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上卖仪式感产品,日销过万

TikTok上的仪式感生意:那些藏在毕业季里的爆单密码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感觉”买单?不是什么必需品,就是那种能让某个瞬间变得特别的东西。在TikTok上,这种“感觉”被包装成仪式感产品,愣是做成了日销过万的生意。比如一条小小的指南针手链, 能卖掉1.17万单;一个造型普通的太阳花气球,能在泰国市场十几天狂销7万件。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比产品本身更值得琢磨的东西——现在的跨境卖家,到底在卖什么?

从一条手链看懂年轻人的“情绪消费”

今年4月18号, TikTok上有个叫aaronessa的博主发了条视频,戴着一款银色的指南针手链,配文说“送给毕业生的完美礼物,谁懂啊”。视频里她没讲太多产品参数,就拍了拍手链的细节,又比了个耶,加了句“愿你们都有方向”。这条视频现在有580万播放,3.8万点赞,评论区里“求链接”“已下单”刷了屏。

日销破万!在TikTok上贩卖“仪式感”也太好赚了
日销破万!在TikTok上贩卖“仪式感”也太好赚了

这款手链来自Zonsun这家跨境小店,9.97美元一个。别看价格不高,设计却挺戳人:吊坠是迷你指南针,链子可调节,男女都能戴。盒子做成毕业帽形状,里面还塞了张写着“新的旅程,勇敢出发”的卡片。说白了它根本不是在卖手链,是在卖“毕业生需要被鼓励”这个情绪。数据显示, 这条手链从4月初开始涨销量,28天卖了1.17万单,总销售额11.6万美元——相当于每天进账四千多人民币。你说这到底是手链的胜利,还是情绪价值的胜利?

有意思的是同类产品里比它贵的、设计复杂的不少,偏偏这款赢了。原因可能就藏在一条评论里:“不是主要原因是它多好看,是主要原因是它好像在说‘我懂你’”。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Z世代,买东西前总得先问一句“这东西能让我感觉怎么样”。仪式感产品恰好卡住了这个点,把普通的物件变成了情绪的载体。

泰国毕业季的意外爆款:向日葵气球如何狂卖7万件

把时间拨到今年3月,TikTok泰国市场突然被一个黄色气球刷屏。不是什么高科技, 就是普通的向日葵造型气球,但泰国博主@fonshop.13拍的视频里穿着学士服的年轻人抱着气球在校园跑,背景音乐是欢快的泰语歌,评论区里“想要同款”“毕业必须拥有”的留言能把屏幕挤爆。这条视频现在有300万播放,直接带火了这个气球——上架十几天卖了7万件,单日最高破万单。

你说奇怪不奇怪,一个气球而已,凭什么卖这么疯?关键就在于它碰上了泰国的毕业文化。在泰国,向日葵不只是花,更是“光明未来”的象征,毕业典礼上几乎人手一个。卖家没吹嘘气球多耐用,多漂亮,就抓住了这个

这个案例里还有个细节:气球的定价不高, 但卖家做了个小心机——把气球和学士服、毕业帽搭配着拍,暗示“买了它,你的毕业照才完整”。这种场景暗示比直接说“买我买我”有用多了。消费者看到视频, 脑子里的逻辑是:“哦,毕业季要到了我应该有个向日葵气球”,而不是“这个气球不错,我买一个”。前者是需求驱动,后者是产品驱动,后来啊能一样吗?

