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家大卖力压安克,难道真的悄无声息赚了23亿

23亿净利润碾压安克,这家五金大卖凭什么“闷声发财”?

跨境圈里总有些“反常识”的存在。当安克创新顶着“电子配件出海一哥”的光环, 年营收冲到247亿、净利21亿时很少有人注意到,一家卖锤子扳手的浙江企业——巨星科技,营收比安克少了整整100亿,净利润却硬生生高出2亿。2023年,这个差距更明显:营收更低的巨星科技,净利继续力压安克。更扎心的是从2021年开始,巨星的利润就像坐了火箭,节节攀升,直到2024年定格在23.036亿。23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天净赚630万元,比不少中小卖家一年的营收还高。问题来了:五金工具这种“传统生意”,怎么就突然成了跨境圈的“印钞机”?

利润王:五金工具的“钞能力”从哪来?

提到跨境电商, 大家脑子里冒的都是3C电子、服装、家居这些“热门赛道”,谁会想到扳手、螺丝刀、电钻这种“硬核五金”?但数据不会说谎:中国长期是全球最大的五金生产和出口国,中型以上企业超1万家,产量占全球75%。在细分领域, 中国五金早就做到了“全球第一”,比如手动工具、电动工具,欧美家庭车库里的工具箱,十有八九都印着“Made in China”。巨星科技就是这波浪潮里的“优等生”, 1993年靠卖锤子起家,现在产品覆盖180多个国家,在北美、欧洲的超市里随处可见它的牌子和工具。

力压安克,这家大卖悄悄挣了23亿
力压安克,这家大卖悄悄挣了23亿

更关键的是五金工具的“利润密码”藏在行业特性里。和3C电子的“快迭代、低毛利”不同,五金工具属于“低频高客单”的耐用品。一把好的电钻能用十年,用户买的时候更看重品质和品牌,而不是价格。巨星科技深谙这点:早期给国外大厂代工时 利润薄得像纸,但2010年突然踩下“刹车”——决定做自有品牌Sheffield,并购美国老牌GOLDBLATT。这一招直接把“贴牌生产”的“苦力活”,变成了“品牌溢价”的“聪明钱”。现在巨星手握近20个全球知名品牌,随便一款高端手动工具,利润率比普通充电宝高出一大截。

关税风暴下的“反操作”:涨价与新兴市场的双重底气

2024年, 美国突然宣布对华加征关税,跨境电商圈一片哀嚎。铺货大卖们忙着清库存、调价格,安克创新虽然营收增长,但也得面对电子配件关税压力。唯独巨星科技,在股价大跌20%后扔出一句“我们不降价,涨价”。这底气哪来的?

答案藏在“市场替代率”里。美国消费者习惯了DIY, 家里必备工具箱,而中国五金工具的供应链、技术、成本优势,全球短期内无人能替代。有行业人士分析,美国零售商的库存只剩6周,沃尔玛急得直接通知中国供应商“恢复发货,关税我们客户扛”。说白了加征关税到头来是美国人自己买单。巨星科技抓住这点,不仅没降价,反而把关税成本转嫁给渠道商,后来啊?欧美市场营收占比90%以上,依然稳如泰山。

但巨星也没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2023年,它突然发力“一带一路”国家,线下分销渠道猛增109%,东南亚市场营收直接破10亿。要知道, 2025年东南亚五金机电出口规模预计超4000亿,印尼、越南这些新兴市场,正在成为新的“增长引擎”。巨星早就布局了越南、 柬埔寨、泰国三大制造基地,“中国研发-东南亚制造-欧美销售”的模式,不仅规避了部分关税风险,还把成本压得更低。这种“左手抗关税、右手拓新市场”的操作,难怪能在利润上碾压安克。

安克与巨星:两种出海模式的生死较量

安克创新和巨星科技,简直是跨境圈的“双面镜”。安克走的是“电子配件+品牌DTC”路线, 从充电宝到无线耳机,靠的是“精准捕捉需求+快速迭代”,营收247亿,但净利21亿,利润率不到9%。巨星科技则是“五金工具+全球化并购”, 靠的是“品类深耕+渠道垄断”,营收148亿,净利23亿,利润率高达15.6%。一个“快”字诀,一个“稳”字诀,到底谁的路更长远?

