Mada卡的电商销售额达到了141.1亿沙特里亚尔,折合37.6亿美元,年增长率25%。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沙特消费者的网购习惯正在快速养成,而且越买越敢买。

Statista的数据更详细, 2019年沙特电商市场规模才71.41亿美元,到了2023年已经冲到102.66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9.5%。按这个速度算, 到2027年市场规模达到234.6亿美元也不是天方夜谭,到时候用户渗透率能到74.7%——差不多每4个沙特人里就有3个在网购。eMarketer在2022年就指出, 中东电商市场的消费者增速是全球第一,5.2%的增速把欧美市场甩了好几条街。沙特作为中东最大的经济体,自然是这个增长引擎的核心。
亚马逊和Trendyol的赛跑:谁更懂沙特消费者?
AWS砸钱的时候,电商平台也没闲着。亚马逊早在2023年6月就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开了个配送中心, 面积39万平方英尺,能放下900多万件商品。这规模放在国内可能不算大, 但在沙特已经是顶级配置了——要知道沙特本土的物流网络远不如国内完善,配送中心的建立能直接把“次日达”变成可能,这对习惯了欧美慢速物流的沙特消费者吸引力太大了。亚马逊的打法很清晰:用强大的物流基建打基础, 再依托全球供应链优势把价格压下去,沙特消费者对“快”和“便宜”几乎没有抵抗力。
但亚马逊也不是没有对手。土耳其电商平台Trendyol在2023年底宣布和沙特零售巨头CenomiGroup合作, 要在沙特、阿联酋这些地方搞品牌重塑,还计划增加更多品类。Trendyol的优势在于本土化做得比亚马逊更彻底——他们很早就发现, 沙特消费者对本地品牌和“阿拉伯特色”产品特别买账,比如传统的服饰、家居用品,甚至是符合清真认证的食品。
CenomiGroup作为沙特本土零售商, 对本地消费者的理解比外资深得多,这种合作等于把Trendyol的电商经验和CenomiGroup的本土资源绑在了一起,短期内就能快速打开市场。亚马逊有物流和供应链,Trendyol有本土化,这场“中东电商大战”才刚开始。
别只看增长:沙特电商的“坑”比想象中多
沙特市场看着诱人, 但真要进去淘金,会发现“坑”比沙子还多。最头疼的就是物流。国内电商早就习惯了“上午下单下午到”, 但在沙特,地址库不精准是常态,很多街道没有门牌号,房子编号都是乱的,快递员经常得靠打
文化差异也是个坎。沙特是伊斯兰国家,宗教习惯对消费的影响特别大。比如斋月期间, 白天不能吃东西,很多消费者会改到晚上购物,电商平台得调整促销节奏,客服也得24小时在线。还有语言问题, 虽然沙特年轻人英语不错,但更习惯看阿拉伯语的页面和产品描述,有些卖家直接用机器翻译,闹出不少笑话,比如把“清真认证”翻译成“清洁认证”,后来啊产品直接被下架。支付方式也有讲究, 虽然Mada卡现在普及率很高,但还是有不少消费者喜欢货到付款,COD的回款周期长,坏账率也高,对卖家的现金流是巨大考验。
竞争压力也不小。除了亚马逊和Trendyol,沙特本土的电商平台Noon和Jarir早就占据了市场。Noon背靠阿联酋自主权基金, 资金雄厚,经常搞“全场1折”这种狠促销;Jarir则是从线下零售转型过来的,有实体店背书,消费者信任度高。这些本土平台对本地市场的“嗅觉”比外资灵敏得多,能快速抓住消费者的新需求。有跨境电商卖家就吐槽, 自己在沙特卖3C产品,价格比Noon贵10%,销量直接被腰斩,想降价又怕亏本,进退两难。
从失败到成功:这些卖家在沙特踩过的坑和赚到的钱
不是所有卖家在沙特都栽了跟头, 那些真正沉下心来研究本地市场的,反而赚得盆满钵满。做服装的卖家“跨境老周”就是个例子。2023年初,他满怀信心把国内的快时尚女装搬到沙特,后来啊第一批货卖不动,退货率高达35%。后来才发现, 沙特女性喜欢宽松的长袍,而且颜色偏好深色系,他卖的那些紧身短裙、亮片上衣,完全不符合当地审美。赶紧调整产品线, 专门找国内工厂生产符合沙特女性身材和审美的Abaya,还在产品详情页里加入“可定制长度”“多种颜色可选”的选项,销量直接翻了3倍,转化率从2%提升到了8%。
卖3C产品的“科技达人小李”则是在物流上下了功夫。他发现沙特消费者特别在意“快”, 于是果断和本地物流商Aramex合作,在沙特利雅得设立了前置仓,把热销款手机、耳机提前备货到仓。这样一来消费者下单后24小时内就能收到,比国际物流快了7天。他还特意在详情页标注“本地仓发货, 次日达”,这个小小的改动让他的产品点击率提升了40%,复购率也达到了25%。小李说:“沙特消费者愿意为‘快’多付10%的运费,前提是你得真的快。”
