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安克半年营收129亿,利润翻倍大赚11亿

半年赚11亿,安克创新凭什么让行业“眼红”?

8月底的跨境电商圈, 安克创新这份数字有点“扎眼”——128.67亿营收,11.67亿净利润,双增长都踩在33%的线上。要知道,这可是2025年全球经济复苏节奏不一、消费电子市场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交出的成绩单。有人拍手叫好, 说它是“出海界的优等生”;也有人私下嘀咕,这样的增长背后藏着多少不可持续的“运气成分”?

分品类看增长:三个引擎, 三个故事

充电储能:基本盘的“硬核底气”

充电储能类产品,68.16亿收入,占总营收53%,这基本盘稳得让同行羡慕。但“稳”不代表“躺平”,安克这几年在充电技术上没少下功夫。比如2024年底推出的氮化镓充电器, 体积缩小30%但功率提升到200W,在欧洲市场卖到断货,单款产品就贡献了充电储能品类15%的增长。数码充电产品是老本行, 但消费级储能才是新亮点——2025年推出的家用储能电池PowerHouse 752,在北美独立站上线首月就卖出1.2万台,客单价高达3999美元,毛利率保持在48%以上。储能赛道的爆发,让安克的充电业务从“配件”变成了“刚需”。

营收129亿!安克半年大赚11亿
营收129亿!安克半年大赚11亿

智能创新:从“黑马”到“主力”的蜕变

32.51亿收入, 137.77%增长,智能创新类产品成了安克最耀眼的“增速担当”。这里面eufy品牌的功劳最大,特别是安防和清洁产品。eufy Security的S330摄像头, 搭载自研的AI人形识别算法,误报率比行业平均水平低60%,2025年一季度在亚马逊美国站安防类目冲到第一,带动整个安防线收入同比增长210%。

更让人意外的是创意打印系列——4月推出的UV Printer E1, 在Kickstarter上4676万美元的众筹金额,直接 了平台历史纪录。但问题来了:众筹的“狂欢”之后能否持续转化为零售市场的“常态”?安克内部人士透露, E1上市两个月后独立站复购率达到了18%,远超行业10%的平均水平,算是开了个好头。

智能影音:稳中有进的“现金牛”

27.98亿收入, 21.2%增长,soundcore和Nebula这两个品牌,是安克智能影音板块的“双保险”。soundcore的降噪耳机, 2025年Q1在欧洲市场的市占率冲到了12%,仅次于索尼和苹果,秘诀在于本地化调音——针对欧洲用户偏好低音效果,专门研发了“BassUp 2.0”算法,上线后差评率从5%降到1.2%。

Nebula的激光投影仪则抓住了家庭娱乐升级的风口, 主打“百寸巨幕+智能系统”,在澳洲市场通过本地化KOL合作,三个月内销量突破8000台,客单价比北美高15%,毛利率稳定在42%。不过 影音行业技术迭代快,安克也得时刻盯着竞争对手的动作——2025年二季度,某国际品牌推出的8K投影仪,就让Nebula的入门款销量短暂下滑了8%,好在高端款扛住了压力。

区域市场:欧洲“爆发”与北美“稳增长”的博弈

北美市场57亿收入, 23%增长,看起来不错,但对比欧洲的34.27亿收入、66.96%增速,差距明显。这背后是安克主动调整区域策略的后来啊——2024年北美关税政策刚有苗头时 安克就悄悄把欧洲市场的营销预算从15%提到了25%,一边加速本地化团队建设。比如在德国, 组建了20人的德语内容团队,专门针对欧洲用户制作家居清洁产品的使用教程,YouTube单条视频播放量破500万,带动eufy Clean在欧洲的销量同比增长150%。

北美市场虽然增速放缓, 但“基本盘”依然稳固:亚马逊渠道64.29亿收入中,北美占了70%,特别是充电产品,依然是美国消费者的“首选配件”。不过 北美关税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那儿,安克也在悄悄“对冲”——2025年上半年,中东市场的收入同比增长了45%,阿联酋、沙特成了新的增长点,这算是为北美风险备好了“平安垫”。

渠道生态:从“亚马逊依赖”到“多点开花”

亚马逊渠道64.29亿, 占比50%,数字看着还是有点“扎眼”。但仔细看变化:去年同期亚马逊占比52.26%, 今年降到了49.97%,虽然只降了2个多百分点,但趋势很明显——安克在主动“去亚马逊化”。独立站的表现最亮眼:13.20亿收入,42.64%增长,占总营收10.26%。怎么做到的?安克的独立站打法很“野”:不搞大促,主打“会员体系+私域运营”。

渠道多元化让安克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2025年二季度亚马逊平台费上涨5%, 但安克的净利润只受了轻微影响,这要是放在几年前,可能早就“大出血”了。

比如soundcore的独立站, 用户注册会员后能享受终身保修,还能参与新品内测,复购率比亚马逊高30%。第三方平台虽然收入只有9.26亿, 但增速也有21.42%,重点布局了欧洲的MediaMarkt和北美的Best Buy,通过线下体验+线上引流,2025年上半年在Best Buy的充电产品销量同比增长了40%。

关税阴影下的生存术:供应链与市场双线突围

海外收入占比97%,安克的“全球生意”注定要直面关税风险。2025年上半年,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传闻一波接一波,安克也没幸免——部分储能产品的关税成本上涨了8%。但财报显示,净利润依然保持了33%的增长,这背后是供应链的“快速反应”。2024年就在越南建立了第二个生产基地, 储能产品的产能有30%转移到了当地,2025年上半年越南产储能产品出口北美占比达到了25%,直接对冲了关税影响。

不过 供应链全球化的代价也不小:越南生产基地的初期投入就花了5亿,短期内拉低了利润率,但长期看,这钱花得值。

市场端, 安克在东南亚的动作也很快:2025年一季度在印尼和马来西亚上线了独立站,针对当地潮湿环境开发了防潮充电器,上市三个月就卖了2000万。仓储网络更是“棋先手”:欧美、 中东、澳洲的核心市场都布局了海外仓,第三方物流和自营仓灵活切换——比如澳洲市场,初期用第三方仓,销量稳定后直接建了2万平的自营仓,物流成本从12%降到了8%。

行业启示:安克模式能复制吗?

安克的亮眼业绩,让不少跨境电商企业动了“学习”的心思。但仔细想想,安克的成功真不是“照搬”就能复制的。研发投入是硬门槛——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高达8.2亿,占营收6.4%,比行业平均高3个百分点。比如UV Printer E1的3D纹理技术, 安克团队花了两年时间研发,投入了200多人的研发团队,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有几个企业敢做?

这些问题,安克自己也没想明白,行业更别指望“抄作业”了。

品牌溢价更是难啃的骨头——soundcore的耳机敢卖到399美元, 靠的是多年积累的技术口碑,不是靠“低价内卷”。还有渠道布局的“耐心”:独立站从2018年开始做, 到现在才贡献10%的收入,中间的试错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熬得住。当然 安克也不是“完美无缺”——智能创新类产品虽然增长快,但占比还只有25%,一旦爆款迭代跟不上,增速就可能掉下来;欧洲市场的高增长,也有赖于当地消费补贴政策,政策退坡后怎么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