场景化选品:毕业季不止毕业帽, 还有这些“隐藏需求”

提到毕业季选品,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毕业帽、学士服。但真去做会发现,这些品类竞争大,利润薄。聪明的卖家早就盯上了那些“藏在场景里”的需求。比如毕业典礼后 毕业生喜欢拍创意照,DIY毕业帽的小玩意儿就火了——干花、丝带、贴纸、玩偶挂件,还有专门做帽子的工具材料。这些东西单价不高,但客单价能做上去,组合卖更香。

再比如毕业旅行,现在的毕业生不爱宅着,毕业旅行几乎是标配。露营帐篷、折叠椅、野餐垫、便携音箱,这些和“毕业旅行”绑定的产品,搜索量在5月直接翻倍。有个做户外用品的卖家告诉我, 他们把“毕业旅行露营套装”打包卖,里面有帐篷、睡袋、露营灯,比单卖贵30%,但转化率反而高了——消费者觉得“买这个套装,我的毕业旅行就完整了”。你看,场景化选品的核心,不是卖产品,是卖“完整的体验”。

还有初入职场的场景。毕业生离开校园, 要面对新环境,通勤装、笔记本、保温杯、桌面小摆件,这些看似普通的东西,只要贴上“职场新人第一份礼物”的标签,就能卖出溢价。有个卖家做了套“入职仪式感礼盒”, 里面有西装胸针、励志便签、打卡本,定价19.9美元,居然成了美区类目TOP10。你说消费者买的到底是胸针和便签,还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仪式感产品的“双刃剑”:流量红利vs长期价值

说实话, 仪式感产品现在的热度,有点像“过山车”——毕业季、圣诞节、情人节,一波接一波,卖得好的时候日销过万,节日一过库存堆积如山。有卖家抱怨,去年囤了10万件毕业帽装饰,后来啊6月一过一天卖不出10个。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真的能长久吗?

反观那些活得滋润的卖家,早就把仪式感产品做成了“常青树”。比如卖指南针手链的Zonsun, 不光在毕业季卖,平时也卖,只是把文案从“送给毕业生”改成“送给迷茫的你”;卖向日葵气球的泰国卖家,开发出了不同颜色的气球,从毕业季延伸到生日派对、家庭聚会。说白了仪式感不是节日专属,而是人本能的需求——谁不想让普通的日子变得特别一点?

还有个误区,就是觉得仪式感产品必须“创意十足”。其实不然关键是要“精准”。比如美国毕业季, 学校会发统一的毕业帽,但帽穗的颜色和挂法代表不同专业,卖家如果推出“定制帽穗”,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避开和普通帽子的竞争。数据显示,这类定制化产品,客单价能比普通款高50%,复购率也高——毕业生买完自己用,还会推荐给同学。你看,把节日红利变成日常需求,才是真正的“长线思维”。

达人带货的“小心机”:不是所有视频都能爆单

做TikTok的人都知道, 达人带货是仪式感产品的“流量密码”,但很多人没搞懂,为什么有的达人视频能带爆,有的却石沉大海?差别往往藏在“内容细节”里。比如那个卖指南针手链的aaronessa, 她的视频没写“9.97美元包邮”,没列“材质是铜的”,就拍了自己戴着手链在图书馆翻书的画面配文“今天也要带着方向前进”。这种“无痕植入”,反而让人觉得真实可信。

再看泰国向日葵气球的视频, 博主@fonshop.13没说“气球质量好”,没提“充气方便”,而是拍了几个毕业生抱着气球跑、跳、笑的镜头,背景是熟悉的校园场景。观众看的时候,不会觉得“这是广告”,而是“啊,我也想这样”。这种“场景共鸣”,比任何产品参数都有说服力。数据显示,这类“情绪场景”视频,完播率比纯产品展示高40%,转化率也高一倍。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互动。卖手链的aaronessa, 评论区几乎每条都回复,有人问“男生戴会娘吗”,她回“不会啊,我男朋友也戴”;有人吐槽“盒子太小”,她立刻回复“已反馈给厂家,下批改进”。这种“有温度的互动”,让粉丝觉得“她不是在卖东西,是在交朋友”。而那些只发产品、 不回复评论的达人,粉丝粘性往往很差——毕竟仪式感产品卖的是“感觉”,没有信任,哪来的感觉?

