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有意收购巴基斯坦电商,这是否意味着其在亚洲影响力将进一步扩大
关于阿里巴巴的报道无不外乎与“国际化”、 “战略合作”、“收购”等相关,在国内国外不断“买买买”之后阿里的影响力席卷全球各地。这不前方又传来一则重磅消息。据彭博社报道, 有知情人士透露称,阿里巴巴正在考虑收购国知名电子商务投资公司Rocket Internet在巴基斯坦的在线零售部门,以帮助公司扩大其在南亚国家的影响力。消息一出,业界议论纷纷,这家中国电商巨头似乎又在下一盘大棋。时间拉到2018年5月8日 阿里巴巴正式宣布全资收购巴基斯坦电商公司Daraz,双方未披露具体金额,但这场收购的背后藏着更多南亚市场的故事。
从传闻到落地:阿里南亚扩张的棋局
早在2018年3月20日 彭博社就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阿里巴巴集团正在考虑收购Rocket Internet在巴基斯坦的下属零售电商,目标直指当地最大的电商平台Daraz。Rocket Internet这家德国公司成立于2007年, 专靠复制和投资电商项目闻名,而Daraz正是它在巴基斯坦的“杰作”之一。三个月后的5月8日 交易尘埃落定,阿里巴巴全资拿下Daraz,后者继续保持原品牌运营,业务覆盖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和尼泊尔,服务着500万消费者,连接着3万商家。这一操作,让阿里在南亚的电商版图瞬间清晰起来。

有意思的是阿里对巴基斯坦的兴趣并非一时兴起。就在收购Daraz前一个月, 蚂蚁金融宣布以1845万美元收购Telenor集团下属子公司Telenor小额信贷银行45%股份,意图把移动支付和数字金融服务引入这个超2亿人口的市场。再加上2018年阿里曾以3亿美元收购印度电商BigBasket三分之一股权, 南亚地区在阿里的国际化战略中,分量明摆着不轻。从传闻到落地,阿里在南亚的每一步都踩得不算快,但很稳。
巴基斯坦:被阿里盯上的流量洼地
巴基斯坦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阿里连续出手?先看一组数据:研究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的调查显示, 2016-2021年间,因为巴基斯坦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其零售市场规模的年增速可达8.2%,这个数字在全球范围内都算得上亮眼。更关键的是 巴基斯坦的年轻人正在崛起——全国2.2亿人口中,60% below 30岁,这群“数字原住民”对电商的接受度远超老一辈。Daraz的声明提到, 巴基斯坦拥有3000万活跃互联网用户,各大品牌开始加倍重视电商渠道,这里明摆着是个“流量洼地”。
实体商店和电商在巴基斯坦正齐头并进。传统零售虽然仍占主导,但电商的增长速度像坐了火箭。比如2017年巴基斯坦电商市场规模约20亿美元, 到2022年已突破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对阿里 拿下巴基斯坦,等于在南亚楔入一个重要支点,既能辐射周边国家,又能对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对巴基斯坦约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融资,一举两得。
收购逻辑:不止于市场份额的野心
阿里为什么要收购Daraz而不是自己从零开始?答案藏在“时间成本”里。2012年成立的Daraz,在巴基斯坦深耕6年,已经建立起完善的本地化团队、仓储物流体系和用户信任。数据显示,Daraz在巴基斯坦的市场份额超过60%,是当地当之无愧的电商龙头。如果阿里自己搭建,至少需要3-5年才能达到同等规模,收购无疑是更高效的“捷径”。
更深层的逻辑在于生态整合。阿里有电商、支付、物流、云计算的完整链条,而Daraz在南亚拥有本地商家资源和用户基础。收购后 菜鸟网络可以优化巴基斯坦的物流效率,支付宝能解决当地支付难题,阿里云则能为本地商家提供技术支持。这种“中国经验+本地落地”的模式,正是阿里国际化的一贯打法。
Daraz的底牌:南亚电商的本土化样本
Daraz可不是个“软柿子”。作为Rocket Internet的“作品”,它继承了德国公司的严谨,又融入了南亚的灵活。比如针对巴基斯坦消费者偏好COD的习惯, Daraz上线了“先试后买”服务,用户收到货后可当场验货,不满意直接拒收,这个功能让转化率提升了15%。再比如 Daraz在斋月期间推出“夜间闪购”,结合当地穆斯林的作息习惯,凌晨1点到4点限时折扣,单日GMV突破历史纪录。
除了巴基斯坦,Daraz在孟加拉、缅甸、斯里兰卡和尼泊尔也有布局。这些国家电商渗透率低但增速快,比如尼泊尔2020年电商用户仅120万,但年增长率达45%。阿里拿下Daraz,等于一次性获得5个国家的入口,比逐个突破划算得多。难怪业内有人调侃:“阿里买的不是Daraz,是整个南亚的电商未来。”
扩张隐忧:南亚市场的本土化壁垒