安克的烦恼在于“内卷”。3C电子赛道太拥挤, 安克虽然做到了头部,但面临小米、绿联等品牌的围剿,还要应对亚马逊封号、平台政策变动的风险。2022年封号潮里多少铺货大卖一夜归零,安克能稳住靠的是品牌护城河,但利润率始终上不去。反观巨星,五金工具的“护城河”更深——用户换工具的频率低,品牌忠诚度高,一旦渠道铺开,很难被替代。北美超市里巨星的工具和沃尔玛自有品牌绑定,消费者想买顺手工具,绕不开它。

更关键的是“抗风险能力”。安克的营收70%来自北美,关税一加,电子配件首当其冲。巨星的营收60%来自北美,但它有“涨价底气”,还有新兴市场对冲。2024年巨星欧洲市场营收36.5亿, 东南亚增长109%,多区域布局让它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刮风下雨也不怕。安克也在尝试多元化,比如拓展无线音频、智能硬件,但新品类的培育周期长,短期内难解“利润依赖”的困局。

中小卖家的破局启示:五金行业的“隐形冠军”密码

23亿净利润的案例, 给中小卖家泼了盆冷水,也递了本“秘籍”。很多人觉得“五金工具没搞头”,义乌市场里一堆低价货,卖不起价。但巨星科技证明:低端没利润,高端有市场。关键在于“选品+品牌+渠道”的三重修炼。

选品上,别盯着“百亿赛道”硬卷,找找“刚需低频”的细分领域。比如专业级电动工具、户外维修工具,这些品类用户愿意为品质付费,竞争还没白热化。义乌有个商户, 专攻“高端园艺工具”,主打欧美庭院市场,单价卖到300美元,复购率高达40%,利润率比服装高3倍。这就是“小而美”的力量。

品牌上,别总想着“贴牌赚快钱”。巨星从代工到品牌用了10年,但回报是指数级的。中小卖家可以学“轻品牌”:先在亚马逊站内做垂直类目排名, 积累口碑,再独立站承接私域流量,再说说通过并购小品牌扩大品类。有个做“家用激光水平仪”的卖家, 先靠亚马逊爆款起量,再收购德国小品牌,溢价30%照样卖断货,现在年利润破亿。

渠道上,别死磕单一平台。华凯易佰的案例很典型:美国销售占比26%, 速卖通、Temu、TikTok各占一块,关税一来立马调整重心。中小卖家可以“多线作战”:亚马逊做流量,独立站做利润,线下分销走量。巨星科技在欧洲建物流中心, 在美国本土搞运营团队,本质上就是“渠道下沉”,把服务做到客户家门口,溢价自然来。

未来战局:东南亚产能与全球渠道的下一站

巨星科技的“下一步”,藏着跨境电商的“未来密码”。2023年它投了10亿在东南亚建厂,越南基地已经投产,柬埔寨基地2025年完工。这背后是“产能转移”的大趋势——美国关税是短期压力, 但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正在减弱,东南亚的劳动力成本只有中国的1/3,关税还更低。巨星布局东南亚,不是“应对危机”,而是“卡位未来”。

全球渠道也在“下沉”。以前跨境电商讲究“平台为王”,现在变成“渠道为王”。巨星在北美建仓储,在欧洲搞售后本质上是在做“本土化服务”。亚马逊再牛,也做不到24小时上门维修,但巨星的北美团队可以。这种“渠道+服务”的绑定,让客户离不开它。未来跨境电商的竞争,不再是“谁的产品便宜”,而是“谁的服务更懂用户”。

中小卖家别慌, 巨星科技的路,不是谁都能走,但它的逻辑可以学:找对品类,做深品牌,铺开渠道,拥抱变化。五金工具只是个开始, 跨境圈的“隐形冠军”还有很多——卖园林工具的,卖工业紧固件的,卖专业测量仪器的,它们不像安克那样高调,但利润一个比一个狠。23亿净利润不是神话,是“选对路+死磕干”的后来啊。跨境生意,从来都不缺机会,缺的是“别人涨价我涨价,别人撤退我拓荒”的胆子和脑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