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玛的无限配送服务年费98美元
当第三次看到9.95美元配送费时 沃尔玛的98美元“无限牌”打出了
深夜加班回到家,冰箱空得像被洗劫过打开沃尔玛APP把牛奶、鸡蛋、面包扔进购物车,结算时弹出9.95美元配送费——这种时候,谁没闪过“要是能包月该多好”的念头?沃尔玛似乎精准踩中这种痛点,直接甩出一张98美元年卡,号称“无限配送”。但等等,这牌打得真的稳吗?
从“每次掏钱”到“一次买断”, 零售商的算盘你算得清吗
以前买生鲜,要么咬牙去店里扛着十几斤东西挤地铁,要么线上下单乖乖掏配送费。现在突然多了个“买断”选项——每年98美元,想送多少次送多少次。乍一听像是占了大便宜,可零售商会做亏本买卖吗?这笔账, 沃尔玛早就算明白了:每月1次配送的用户,年费比单次贵4美元;每周1次相当于每次1.88美元;每周2次每次才0.94美元——这98美元,终究是给“高频用户”准备的。

“无限配送”的“无限”到底有多“有限”
打开沃尔玛官网, 关于“无限配送”的说明含糊得像雾里看花,只说“您所在地区可能提供”。啥叫“可能”?犹他州的用户2019年3月在Instagram上吐槽, 明明付了年费,配送员迟到3小时生鲜捂得都出水了。更坑的是有些地区显示“可配送”,下单后却收到通知“附近无配送员”,订单直接取消。这“无限”怕不是指“无限等待”吧?
亚马逊Prime坐镇十几年, 沃尔玛这步险棋怎么下
亚马逊Prime像块大石头压在零售行业十几年,119美元年费能送东西、能看剧、能看书,像个全家桶。沃尔玛呢?98美元只管生鲜杂货配送。有人骂沃尔玛抠门,也有人觉得这正好——普通人谁天天买书看电影,不就图个晚上下班回家有菜吃吗?可问题是 亚马逊2019年就在Whole Foods门店试水“1小时送达”,沃尔玛的“当日达”真能拼过吗?
Prime的“全家桶”vs沃尔玛的“生鲜单点”, 谁更戳中普通人痛点
亚马逊Prime的会员权益多到眼花,但真正高频使用的,可能还是“免费配送”。反观沃尔玛,98美元只锁定生鲜场景——对很多家庭买菜才是每周的刚需。2019年Q1数据显示,沃尔玛电商销售额增长37%,生鲜杂货功不可没。这说明什么?用户可能不需要“大而全”,只需要“小而精”。
犹他州测试期:有人笑出声, 有人气跺脚
2019年3月,犹他州一家沃尔玛的Instagram帖子下面用户留言吵翻了天。一派晒订单截图:“这周送了3次光配送费就省了29.85美元,会员费回本了!”另一派直接开怼:“约的下午3点,配送员5点才到,草莓都化了还谈什么无限?”这就是测试期的真实写照——有人尝到甜头,有人踩了坑。沃尔玛要是光吹“无限”,不解决“准点”问题,这98美元年费迟早会被用户骂回去。
不养配送员, 沃尔玛的“借船出海”能走多远
亚马逊自建物流,配送员穿制服开货车,配送时效和质量有保障。沃尔玛偏不 非要和Point Pickup、Skipcart、AxleHire这些小公司合作,配送员可能是骑电动车的老王,也可能是开私家车的小李。听着就让人捏把汗:要是配送员把生鲜弄丢了、送晚了用户只会骂沃尔玛,不会记合作公司的名字。“再说说一公里”要是出了问题,这“无限配送”就成了“无限麻烦”。
合作模式下的“甩锅”难题:到底是谁的责任
2019年就有用户投诉:沃尔玛APP显示“已送达”, 实际东西还在配送车上;联系沃尔玛客服,甩锅给合作配送公司;联系配送公司,又说沃尔玛分拣出错。这种“踢皮球”的游戏,用户可没耐心陪玩。生鲜配送讲究“时效”和“品质”,合作模式看似省钱,实则把风险全转嫁给了用户体验。
2450个提货点vs3100个:线下门店的“隐形配送网”
2019年沃尔玛有2450个提货点, 近1000个配送点,计划年底冲到3100和1600。这些数字看着漂亮,可实际体验呢?北京的张女士试过线上下单,显示“可配送”,后来啊系统提示“附近无配送员”,订单直接取消。线下门店多不代表配送网密, 很多门店的“线上订单处理区”乱得像战场,分拣员手忙脚乱,配送员找不到货——这才是真正的“隐形短板”。
