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emu商家是否秘密潜入沃尔玛进行商业活动

跨境电商平台的“暗战”:Temu卖家真在“曲线救国”沃尔玛?

跨境电商的江湖从来不缺热闹,最近坊间传得最凶的是“Temu商家秘密潜入沃尔玛”的说法。这事儿听着像谍战片——一边是主打极致性价比的Temu, 用“9.9包邮”的攻势在美国市场杀疯了;另一边是零售巨头沃尔玛,正拼命把电商业务拉起来。两边卖家会不会是同一拨人?这事儿得掰扯掰扯,毕竟跨境卖家的平台跳槽,从来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

沃尔玛的“中国卖家依赖症”:从“拒绝”到“拥抱”

说起沃尔玛和卖家的关系,这几年变化可太大了。2021年3月之前, 沃尔玛 Marketplace像个“高冷学霸”,只让美国本土卖家入驻,门槛高得离谱。后来啊呢?平台上的商品种类少得可怜,根本打不过亚马逊。2021年3月, 沃尔玛突然“开窍”,允许美国之外的卖家入驻,这一下子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除了零星几个印度、加拿大、英国、越南的卖家,剩下的清一色是中国跨境卖家。

Temu商家悄悄“潜伏”进沃尔玛?
Temu商家悄悄“潜伏”进沃尔玛?

这波操作背后其实是沃尔玛的“无奈之举”。跨境电商的供应链里中国卖家就是“顶梁柱”。他们懂选品、会控成本,能把一个不起眼的小玩意儿做到全球卖。2023年3月, 沃尔玛直接跑到深圳办卖家峰会,2023年2月又推出中文版卖家中心,连支持案例都允许用中文提交。这哪是“允许入驻”,简直是“张开双臂欢迎”。

更关键的是沃尔玛的物流短板。它的自建物流WFS一直没亚马逊FBA好用,2023年还在测试简化导入流程。中国卖家最头疼的就是海外仓,沃尔玛这波操作,等于变相说:“你们来卖,物流我尽量配合。”这条件,中国卖家能不动心?

Temu卖家“另辟蹊径”?数据里的重叠密码

现在回到核心问题:Temu卖家是不是“秘密潜入”了沃尔玛?先看数据。Marketplace Pulse早就做过研究,说超过50%的沃尔玛卖家也在亚马逊上卖东西。但有个叫“局座”的行业分析师直接怼:“这数字被低估了实际重叠率可能接近80%-90%。”为啥?主要原因是跨境卖家搞“多平台运营”是标配, 很少有人只做一个平台,特别是亚马逊和沃尔玛这种“互补型”平台——亚马逊流量大但佣金高,沃尔玛流量小但卖家少,竞争小。

那Temu和沃尔玛的重叠率呢?2023年4月的数据显示,沃尔玛平台上73%的新活跃卖家来自中国,打破了3月份创下的67%纪录。这些中国卖家里有多少是Temu过去的?虽然没有直接统计, 但行业里有个共识:Temu和亚马逊的卖家重叠率已经很高了而沃尔玛正在“复制”亚马逊的路径。

举个例子,2023年5月,深圳有个做家居小电器的卖家,叫“小林电器”。老板林建国自己说2022年他在Temu上靠“折叠置物架”月销10万单,赚了第一桶金。2023年3月, 他看到沃尔玛招商,抱着“多平台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想法去入驻,后来啊7天就通过了审核。选品还是那个折叠置物架, 但他在沃尔玛上把价格提高了5%,主打“北美仓发货”,转化率比Temu高15%。这算“秘密潜入”吗?在林建国看来这叫“聪明扩张”。

“秘密潜入”是个伪命题?卖家眼里只有“活下去”

说Temu商家“秘密潜入”沃尔玛,这说法本身就有点“阴谋论”的味道。做生意哪有那么多偷偷摸摸的?跨境卖家最关心的不是“怎么潜入”,而是“怎么赚钱”。平台规则摆在那里 沃尔玛2023年4月就公开了中文入驻通道,佣金费率还能打折扣,这叫“明牌操作”,哪来的“秘密”?

倒是一些行业媒体喜欢用“潜伏”“暗战”这种词,显得刺激。但真正在一线卖货的人,根本没时间搞这些“谍战”。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的运营总监张磊就说:“我们团队有5个人, 一边运营Temu、亚马逊、沃尔玛三个平台,每周开会就一件事:哪个平台ROI高,就把预算往哪砸。什么‘秘密潜入’,不如说‘资源整合’。”

而且,Temu和沃尔玛的卖家画像本来就高度重合。都是中国中小卖家,主打低价快消品,供应链在国内,目标市场是美国。Temu的模式是“极致性价比”, 靠C2M砍掉中间环节;沃尔玛的模式是“线下巨头转型”,靠门店和物流优势吸引追求“次日达”的消费者。这两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其实有重叠,卖家自然也会“两边下注”。

对抗观点:这哪是“潜入”, 分明是“沃尔玛主动招安”

还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声音:不是Temu卖家“潜入”沃尔玛,而是沃尔玛在“主动招安”Temu的优质卖家。毕竟Temu虽然增长快, 但“9.9包邮”的模式太依赖补贴,2023年Temu的营销费用据说占了营收的30%,这生意根本不长久。卖家心里也门儿清,一旦补贴减少,利润就薄得像纸。

