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跌64%,美国海运崩盘
货运数据公司Vizion在最新发布的一份题为“关税冲击波”的报告中指出,美国进口订单在一季度激增后,出现了令人震惊的崩溃迹象。这一现象不仅揭示了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结果,更凸显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的重重挑战。
美国进口商面临重重困境:一方面,零售巨头如沃尔玛、Target等将商品价格上调15%-20%,却面临着消费者抵制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重组迫在眉睫,特斯拉甚至将上海超级工厂的电池模组产能转移至墨西哥,以规避高达125%的关税。

贸易动荡已传导至金融市场:美元指数因贸易逆差扩大跌至95关口,较3月峰值下跌6%,削弱了美国进口支付能力;航运股暴跌,马士基、地中海航运股价较年初下跌28%,市场担忧全球海运需求进入长期衰退周期;期货市场异动,CBOT大豆期货价格跌至8.5美元/蒲式耳,较2024年高点下跌40%,反映出对需求萎缩的悲观预期。
面对未来,我们不禁猜想:
短期:
弃货潮与库存消化:预计4-6月将有价值3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滞留美国港口,美国海关将启动《虚假申报法》专项执法,对低报货值、伪报原产国等行为处以货值3倍罚款;供应链应急调整:中国外贸企业加速布局东南亚产能,美国进口商转向印度、土耳其等替代来源,但受限于当地产能,替代效应需6-12个月显现。
中期:
关税政策分化:美国可能对半导体、药品等关键商品启动关税豁免清单,但要求企业将产能转移至北美,形成“关税壁垒+产业回流”的双重策略;全球贸易秩序碎片化:中美欧分别构建区域性贸易集团,WTO多边机制进一步弱化,全球贸易成本上升15%-20%。
长期:
技术重构竞争格局:人工智能驱动的“需求预测-柔性生产-即时物流”模式兴起,传统“大规模生产-长周期运输”模式被颠覆,中国跨境电商企业或借此重塑全球贸易价值链;气候与能源变量:美国若重启《巴黎协定》并对碳关税立法,将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倒逼全球产业链向低碳化转型。
美国海运进口的64%暴跌,不仅是中美贸易摩擦的阶段性产物,更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失灵的集中体现。当关税大棒挥向对手时,美国农业州的破产潮、西海岸港口的瘫痪、全球供应链的撕裂,都在警示:零和博弈的时代已经过去,任何单边主义的贸易政策都将反噬自身。
未来的破局之道,在于重建多边对话机制,推动关税政策与全球产业链、气候治理、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只有当政策制定者将“共同安全”置于“绝对优势”之上,全球贸易才能走出“抢跑-急刹”的恶性循环,重新锚定可持续发展的航道。
货运数据公司Vizion的最新报告显示,2025年4月第一周,美国海运进口量环比暴跌64%,创下单周跌幅历史极值。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中美关税战的实质性冲击全面显现,更揭示了全球贸易秩序正在经历的剧烈震荡。
Vizion对比2025年3月24日-31日与4月1日-8日的数据显示,美国海运进口呈现三重崩溃:
1. 整体进口量暴跌64%:标准箱预订量从Week 13的120万箱骤降至Week 14的43万箱,创2020年疫情初期以来最大跌幅;
2. 核心品类全面坍塌:服装配饰、羊毛织物、艺术品等可自由支配商品首当其冲,塑料、铜、木制品等工业原材料亦出现30%-40%的深度下滑;
3. 进出口双杀格局:美国整体出口同步下跌30%,反映出全球供应链对关税政策的连锁反应。
这一暴跌与中美关税政策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
4月2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34%“对等关税”,并同步提高对欧盟、东南亚等75个贸易伙伴的关税;
4月10日:中国反制措施落地,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25%关税,涵盖农产品、能源、工业品等全品类。
Vizion分析师指出,关税政策的不可预测性彻底打乱了传统贸易节奏:
抢跑效应透支需求:2025年1-3月,托运人为规避预期中的关税上调,将全年25%的订单集中提前发货,导致1月订舱量达历史峰值,但3月已较1月下降2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