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85后团队卖3D打印机,年入22.88亿
从20平办公室到全球第一:四个85后的3D打印狂想曲
2014年的深圳龙华区, 20平米的出租屋里堆满了3D打印机的散件,四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正蹲在地上调试机器。唐京科的手指被烫出几个水泡, 陈春的笔记本上记满了英文参数,敖丹军对着电脑屏幕反复确认物流信息,刘辉林则忙着回复海外客户的邮件。谁能想到, 十年后他们会带着这家叫创想三维的公司闯入港交所,年营收突破22.88亿,成为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的老大。
被巨头垄断的赛道里 他们偏要啃硬骨头
当时的3D打印市场,几乎被国外品牌牢牢攥在手里。桌面级3D打印机动辄上万元, 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工业级设备更是被Stratasys、3D Systems这些巨头垄断。四个创始人在一次展会上发现, 国内想玩3D打印的爱好者要么买不起,要么买回来一堆问题——软件卡顿、打印失败率高、售后没人管。

“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一台普通人也玩得起的3D打印机?”唐京科记得当时大家一拍即合。他们凑了30万启动资金,连办公室租金都省着花,白天跑工厂谈代工,晚上熬夜改设计。第一代产品出来时他们自己先当小白鼠,连续打印了72小时机器过热冒烟,散热片烫得能煎鸡蛋。就这样改了十几版,才做出勉强能用的样机。
疫情意外送来东风, 500美元爆款横扫海外
2020年疫情爆发时创想三维正面临生死存亡。国内订单锐减,海外物流瘫痪,账上的钱只够撑三个月。他们决定破釜沉舟:把所有库存搬到线上,每天搞一场海外直播,带着老客户一起玩3D打印。
没想到歪打正着。封在家里的欧美用户突然发现, 3D打印机能解决大问题——有人打印防疫物资,有人给孩子做玩具,还有人靠接设计订单赚钱。创想维度的CR-10系列这时候成了香饽饽, 500美元的价格只有国外品牌的三分之一,打印精度却不相上下。南极熊3D打印网的数据显示, 2020年第二季度,创想三维的月销量直接冲到5万台,其中70%来自亚马逊和eBay。
更绝的是他们搞的“用户共创计划”。让海外发烧友提交设计稿,选中的就送打印机,优秀作品还能在创想云社区卖分成。有个荷兰用户用他们的机器打印出可拆卸的机械臂,视频在YouTube上爆火,带动销量翻了两倍。
27.9%市占率的背后 是“土味”出海哲学
按2020年到2024年的累计出货量算,创想三维占了全球消费级3D打印市场的27.9%,比第二名多出整整10个百分点。这个成绩背后是他们一套反常规的出海打法。
不做高大上的品牌宣传,反而跑去海外论坛混脸熟。在Reddit的3Dprinting板块,创始团队轮流当“客服”,用蹩脚的英文回复用户问题。有个美国用户抱怨打印机卡纸,敖丹军视频连线教他拆,发现是运输途中螺丝松动,直接补发全套配件。这种“土味”服务反而攒下口碑,老客户复购率高达65%。
渠道策略也够野。不碰传统的线下代理商,专攻跨境电商和独立站。2021年他们花重金建了创想云社区, 用户上传的设计文件超过200万份,相当于一个全球化的3D打印素材库。社区里有个叫“打印小能手”的波兰用户,靠分享模型赚了2万欧元,反过来又帮他们推广新品。
22.88亿营收的隐忧:消费级3D打印是伪需求吗?
看着创想三维的营收曲线, 从2022年的13.46亿到2024年的22.88亿,年增速接近30%。但业内一直有个争议:普通人真的需要买3D打印机吗?有人算过账,一台入门机3000元,加上耗材一年要花1000多,打印个塑料小玩意儿,还不如直接买。
这个质疑不是没道理。东吴证券的报告里提到,消费级3D打印的复购率只有30%,远低于消费电子的60%。创想三维自己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24年净利润下滑到0.89亿,比2023年少了31%。他们押注的激光雕刻机、扫描仪配件,虽然能拉高客单价,但用户粘性还是不如核心的3D打印业务。
更麻烦的是竞争加剧。国内厂商看到有利可图,纷纷杀入消费级市场,价格战打得厉害。2025年初,某品牌推出1999元的3D打印机,直接把创想维度的入门款逼到降价。唐京科在一次内部会上急了:“不能再卷价格了得让用户觉得买了打印机就能赚回本。”
从卖机器到卖生态,他们想复制“大疆神话”
怎么让用户觉得值钱?创想维度的答案是:把3D打印机变成“创意生产力工具”。2025年他们推出了“创想云Pro”会员,每月99元就能无限下载付费模型,还能接平台的设计订单。有个深圳的宝妈用这个功能给孩子做定制玩具,一个月赚了8000元。
他们还在赌更大的市场——教育领域。2024年跟国内200多所学校合作,把3D打印课纳入校本课程。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的数据显示, 开了3D打印课后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提升了40%,家长愿意为此买单的比例达到75%。这比单纯卖机器利润高得多,教育设备的毛利率能达到50%。
但这条路并不好走。教育市场的采购周期长,回款慢,2024年教育业务只占了营收的8%。而且海外学校更认品牌,创想三维在北美市场的教育渗透率还不足5%。刘辉林说:“得拿出比大疆更硬的技术,否则永远只能当‘中国制造’的搬运工。”
28岁的“全球第一”,接下来怎么走?
站在2025年的节点,创想维度的四个创始人已经从“热血青年”变成了“行业老兵”。唐京科现在每天花两小时研究专利, 公司手里握着126项3D打印相关技术;陈春带着团队攻克了高速打印技术,把单层打印时间从15秒缩短到8秒;敖丹军负责的供应链管理,把海外物流时效从30天压缩到7天;刘辉林则忙着对接中东的新市场,那里的建筑模型打印需求正在爆发。
但挑战才刚刚开始。消费级3D打印市场预计2028年达到345亿美元,但谁能笑到再说说还不一定。有人靠低价冲量,有人靠技术壁垒,有人靠生态闭环。创想维度选择了“全栈式”打法——从硬件到软件,从社区到服务,试图把每个环节都握在自己手里。
就像当年那个20平米的办公室里 他们调试着第一台样机时敖丹军说过的那句话:“3D打印不是造机器,是造可能性。”现在这个可能性已经变成22.88亿的营收,和遍布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打印机。但真正的考验是:当热潮退去,他们还能不能继续“打印”出新的故事?
给后来者的启示:在红海里找蓝海, 比跟风更重要
回看创想维度的十年,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创业者琢磨。他们没在工业级3D打印的硬骨头里死磕, 而是选了消费级这个细分赛道;疫情时没躺平,反而抓住居家经济的机会;不迷信“高大上”的品牌路线,用土味服务打动用户;最关键的是他们早早布局了社区和生态,把一次性买卖变成了长期关系。
但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复制这种成功。消费级3D打印的门槛看似不高,实则需要技术、供应链、本地化运营的综合能力。2023年就有家国产厂商主要原因是品控问题,在亚马逊上的差评率超过40%,直接退出了海外市场。
对创想维度接下来的仗会更难打。既要守住27.9%的市占率,又要开拓新的增长点;既要应对国内的价格战,又要解决海外的品牌认知问题。但至少现在四个85后证明了:在巨头林立的市场里只要找到自己的节奏,小公司也能撬动大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