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2人团队一年狂揽2.8亿营收,这听起来非常不寻常
两个家伙怎么一年赚走2.8亿?这事儿比你想的邪门
你敢信吗?两个搭伙做生意的家伙,一年居然能从老美口袋里掏走2.8亿人民币。这数字听着像天方夜谭,毕竟咱们印象里跨境电商动辄就是百人团队、烧钱换流量的玩法。可偏偏就有人用俩人干出了这事儿,还搞得风生水起——这事儿不寻常,背后肯定有猫腻。
他们到底卖啥?纸片子能卖这么贵?
先别急着觉得我吹牛。这俩人做的东西,说出来你可能觉得“就这?”:贺卡。但人家的贺卡可不是超市里5块钱一张那种预制祝福语的“老土货”,而是会蹦跶的3D立体贺卡。对,你没听错,打开贺卡的一瞬间,纸雕弹出来能做个小房子、朵花,甚至辆跑车,视觉冲击力直接拉满。

更绝的是他们还玩定制。你想把老照片印上去?没问题;想写段肉麻话手打上去?也行。每张基础卡13-30美元,加个定制服务再收5美元。就这么个纸片子,愣是让美国人为之疯狂。2025年美国贺卡协会的数据显示, 美国每年要卖70-80亿美元的贺卡,经济萧条都没影响过这生意——毕竟母亲节、父亲节、生日、圣诞,哪个节日少得了张卡?平均每个美国家庭一年买几十张,这市场盘子够大吧?
为啥偏偏是他们?不是谁都能玩立体卡
有人可能要说了:“不就是个立体贺卡吗?我也找个厂子代工,搞个独立站不就行了?”这话听着有理,但实际操作起来全是坑。LovePop这俩人最早也是从零开始, 他们没急着扩张团队,而是死磕技术——怎么让纸雕弹出来既牢固又不变形?怎么批量生产还保证每张卡都精致?这背后没点技术积累,根本玩不转。
而且人家选赛道也刁钻。北美贺卡市场虽然大,但传统贺卡品牌早把持多年,年轻人早看腻了那些千篇一律的“祝你快乐”。LovePop直接瞄准“情感表达+视觉惊喜”的空白, 把贺卡从“传话工具”变成“社交货币”——你送张普通贺卡,对方可能随手扔了;送张会蹦跶的3D卡,人家得发朋友圈炫耀半天。这情感溢价,不就来了吗?
2人团队怎么管800万张销量?别被“小团队”骗了
看到“2人团队”,别以为真就是俩人搬砖打包发货。人家玩的是“轻资产+强供应链”模式。独立站搭建直接用现成的模块化系统,搞个BI系统分析数据,根本不用自己写代码、养技术团队。生产呢?外包给靠谱的代工厂,自己只把控核心环节——设计、质检、用户反馈。
2025年5月有知情人士透露,LovePop的“低成本高附加值”模式才是关键。他们不养闲人,不铺摊子,所有资源都砸在刀刃上:更新立体造型、优化定制流程、搞精准营销。你以为他们真不招人?该花的钱一分没少,只是没花在无效的人力扩张上。
这事儿能复制吗?别瞎跟风,小心亏成狗
现在肯定有人坐不住了:“我也搞个3D贺卡,去北美捞一笔!”打住先想想你有没有这本事。LovePop的成功,可不是“立体+定制”这么简单。他们踩中了几个关键点:北美成熟的贺卡文化、 Z世代对“独特体验”的追捧、独立站能100%掌握用户数据的优势——不像亚马逊、eBay,用户买了谁、复购多少,平台不给你看。
更重要的是人家从2015年就开始干了熬过了初期没人知道的阶段,才慢慢做起来。你现在才想入局,市场早不是当年的蓝海了。2025年已经有不少跟风者, 卖3D贺卡的独立站多了去了但大多数卡造型丑、定制体验差,根本抢不到用户。没点差异化,光靠模仿,就是给人家送钱。
比LovePop更邪乎的:俩人卖火炉,年入4亿
你以为贺卡已经是极限了?还有更离谱的。有个叫Solo Stove的独立站,也是两个华裔兄弟搞的,卖的是户外火炉。这玩意儿有啥特别的?无烟、便携,点着火烟直接往上走,不会熏得人睁不开眼。人家没去亚马逊跟一帮低价货卷,而是独立站卖高价,一个火炉卖四五百美元,照样卖爆。
他们咋做的?靠的是“生活方式营销”。独立站上全是用户用火炉烤棉花糖、煮火锅的视频,传递的是“户外浪漫”的感觉,不是冷冰冰的卖货。2023年12月的数据显示,这个两人团队年营收居然做到了4亿人民币。这事儿说明啥?小团队不是不能做大,而是得找到能戳中用户痛点的产品,再用对方法讲故事。
跨境电商的真相:流量越来越贵, 产品才是根
很多人搞跨境电商,天天琢磨怎么投广告、怎么刷单,觉得流量来了钱就来了。但LovePop和Solo Stove的例子告诉你:当产品本身有故事、有差异,流量会自己找上门。他们的独立站没花多少钱买流量, 全靠用户自发传播——收到立体卡的人拍照发社交平台,用火炉的人晒户外视频,这不就是免费的广告吗?
而且现在跨境电商的玩法早就变了。以前是“铺货为王”,谁的产品多谁赚钱;现在是“精品制胜”,一个产品打磨透了照样能吃掉整个细分市场。2025年亚马逊全球开店大会上有人提到, 那些年入千万的卖家,80%都只深耕1-2个产品,而不是杂七杂八做一堆。
想学他们?先回答这三个问题
如果你也琢磨着带着俩人干票大的,先别急着租办公室、招员工。你得先想明白:你的产品有没有让用户“哇塞”的尖叫点?就像LovePop的立体卡、Solo Stove的无烟火炉,别人看了会说“这玩意儿我怎么没想到”。你的目标市场是不是真的需要这个东西?别看北美市场大,但人家的文化、消费习惯你吃透了吗?再说说你能不能用小团队把成本控制住?别学别人搞独立站,后来啊养了一群闲人,赚的钱还不够发工资。
说白了 2人团队年入2.8亿,听着邪乎,但拆开了看,不过是“对的产品+对的场景+对的运营”的组合拳。关键是你得找到那个“对的产品”,而不是看见别人赚钱就盲目跟风。毕竟跨境电商的红利期早过了现在比拼的不是谁胆子大,而是谁更懂用户、更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