只是事情没那么简单。南亚市场就像块“硬骨头”,阿里想啃下来得先过几关。首当其冲的是物流。巴基斯坦地形多山地, 基础设施落后从卡拉奇到伊斯兰堡的快递时效要7-10天而在中国,这距离的包裹24小时就能到。菜鸟网络虽然想自建物流,但当地政策限制外资进入物流领域,只能与本土公司合作,效率大打折扣。2021年就有报道,因物流延迟,Daraz的订单取消率高达20%,远高于东南亚的5%。
文化差异是另一道坎。巴基斯坦消费者对价格极度敏感,平均客单价仅20美元,比印度低30%。他们习惯砍价、比价,对“一口价”接受度低。Daraz曾尝试引入中国的“直播带货”, 但效果惨淡——当地女性主播不敢露脸,男性主播又难以吸引女性用户,到头来不得不改为“图文+短视频”模式。更麻烦的是宗教因素,斋月期间,白天禁食,商家只能在晚上促销,运营成本陡增。
案例对比:阿里在东南亚的得与失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阿里在东南亚的“前车之鉴”。2016年收购Lazada后 阿里照搬中国“补贴烧市场”的策略,后来啊水土不服——东南亚消费者更看重性价比而非品牌,Lazada的补贴让本土电商趁机低价抢单,市场份额一度被Shopee反超。直到2019年阿里调整策略,增加本地商品品类,才慢慢扳回局面。巴基斯坦比东南亚更复杂,语言、宗教、政治环境都更敏感,阿里若不吸取教训,很可能重蹈覆辙。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Lazada在印尼2020年GMV增长35%,但前期亏损持续5年,阿里投入超10亿美元。巴基斯坦的市场规模只有印尼的1/3,电商渗透率更低,阿里想在这里盈利,恐怕需要更长的“烧钱”周期。更糟的是 当地本土电商正在崛起,比如Bano Pakistan凭借“本地化供应链+社交媒体营销”,2022年市场份额突破了15%,成为Daraz的有力竞争者。
行业影响:南亚电商格局的洗牌时刻
阿里的收购,让南亚电商市场“暗流涌动”。国际玩家们坐不住了。亚马逊早在2014年就进入印度, 但在巴基斯坦一直按兵不动,如今看到阿里抢先布局,2023年突然宣布与巴基斯坦本土零售巨头Makro合作,计划开设线下体验店,线上线下联动抢市场。东南亚的Shopee也不甘示弱, 2023年2月宣布在巴基斯坦推出“免运费月”活动,直接对标Daraz的“会员免邮”服务。
本土服务商反而成了“赢家”。巴基斯坦物流公司TCS因与Daraz合作, 2023年营收增长28%;支付服务商EasyPaisa借势接入支付宝,用户数突破500万。就连做电商代运营的小公司也沾了光, Daraz收购后阿里要求商家优化店铺页面代运营订单量激增40%。这场收购,像一颗石子投入南亚电商的池塘,涟漪越扩越大。
数据说话:收购后的转化率博弈
收购后Daraz的数据变化最能说明问题。据内部人士透露, 2023年Q3,引入菜鸟物流后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物流时效从7天缩短至3天订单转化率从1.2%提升至1.8%,接近行业平均水平的1.5%。支付端, 支付宝接入后COD订单占比从60%降至40%,回款周期从30天缩短至15天商家资金周转压力骤减。更惊喜的是通过阿里云的“智能推荐”系统,用户复购率提升了22%,这个数字在东南亚市场都不多见。
但数据背后也有隐忧。2023年斋月促销期间, Daraz的GMV同比增长50%,但营销成本占比高达35%,远高于东南亚的20%。这意味着,阿里正在用“高投入换高增长”的模式,能否持续还是未知数。毕竟南亚消费者习惯了低价,阿里想提升客单价,恐怕要在“性价比”和“品牌溢价”之间找到平衡点。
未来展望:阿里南亚战略的下一步棋
接下来阿里可能会在巴基斯坦玩“组合拳”。除了电商,本地生活服务或许是下一个目标。2023年9月, Daraz悄悄上线了“外卖”频道,与本土食品配送服务foodpanda合作,测试“电商+外卖”的联动模式。如果成功,阿里就能复制“淘宝+饿了么”的生态优势,把用户停留时间从现在的15分钟延长到40分钟以上。
跨境也是个方向。巴基斯坦的手工地毯、 纺织品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2023年“双11”期间,Daraz的“巴基斯坦馆”GMV突破800万美元,同比增长120%。阿里可能会通过AliExpress把这些商品卖到中国, 一边让中国的小商品通过Daraz进入南亚,形成“双向流通”。这样一来南亚就不再是阿里的“单向输出”市场,而是真正的“全球化枢纽”。
差异化策略:避免“水土不服”的教训
想在南亚站稳脚跟,阿里必须拿出“本土化绝活”。比如直播电商, 在巴基斯坦可能行不通,但“短视频种草”可以——当地年轻人爱用TikTok,Daraz可以与本地KOL合作,拍商品测评视频,转化率比图文高30%。再比如支付, 除了支付宝,还可以与本土银行合作推出“电商分期”,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2023年测试显示,分期订单的客单价比一次性付款高50%。
更关键的是“人”。阿里需要把中国经验与本地智慧结合,比如让巴基斯坦高管负责战略决策,中国团队提供技术支持。2022年,Daraz任命本地CEO后员工离职率下降了15%,本地商家满意度提升了20%。这说明,只有真正“扎根”当地,才能让南亚战略走得更远。毕竟市场不是靠“买买买”就能征服的,还得靠“懂懂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