98美元会员费,真的能“薅”到沃尔玛的羊毛吗
每月只买一次生鲜?单次配送费9.95美元,一年也就119.4美元,比98美元的会员费还贵21块。可要是每周买一次会员费相当于每次1.88美元,确实划算。但问题是有多少人真能每周都通过沃尔玛买生鲜?2019年的行业报告显示, 生鲜电商用户平均每周下单1.8次算下来年费能省点,但加上“可能迟到”“可能送错”的风险,这笔账就得重新掂量了。
燃油折扣+药品折扣:除了生鲜,沃尔玛还藏着什么“杀手锏”
98美元会员还能拿燃油折扣和药品折扣。加油便宜5毛钱,处方药便宜10块,听着不多,积少成多也是钱。但比起亚马逊Prime的Prime Video、 Prime Music,这些“小恩小惠”能打动多少人?毕竟大多数人办会员,冲的还是“送东西”。要是沃尔玛能把“药品折扣”和“急诊配送”绑定,说不定真能吸引中老年用户——可惜2019年压根没提这茬。
生鲜电商的“会员战”:谁在透支用户的信任
Instacart年费99美元, Shipt年费99美元,Target推出9.99美元单次配送——2019年生鲜电商的会员费打得一地鸡毛。用户被各种“无限”“免费”洗脑,再说说发现要么配送慢,要么服务缩水。更坑的是15天试用期结束后自动续费,很多用户根本没注意,信用卡账单来了才大呼上当。这场“会员战”,透支的是用户的耐心,谁先把“靠谱”做出来谁才能笑到再说说。
从“免费试用”到“自动续费”:会员制里的消费心理学陷阱
2019年沃尔玛的“无限配送”打出了“15天免费试用”的旗号, 听起来很美好,但细想就细思极恐:15天能体验几次配送?要是第一次就迟到,用户早就卸载APP了哪还等到续费?更隐蔽的是“自动续费”,很多人以为会提前提醒,后来啊直接扣款。这种“套路”看似拉新,实则毁口碑——用户一旦觉得被坑,下次再怎么优惠都不会再来了。
37%增长背后的真相:生鲜配送是“救命稻草”还是“烧钱黑洞”
2019年第一季度, 沃尔玛电商销售额同比暴涨37%,远超市场预期的1.02美元每股收益,实际拿到1.13美元。这成绩单上,生鲜杂货配送功不可没。但烧钱换增长能持续多久?要知道,生鲜配送成本高,毛利低,98美元会员费能不能覆盖成本,只有沃尔玛自己心里清楚。亚马逊Prime亏了十几年才盈利,沃尔玛有这个耐心吗?
沃尔玛的“无限配送”棋局:一步险棋还是破局之路
沃尔玛有400多家门店、 22个配送中心,这是亚马逊没有的“地网”。按道理讲,门店就是前置仓,30分钟配送应该不难。可实际呢?很多门店的“线上订单处理区”乱得像战场,分拣员手忙脚乱,配送员找不到货。线下优势没发挥好,线上再“无限”也是空谈。2019年沃尔玛的电商增长,靠的是“门店+配送”的笨办法,不是真正的“无限配送”。
用户要的不是“无限”, 而是“靠谱”:配送时效才是终极战场
说到底,用户要的不是“无限配送”这个名头,而是“我想要的时候,你能送到”。早上8点下单,9点上班前送到;晚上7点下单,8点做饭前送到。时效才是硬道理。沃尔玛要是光盯着“无限次数”,却把“配送时间”做砸了这98美元年费,迟早会被用户骂回去。2019年犹他州的测试已经证明:配送慢一次用户流失十个。
差异化策略:把“生鲜”做成“刚需+急送”的组合拳
沃尔玛要想打赢这场仗,得把“98美元年费”的价值做实。比如:推出“30分钟生鲜急送”, 专攻上班族“没时间买菜”的痛点;和社区药店合作,实现“处方药+生鲜”一站式配送;针对家庭用户,推出“每周固定套餐”,会员价再打8折。2019年就有用户建议:“要是能像外卖软件一样实时看配送员位置,我就敢多下单。”这些细节,才是留住用户的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