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成为Flipkart最大投资者
160亿美元豪赌:沃尔玛为何押注印度电商Flipkart
2018年5月的印度市场像一锅煮沸的开水, 零售商们盯着《经济时报》的头条新闻火冒三丈——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正与软银、老虎全球管理公司谈判,准备以160亿美元收购印度最大电商平台Flipkart 77%的股权。这笔交易如果落地,意味着全世界最大的线下超市连锁店,将拿下印度线上零售的头把交椅。消息传出的第三天 印度零售商协会的代表在新德里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室里拍桌子的声音比讨论声还大,他们担心本土小店会像被大象踩过的蚂蚁,连骨头渣都剩不下。
软银的"变脸":从拒绝到拥抱的48小时
很少有人知道,这笔交易差点在谈判桌上崩盘。软银集团作为Flipkart的大股东, 手里攥着约两成股权,早在沃尔玛抛出橄榄枝前就放话:"控制权不卖,谁也别想插手Flipkart的管理。"软银的CEO孙正义当时正忙着投资自动驾驶和芯片, 觉得印度电商已经够热闹,没必要再引进一个沃尔玛搅局。可48小时后软银突然松口,同意让出控股权。业内人士后来才扒出细节:原来亚马逊那边悄悄抛出了更诱人的条件——如果Flipkart接受收购, 亚马逊承诺再投20亿美元,还愿意把东南亚市场的物流网络共享出来。软银左右为难, 再说说还是选了沃尔玛,据说是主要原因是沃尔玛答应帮Flipkart打通印度小城镇的供应链,这是亚马逊做不到的。

亚马逊的"围剿"与沃尔玛的"破局"
说起沃尔玛收购Flipkart的原因,绕不开亚马逊这个"老对手"。2014年亚马逊杀入印度市场时 Flipkart正忙着和Snapdeal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没精力管亚马逊。等亚马逊用" Prime会员免运费""本地商家免佣金"这套组合拳把用户抢走,Flipkart才发现自己手里的牌越来越少。2017年亚马逊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冲到31%,Flipkart只有27%,眼看就要被反超。
这时候沃尔玛找上门,与其说是收购,不如说是Flipkart抱大腿求生的无奈之举。Technopak Advisors的董事长Arvind Singhal后来评价:"沃尔玛把Flipkart当成了对抗亚马逊的矛,而Flipkart把沃尔玛当成了活下去的盾。
估值狂飙:从120亿到200亿的泡沫游戏
CB Insights的数据显示, Flipkart在2017年的估值还只有120亿美元,沃尔玛一出手直接飙到200亿。这中间的80亿溢价让不少分析师摇头,觉得"泡沫吹得太大了"。但沃尔玛的CEO董明伦不这么想, 他在内部会议上指着印度地图说:"新德里和孟买的市场是明面上的肉,真正的大头在班加罗尔郊外的村庄,在斋浦尔的菜市场。"确实 Flipkart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乡村计划",用摩托车队把商品送到村里这些地方连快递车都开不进去。2018年第一季度,Flipkart的农村订单量同比翻了三倍,这部分增长是亚马逊没挖到的金矿。
印度零售业的"哭声"与"笑声"
沃尔玛收购Flipkart的消息传开,印度本土零售商的日子更难了。新德里的"老王杂货店"店主王建国抱怨:"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还来我店里 现在Flipkart的快递员骑着摩托车直接送到家门口,一包盐比我便宜5卢比。"但另一边,孟买的服装制造商拉吉夫·帕特尔却笑开了花。他的工厂给Flipkart代工牛仔裤,以前订单量小得可怜,沃尔玛入股后订单量直接翻了五倍。"沃尔玛的采购团队来验厂时连我们车间的缝纫机品牌都记下来了说要统一换成他们的供应商。"拉吉夫说这话时手里的订单合同都快捏皱了。
线下与线上的"爱情故事"
沃尔玛最看重的,其实是Flipkart的"线上基因"。沃尔玛在美国有上万家线下店,但在印度只有21家,根本铺不开摊子。而Flipkart注册用户接近5000万,每天有200多万人打开APP下单。更重要的是 Flipkart有自己的支付平台PhonePe,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额就突破了10亿美元,这比沃尔玛自家的支付系统好用多了。董明伦曾在收购后的一次采访里透露:"我们不是买了家公司,是买了张进入印度数字时代的门票。"这话不假, 收购完成后三个月,沃尔玛就把美国的"两日达"服务搬到了印度, Flipkart的用户现在买家电,第二天就能送到,比亚马逊还快一天。
2022年上市梦:投资者的"甜蜜期待"
Flipkart的联合创始人比尼·班萨尔在收购完成后给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信里说:"我们的目标是2022年前在美国上市。"这话让投资者们兴奋得睡不着觉。老虎全球管理公司的合伙人李宏玮当时在基金内部会上说:"沃尔玛给了Flipkart两条腿, 一条是供应链,一条是资金,上市只是时间问题。"果然 2021年7月,Flipkart真的传出了上市消息,估值飙到370亿美元,比沃尔玛收购时翻了近一倍。不过有个细节很多人没注意:软银在2020年悄悄卖掉了部分Flipkart股权,套现了40亿美元。这说明连软银都觉得,这个"上市梦"可能没那么快实现。
本土制造的"沃尔玛效应"
沃尔玛一直有个执念:让印度制造走向世界。在收购Flipkart之前,沃尔玛就从印度采购了价值100亿美元的商品,从手工艺品到纺织品都有。收购完成后Flipkart专门开了个"印度制造"频道,把本土小商家的商品推到首页。2019年斋月期间, 这个频道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10%,有个叫"乡村手工艺"的小店,靠卖手工地毯一个月就赚了500万卢比。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很多小商家根本达不到沃尔玛的品控标准, 有个卖香料的商家主要原因是包装不符合要求,被平台下架了三次。后来沃尔玛派了团队去培训这些商家,教他们怎么贴条形码,怎么打包,这才慢慢解决了问题。
挑战才刚刚开始:盈利与合规的双重考验
沃尔玛在印度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印度政府突然出台新规,要求电商平台不能"独家销售",也不能让关联公司卖东西。这对Flipkart是晴天霹雳, 主要原因是它和旗下的平台Myntra经常搞独家活动,新规一出,Myntra的销量直接掉了15%。更头疼的是盈利问题。Flipkart从2010年成立到2018年,一共亏了70多亿美元,沃尔玛收购后也没能扭亏为盈。2020年疫情期间,Flipkart的订单量虽然涨了但物流成本也跟着涨,再说说算下来还是亏。董明伦后来承认:"印度市场就像一块硬骨头,沃尔玛啃起来费劲,但不得不啃。"
亚马逊的"反扑":永不认输的战场
亚马逊可没主要原因是沃尔玛收购Flipkart就认输。相反,它加大了对印度的投入,2021年宣布再投65亿美元,把在印度的总投资额提升到200亿美元。亚马逊还学聪明了 不再和Flipkart打价格战,而是搞"本地化"——推出印度语APP,和当地小商家合作卖农产品,甚至开线下体验店。在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 亚马逊的"亚马逊生鲜"店卖着当地渔民刚捕上来的海鲜,比Flipkart的生鲜还新鲜。Technopak的Arvind Singhal说:"沃尔玛和亚马逊的较量, 现在比的不是谁的钱多,而是谁更懂印度人的心。"
未来已来:下沉市场的再说说一块拼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