沃尔玛这时候伸出橄榄枝,简直是“雪中送炭”。它有稳定的用户群体,有完善的线下供应链,还有品牌背书。对Temu卖家从“纯低价”转向“性价比+服务”,其实是“升级打怪”。

2023年6月,杭州有个做3C配件的卖家“极速科技”,老板李强就干了这么件事。他在Temu上卖手机壳, 单价1.99美元,月销20万单,但一算账,刨去物流、平台费、推广费,净利润只有3%。2023年4月, 他把部分库存搬到沃尔玛,价格提到4.99美元,主打“美国本土发货”,虽然销量只有Temu的三分之一,但净利润飙升到12%。李强说:“在Temu是‘走量’,在沃尔玛是‘赚钱’,两者不冲突,根本不是‘潜入’,是‘上岸’。”

真实案例:一个卖家的“三线作战”日记

要搞清楚Temu卖家和沃尔玛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蹲点”一个真实卖家。广东佛山做家居收纳的“收纳达人”王芳,她的故事可能很有代表性。

王芳的跨境之路是从亚马逊开始的, 2020年卖抽屉分隔盒,月销5万单,后来啊2022年亚马逊封了她的账号,理由是“刷单”。她亏了30万,差点破产。2022年8月, 朋友推荐她做Temu,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入驻,把抽屉分隔盒定价1.99美元,没想到靠“极致低价”爆了月销冲到15万单。

2023年3月, 王芳在卖家群里看到沃尔玛招商,她有点犹豫:“Temu已经够忙了再搞沃尔玛会不会累死?”但运营告诉她:“沃尔玛的竞争比Temu小,而且用户质量高,可以试试。”王芳就选了10款爆款,申请入驻,没想到5天就通过了。她在沃尔玛上没和Temu打价格战, 而是把价格调到3.99美元,强调“食品级PP材质”“可水洗”,还附赠安装指南。后来啊,这款抽屉分隔盒在沃尔玛上线第一天就卖了300单,转化率比Temu高8%。

现在王芳的团队有15个人,专门负责三个平台的运营。亚马逊做“品牌化”,卖自己的品牌;Temu做“流量款”,用低价冲量;沃尔玛做“利润款”,赚稳定的钱。她说:“这三个平台对我不是‘你进我退’的关系,是‘互相补位’。要说‘秘密潜入’,那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潜入了多少个平台。”

行业影响:亚马逊的“压力山大”与本土卖家的“夹缝求生”

Temu卖家“涌入”沃尔玛,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亚马逊。2023年,亚马逊首次公开承认中国卖家在其市场份额“相当可观”,据说占了头部卖家的近50%。现在沃尔玛又从Temu手里“挖”卖家,亚马逊的“蛋糕”被分走的可能更大。

更麻烦的是这些卖家在三个平台“左右横跳”,亚马逊的规则优势正在被削弱。比如亚马逊的FBA物流, 以前是卖家的“救命稻草”,但现在沃尔玛的WFS也在进步,中国卖家可以用“国内仓+沃尔玛仓”的模式,降低物流成本。亚马逊的“Prime会员”特权,面对沃尔玛的“免费次日达”,优势也没那么明显了。

本土卖家就更惨了。美国本土小卖家, 供应链成本高,价格拼不过中国卖家,现在又多了Temu和沃尔玛的“中国军团”,简直是“夹缝求生”。2023年7月, 有媒体报道,美国加州一个卖手工蜡烛的本土卖家,主要原因是沃尔玛上中国卖家的蜡烛价格只有他的三分之一,直接倒闭了。这种案例,在跨境电商圈里已经不是新鲜事。

卖家策略:“多平台运营”不是“复制粘贴”

面对这种“多平台混战”,卖家该怎么选?其实很简单:不要“复制粘贴”,要“差异化运营”。比如同样是卖蓝牙耳机, 在Temu上可以主打“9.9元有线耳机”,靠低价冲量;在沃尔玛上可以卖“29.9元无线蓝牙耳机”,强调“续航12小时”;在亚马逊上可以卖“49.9元降噪耳机”,主打“品牌故事”。价格、卖点、物流,每个平台都不一样,不能用一套打法打天下。

还有,别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2023年,跨境电商平台的风险越来越高,亚马逊封号、Temu政策调整、沃尔玛审核趋严,都是常态。卖家至少要布局2-3个平台,分散风险。就像深圳那个“小林电器”, 虽然Temu销量最大,但沃尔玛的利润更高,亚马逊的品牌溢价更好,三足鼎立才稳当。

未来趋势:平台“合流”还是“分化”?

那么Temu和沃尔玛的关系会越来越近吗?短期来看,是的。毕竟中国卖家是“香饽饽”,两个平台都想要。但长期来看, Temu的“低价补贴”模式不可持续,未来肯定会向“品牌化”转型;沃尔玛也会继续“去中国化”,扶持本土卖家,毕竟它CEO说过“在美国销售的商品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国制造的”。这种“合流”与“分化”的博弈,会一直持续下去。

对卖家与其纠结“是不是秘密潜入”,不如琢磨怎么“活下去,活得更好”。跨境生意,从来不是靠“秘密”取胜,而是靠选品、供应链、运营细节的硬实力。就像那个“收纳达人”王芳, 她现在每天最关心的是“下个月Temu会不会涨佣金”“沃尔玛的WFS时效能不能再快点”,至于“潜入”不“潜入”,她笑着说:“哪有时间想这个,订单都忙不过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