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卖首日众筹超5000万,这是不是打破了出海众筹的纪录呢
深圳大卖众筹炸场:5000万首日成绩单背后
说起深圳大卖, 最近有个事儿在跨境圈炸了锅——一家叫Snapmaker的公司,在Kickstarter上推的新款3D打印机U1,众筹首日直接冲破5000万人民币。这数字什么概念?相当于去年国内不少中型跨境电商全年的利润了。问题来了:这算不算打破了出海众筹的纪录?
有人拍案叫绝, 觉得这是“中国制造”在高端赛道的又一次高光;也有人泼冷水,说众筹金额高不等于产品能打,搞不好就是“昙花一现”。咱们今天不站队,就掰扯掰扯这事儿背后的门道。

从“深圳制造”到“全球爆款”:Snapmaker U1的破局密码
先唠唠Snapmaker这家公司。2017年他们切入3D打印领域时市面上玩的多是“单一功能”的打印机——要么只能打印,要么只能雕刻。这帮深圳人搞了台“三合一”的机器,把3D打印、数控机床、激光雕刻整一台设备上,定价还不到450美元。后来啊上线5分钟就达成众筹目标,一个月筹了227万美元。
这次U1更猛。核心优势是“高效低耗”:四头自动换刀系统, 5秒就能换色换材,打印速度直接拉到300毫米/秒,耗材浪费还能砍掉80%。对海外用户这可是实打实的痛点——DIY玩家最烦等,耗材贵起来肉疼。你说这设计能不戳中他们吗?
价格也是杀手锏。标准卖999美元,早鸟价749美元,发布一天749美元套餐就被抢光,4000人支持。要知道,市面上同性能的设备没个两三万下不来。这波操作,说白了就是“降维打击”——用消费级价格干出专业级活儿。
3D打印赛道群雄并起:拓竹、 纵维立方们的“出海卷王”之争
Snapmaker能炸场,可不是独一份。深圳这地方,跨境电商卷起来真是“神仙打架”。3D打印赛道这几年冒出不少狠角色,个个都有破纪录的底子。
比如拓竹科技,2020年才成立,愣是把工业级多色打印技术塞进消费级市场。2022年他们推的X1系列,众筹4728万元,创下当时行业纪录。更狠的是现在年营收干到60亿,净利润超30%,直接登顶全球桌面消费级3D打印市场。你说这“深圳速度”吓人不吓人?
还有纵维立方, 2019年入局,靠LCD光固化打印机Photon系列打破价格壁垒——以前千元级的东西,他们卖299美元。如今营收十亿级,全球品牌搜索热度挤进前五。智能派科技更绝, 2019年推Mars光固化打印机,2023年销量破百万台,70%—80%的订单来自欧美市场。
这些公司有个共同点:都踩中了“细分赛道”的红利。3D打印看着小众,实则年均增速超20%,全球制造业都在往“定制化”“智能化”转。深圳供应链优势又让他们能快速迭代产品——今天你有个新点子,明天就能打样,后天就能上线众筹。这波“快鱼吃慢鱼”的游戏,深圳大玩得贼溜。
众筹金额≠长期成功?高光时刻背后的隐忧
话说回来5000万众筹听着爽,但咱们得泼盆冷水。跨境圈里“众筹翻车”的案例可不少见。
比如某家做智能家居的深圳大卖, 2021年在Kickstarter筹了800万美元,后来啊产品量产时品控崩了差评刷爆平台,再说说只能赔钱退款。还有家做电动滑板车的,众筹数据漂亮得很,后来啊海外专利诉讼一来直接赔到怀疑人生。
问题出在哪儿?很多人把众筹当“融资神器”,却忘了它本质是“预售”。产品真要卖到海外还得过“三关”:供应链能不能扛住量产?售后能不能跟上海外用户的高期待?竞品会不会马上模仿低价狙击?
Snapmaker这次U1众筹,虽然数据炸裂,但也有隐患。早鸟价749美元,标准价999美元,中间差了250美元。要是大批用户等早鸟,后期成本控制不住利润空间可能被压缩。再加上3D打印赛道越来越卷,纵维立方、智能派这些对手可都在盯着呢。
跨境电商新增长极:细分赛道的“蓝海突围”法则
尽管有风险, 但深圳大卖扎堆众筹,其实藏着跨境电商的新逻辑。过去大家做跨境,要么死磕亚马逊,要么铺货独立站,后来啊卷到“利润比纸薄”。现在不一样了——细分赛道里藏着“蓝海”。
3D打印为什么能成爆款?主要原因是它精准卡住了海外“DIY文化”的痛点。欧美用户喜欢自己动手,又懒得折腾复杂设备,Snapmaker这种“开箱即用”的产品,自然受欢迎。这跟Insta360影石做全景影像一个道理——抓住“记录生活”的需求,从洋货手里抢市场。
还有个关键点是“品牌化”。以前深圳大卖做跨境,习惯当“卖货的”,现在开始搞“品牌”。比如拓竹科技注册自有品牌, Snapmaker通过众筹积累核心用户,安克创新推子品牌AnkerMake。品牌溢价上来了利润才能稳得住。
数据也印证这点。3D打印网统计, 2016年营收破亿的3D打印企业只有9家,2021年营收超10亿的也就纵维立方和创想三维两家。但2020年后成立的新势力,比如拓竹科技,三年就突破10亿规模。这说明啥?细分赛道里先发优势能吃掉大部分红利,后来者想翻盘,得靠真本事。
深圳速度再升级:跨境出海的“下一站”在哪?
深圳大卖能在众筹上玩出花,离不开这座城市的“基因”。供应链配套完善——你有个想法, 周边工厂三天就能出样品;人才储备足——搞技术的、做运营的、玩社媒的,随便一抓一大把;政策扶持给力——政府对跨境电商的补贴、培训,让企业没后顾之忧。
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现在出海,早不是“把货卖出去”那么简单了。得懂海外用户的文化习惯, 比如欧美用户注重隐私,产品数据平安就得做好;得布局本地化运营,Snapmaker在Facebook、YouTube上积累了几十万粉丝,这才是“私域流量”的底气;还得有抗风险能力,像道通科技那样,独立站、社媒、KOL多渠道开花,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说回开头的问题:5000万众筹是不是破了出海纪录?从数据看,确实够炸。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深圳大卖用“产品+品牌+细分赛道”的组合拳,撕开了跨境电商的新口子。这场仗,才刚开打。
对后来者 想复制Snapmaker的成功,得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击中用户痛点的硬核产品?能不能靠供应链把成本控制住?愿不愿意花时间做品牌沉淀?这三个问题答不上来众筹数据再好看,也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