物流售后:仪式感产品的“隐形战场”

做跨境的都知道, 物流和售后是“生死线”,但对仪式感产品这两点的重要性翻倍。为什么?主要原因是仪式感产品往往有“时间节点”——毕业季要赶在典礼前送到, 情人节要在当天送到,迟到一天感觉就没了。有卖家算过一笔账,去年毕业季,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误,30%的订单被退货,损失的钱比赚的还多。

亚马逊美区有个卖毕业帽头带的卖家,做得特别聪明。他提前一个月和物流公司签了“加急配送协议”, 承诺美国本土3天达,后来啊那个月卖了1万多单,9.99美元一个,退货率不到5%。比一比的话, 那些用普通物流的卖家,虽然价格便宜1美元,但退货率高达20%——消费者收到头带时毕业典礼都结束了谁还戴?

售后方面仪式感产品更要“走心”。比如卖定制纪念相框的, 如果收到货发现照片印歪了普通卖家可能说“退换货流程很麻烦”,但聪明的卖家会直接补发一个,再塞张手写小卡片:“抱歉让你不完美了这个相框我们帮你重新做了希望你喜欢”。成本可能就几块钱,但换来的口碑,比花几千块投广告都值。数据显示, 有“贴心售后”的店铺,复购率比普通店铺高35%,毕竟仪式感产品卖的是“心意”,心意到了客户才会再来。

从毕业季到返校季:仪式感产品的“跨季生存术”

只盯着毕业季的卖家,注定活得焦虑。聪明人早就开始“跨季布局”了。比如毕业季卖户外露营用品, 8月就转战返校季,卖宿舍装饰、开学礼盒——同样是“仪式感”,场景从“毕业告别”变成了“迎接新开始”。有个做家居的卖家,去年把毕业季的向日葵气球改了颜色,印上“开学快乐”,后来啊在返校季又卖了5万件。

还有更绝的,把仪式感产品做成了“可复用”。比如卖手链的Zonsun, 毕业季推“指南针款”,开学季推“书本款”,情人节推“爱心款”,链条和吊坠可以拆换,消费者买一个链条,换个吊坠就能在不同场合用。这种“模块化设计”,让产品生命周期延长了至少3倍,库存压力也小了很多。数据显示,这类“可复用仪式感产品”,用户平均会买2-3个吊坠,客单价直接翻倍。

当然跨季布局不是盲目跟风,得看“场景关联度”。比如毕业季的毕业旅行用品, 和暑假的旅行用品场景高度重合,可以直接延续;但毕业帽装饰和返校季的书包就没太大关联,硬转只会库存积压。关键是找到“仪式感”的共性——不管是毕业还是开学, 年轻人都希望“这个时刻特别一点”,抓住这个共性,产品就能在不同季节“变身”。

别只盯着节日:日常仪式感才是新蓝海

说真的, 现在做仪式感产品,光盯着毕业季、圣诞节这些大节日真的卷不动了。不如看看那些“日常小仪式”——比如周三给自己买束花,周末和家人做个特别的早餐,纪念日写张卡片。这些场景不大,但需求稳定,竞争也小。

TikTok上有个卖香薰蜡烛的卖家, 不推什么“圣诞限定”“情人节款”,就做“周三晚安香薰”,包装上写着“辛苦一周了给自己一点温柔”。价格不贵, 19.9美元一个,但主要原因是戳中了“打工人需要被治愈”的情绪,现在月销稳定在5000单,复购率40%。你看,日常仪式感,比节日红利更“抗打”。

还有个做餐具的, 推“一人食仪式感套装”,碗、筷、餐垫、小蜡烛打包卖,文案是“好好吃饭,是给自己最好的礼物”。这个套装在TikTok上火了之后 卖家又延伸出“早餐仪式感套装”“下午茶仪式感套装”,把日常吃饭、喝茶变成了“需要特别对待的事”。现在她的店铺,80%的销量都来自这些“日常仪式感产品”,利润比节日款还高。

说到底,仪式感不是节日的专属,而是生活的调味剂。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愿意为“让普通日子变得特别”买单。跨境卖家与其在节日里抢破头,不如想想:除了毕业典礼、圣诞节,还有哪些时刻,需要一点仪式感?答案里藏着下一个日销过万的爆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