还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生活家小王”,抓住了沙特人的节日消费习惯。沙特的开斋节、 宰牲节是购物高峰期,小王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备货,专门推出了“节日套装”——比如包含地毯、靠垫、香薰的组合,价格比单买便宜20%。还在社交媒体上找本地网红推广,用阿拉伯语拍短视频展示产品如何搭配。2024年开斋节期间,他的店铺销售额暴涨了60%,其中节日套装占了70%的销量。小王道:“做沙特电商,不能只盯着产品本身,得懂他们的文化和节日什么时候该推什么心里要有数。”
想在沙特赚钱?这三招比盲目铺货更有效
沙特电商市场虽然潜力大,但已经不是随便上架几款产品就能赚钱的时代了。想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得拿出真本事。先说说是本地化运营,不是简单地把产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就行,得深入理解沙特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和偏好。比如沙特人喜欢家庭聚会, 大容量的家电、多人用的餐具就比较好卖;再比如他们对品牌忠诚度不高,但喜欢“性价比高+有特色”的产品,可以在产品包装上加入一些阿拉伯传统图案,既本土化又有辨识度。
接下来是物流优化,这是沙特电商的“生死线”。与其用国际物流慢悠悠地发货,不如和本地物流商合作,建立区域仓。比如J&T、 Aramex这些本地物流商,对沙特各城市的配送路线了如指掌,时效和成本都比国际物流有优势。还可以根据产品特性选择不同的物流方式, 高价值产品用空运+本地配送,低价值产品用海运+本地自提,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升时效。
再说说是支付和售后这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沙特消费者虽然越来越习惯用Mada卡, 但COD仍然是重要支付方式,得支持;还可以引入本地电子钱包,比如STC Pay、Mada Pay,这些支付方式在年轻人中很流行。售后方面一定要有本地化的客服团队,能说阿拉伯语,响应速度快。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 比如退换货,可以在主要城市设立自提点,或者提供上门取件服务,让消费者觉得“靠谱”。
3360万之后:沙特电商的下一片蓝海在哪里?
3360万用户不是终点,沙特电商市场还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增长很快, 像达曼、麦加这些城市,互联网渗透率虽然不如利雅得和吉达,但消费潜力正在释放。有数据显示, 2023年沙特二三线城市的电商用户增速比一线城市高了15%,这些地区的竞争相对较小,如果能提前布局,很容易抢占先机。
垂直品类也是个机会。现在的沙特电商平台大多是“大而全”,但消费者对“专而精”的需求越来越大。比如美妆, 沙特女性对化妆品的需求很高,但很多平台上的美妆产品要么不符合当地肤质,要么种类不全;再比如家居,沙特人喜欢装修房子,但专门卖家居饰品、装修材料的平台不多。如果能深耕某个垂直品类,把产品做精做透,很容易在细分市场里脱颖而出。
社交电商可能是最大的“变量”。TikTok在沙特特别火, 年轻人每天花在TikTok上的时间超过2小时很多消费者已经习惯了“刷视频买东西”。TikTok Shop在沙特2023年的GMV增长了80%,增速远超传统电商平台。做跨境的卖家可以尝试在TikTok上开账号,用短视频展示产品,通过直播带货,直接把流量转化成订单。这种“内容+电商”的模式,比传统的“广告+电商”更符合沙特年轻人的消费习惯。
沙特电商市场就像一块刚被开垦的荒地,表面看是沙子遍地,但只要挖得深,就能挖出金子。AWS、 亚马逊、Trendyol这些巨头已经冲进去了对中小卖家与其和巨头硬碰硬,不如找到自己的“生存缝隙”——要么做本地化最深的,要么做物流最快的,要么做品类最专的。3360万用户的背后 是无数个未被满足的需求,谁能先看到这些需求,谁就能在这片沙漠里种出属于自己的绿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