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全球电商销售额高达29万亿美元,这是真的吗

29万亿美元电商销售额,数字狂欢还是数据陷阱?

最近看到一条消息, 说全球电商销售额一年干到29万亿美元,这数字听着比不少国家的全年GDP还高,让人忍不住想揉揉眼睛——这数字靠谱吗?咱们普通人网购买个衣服、电子产品,加起来能有这么多?先别急着信, 也别急着喷,拆开看看这29万亿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谁在花钱,钱花在哪儿了或许能扒出点不一样的真相。

数字拆解:29万亿里多少是你我掏的钱?

万国盟贸易和发展会议2017年放出的这个数据, 确实够炸——29万亿美元,增长率13%。乍一看,电商行业简直像坐了火箭,一年就能比上一年多赚好几万亿。但仔细琢磨,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这29万亿,到底算的是啥?

全球电商销售额高达29万亿美元
全球电商销售额高达29万亿美元

咱们平时理解的“电商”, 大多是淘宝、京东、亚马逊上买衣服、手机、家具这种B2C的交易。可数据里的“电商”,可能包含了大头儿——B2B的交易。UNCTAD自己都说了 B2B电商占全部电商销售额的88%,也就是说29万亿里真正落到普通消费者口袋的B2C部分,其实只占12%左右,也就是3.9万亿美元。这差距可就大了去了 难怪有人觉得“数字虚高”——毕竟咱们刷手机看到的“全球狂欢”,跟企业间批量采购原材料、设备完全是两码事。

2017年全球B2C电商销售额3.9万亿美元,增长22%,这个数字倒是更贴近实际。对比一下 2024年全球B2C电商销售额冲到6.1万亿美元,说明这几年确实在涨,但29万亿这个“总数”,更像把企业采购的大蛋糕和普通消费者的零花钱混在一起算,听着吓人,实际对普通卖家参考意义有限。

13亿网购人:谁在为电商狂欢买单?

数据里还提到, 2017年全球网购人数13亿,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比2016年增长12%。这个“13亿人”倒是挺有画面感——全球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在网上买过东西。但问题来了:这13亿人,都在哪儿?买的是啥?

英国人绝对是“网购狂魔”。2017年英国15岁以上人口里82%都在线上买过东西,人均消费4658美元,全球最高。想想也是伦敦、曼彻斯特这些地方,快递小哥比出租车还忙,圣诞节前三个月,电商包裹能把家里的走廊堆满。反观中国, 虽然网购人数4.4亿,全球第一,但占人口比例就没那么夸张了——毕竟14亿人呢,4.4亿也就三分之一左右。这说明啥?发达国家电商渗透率已经很高, 普通人把网购当日常;而发展中国家还在“教育市场”,很多人刚接触手机支付,对网购还半信半疑。

有意思的是美国跨境网购增幅最大。2015年跨境网购只占全部网购的15%,2017年飙到21%。美国人现在买东西,不光爱在亚马逊上淘,还喜欢从中国、印度的小卖家那儿下单,买点手工艺品、特产什么的。这事儿对卖家来说可是大好事——意味着不止盯着本国市场,跨境搞钱的机会越来越多。

快销品与家居:25%-35%的利润密码

既然B2C才是普通卖家的主战场,那什么东西最赚钱?数据里提到,快销品和家居产品的平均利润率高达25%-35%,比服装、3C这些品类高出一大截。这可不是瞎吹,有真实案例撑腰。

2023年印度有个家居电商卖家,专卖手工编织地毯和藤编家具,利润率稳定在30%左右。一年下来交易额超过48亿印尼卢比,利润直接干到1000多万卢比。为啥这么赚钱?一来家居产品客单价高, 不像快消品一件赚几块钱;二来印度本土制造业不发达,消费者愿意为“手工感”“设计感”买单,卖方议价空间大。国内卖家要是往印度、 印尼这些地方卖家居品,利润确实可观——前提是得懂当地人的审美,别把北欧极简风直接搬过去,人家可能就喜欢花花绿绿的民族风。

快销品呢?比如零食、日用品,虽然单件利润低,但走量快。有个做东南亚零食的卖家, 2022年在Shopee开了店,专卖菲律宾的芒果干和印尼的咖啡,靠“小包装+低价策略”,三个月销量破10万单,净利润率25%。算下来一个月赚个几万块人民币,比打工强多了。所以说利润高低不看品类,看能不能找到“性价比+差异化”的平衡点。

印度印尼:新兴市场的电商狂飙

全球电商增长快不快?快。但要说增长最快的,还得看印度、印尼这些新兴市场。2017年发展中国家电商增速普遍在20%以上, 印度更是冲到了30%——这速度,比发达国家快一倍都不止。

印度2023年电商市场规模直接干到650亿美元, 要知道2017年才200多亿,五年翻了三倍。这背后是啥?智能手机普及率上来了4G网络覆盖广,加上年轻人多,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有个深圳做3C配件的卖家, 2020年杀进印度市场,卖手机壳、充电宝,靠“本地化运营”——把产品说明书印成印地语,客服用WhatsApp跟客户聊天一年销售额就突破2000万人民币。现在他已经在印度租了仓库,搞“次日达”,复购率比国内还高。

印尼更绝,1.7亿人口,互联网用户过亿,但电商渗透率才5%,潜力巨大。2022年有个卖女装的国内卖家, 在Lazada开了印尼站,主打“穆斯林长袍+现代设计”,后来啊订单多到爆仓,不得不在当地招了10个客服打包发货。这俩地方,现在去搞电商,就像10年前的淘宝,遍地是机会,就看敢不敢冲。

跨境新风口:21%海淘比例意味着什么?

2017年全球跨境B2C销售额4120亿美元, 占B2C总额的11%,比2016年增长4%。别小看这11%,对卖家这是“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跳板。

美国跨境网购增幅最大,为啥?美国人喜欢“淘便宜货”,中国卖家的产品在亚马逊上比本地便宜30%-50%,他们当然愿意买。有个做家居的温州卖家, 2021年在亚马逊美国站卖收纳盒,靠“99美元包邮+免费退货”,一年卖了500万美金,净利润率18%。关键是他啥广告都没投,就靠Listing优化和客户好评,自然流量就来了。

跨境不好做?那是没找对路子。现在平台都在推“本地化运营”, 比如SHEIN在巴西建仓库,Temu在波兰搞中转仓,物流时效从15天缩到3天价格还比本地超市便宜。国内卖家要是能跟着这股风,把供应链成本压下来把物流时效提上去,跨境的钱,真不难赚。

B2B vs B2C:88%与12%的冰火两重天

再回头看29万亿, 88%是B2B,12%是B2C,这比例说明啥?电商行业还是“企业采购”的天下 但B2C的增长速度远超B2B,意味着未来的机会,更多在普通消费者身上。

中国B2C电商规模已经超过美国,2017年就占了全球B2C市场的30%。阿里巴巴2022年GMV5412亿美元, 增长43%,拼多多靠着“百亿补贴”杀进下沉市场,把“便宜”做到了极致。这说明中国卖家在B2C领域,已经摸到了门道——懂用户、会运营、供应链强,想不赚钱都难。

反观B2B,虽然盘子大,但门槛也高。想跟国外企业做生意,得懂国际贸易规则,有稳定的供应链,还得能承受账期压力。中小卖家想啃这块硬骨头,不如先在B2C里练练手,积累了资本和经验再往上走,更稳妥。

29万亿的泡沫:数据背后的冷思考

说了这么多,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29万亿美元电商销售额,是真的吗?从数据来源看, UNCTAD的统计有一定权威性,但“电商”的定义太宽泛,把企业采购、数字服务、虚拟商品都算进去了跟咱们理解的“网上卖东西”不是一回事。

更关键的是数据不代表实际利润。29万亿的销售额背后 是平台抽成、物流成本、营销费用、退货损耗……真正能落到卖家口袋里的,可能连10%都不到。2017年国内电商相关投诉1862.5万件, 五年增长4倍,说明“蛋糕”大了但分蛋糕的人也多了竞争激烈得很。

与其盯着29万亿这个虚数字, 不如看看实实在在的机会:B2C增长快,新兴市场潜力大,跨境比例上升……这些才是普通卖家能抓住的“真金白银”。别被数据冲昏头, 电商这行,永远都是“机会与挑战并存”,能活下去、赚着钱的,永远是那些懂用户、会变通、敢折腾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