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些新兴市场的电商销售额,难道真的能赶超欧美

新兴市场的电商销售额,真的能像很多人吹的那样,把欧美甩在身后吗?这问题听着挺热血,但细想下来没那么简单。一边是印度街头巷尾都在刷的JioMart, 另一边是亚马逊仓库里机器人24小时不停歇;一边是拉美年轻人用Pix付款买中国手机,另一边是美国老头老太太用Apple Pay买生鲜。数据上新兴市场确实在狂飙,但“赶超”这两个字,得掰开揉碎了看。

新兴市场的电商:一场数字狂欢背后的数据狂欢

智能手机普及:从“奢侈品”到“器官”的蜕变

新兴市场最猛的武器,其实是手机。印度2023年智能手机用户突破8亿,平均每1.3个人就有1部智能手机,这数据比美国还狠。你以为印度人用手机干嘛?刷TikTok、玩WhatsApp,然后——购物。2022年印度电商销售额719亿美元, 其中60%来自手机订单,Flipkart和Amazon India的APP下载量常年霸榜。

赶超欧美!这些新兴市场的电商销售额将达$3.5万亿
赶超欧美!这些新兴市场的电商销售额将达$3.5万亿

印尼更夸张,1.7亿人口里1.2亿用手机购物,Shopee的APP打开频率比微信还高。这些国家的年轻人没经历过PC时代, 直接跳进移动互联网,买东西不打开浏览器,第一反应是“打开那个绿色图标”。这种“手机即购物”的习惯, 欧美人真比不了——美国50岁以上人群还有30%从不网购手机,他们习惯了在电脑上敲订单,或者干脆去实体店。

移动支付:跨越银行账户的“弯道超车”

更狠的是支付方式。欧美人还在纠结信用卡密码,新兴市场直接跳到了“扫码即付”。肯尼亚的M-Pesa, 2007年靠短信发家,现在覆盖了全国70%的人口,连卖红薯的老太太都能用手机收钱。巴西的Pix,2020年推出后一年内交易量就超过了信用卡,现在巴西人买瓶可乐都可能扫一下Pix码。印度的UPI更绝,2023年交易笔数超过120亿笔,日均3.3亿笔,比整个欧洲的电子支付还多。这些国家的人没那么多银行账户,但有手机;没那么多信用卡,但有移动钱包。支付环节的“轻量化”, 让电商渗透率直接起飞——印尼电商渗透率从2018年的3%飙到2023年的11%,虽然还比不上美国的20%,但增速是欧美的3倍。

欧美市场:被低估的“慢增长”优势

成熟的供应链:从工厂到家门口的“肌肉记忆”

但别被新兴市场的增速迷了眼。欧美电商的底子,是几十年堆出来的。亚马逊在美国的仓库, 平均24小时内能把货送到90%的人口密集区,沃尔玛的“当日达”覆盖了全美80%的郡县。2023年美国电商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8%, 而巴西是15%,印度更是高达20%——同样的商品,在巴西配送比美国贵一倍,时效还慢3天。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欧美有覆盖全国的公路网, 有24小时运转的 sorting center,有和快递员磨合了20年的配送算法。新兴市场呢?印度孟买的仓库经常堵车,配送员骑摩托车在恒河边的土路上颠簸,雅加达的岛屿配送还得靠船。这些不是靠烧钱就能解决的,是基础设施的“代差”。

信任体系:钱货两清还是“先付款再发货”?

更关键的是信任。欧美人网购敢随便刷信用卡,主要原因是Visa、Mastercard兜底,出了问题30天内能拒付。新兴市场呢?印度60%的电商订单是“货到付款”, COD模式让卖家头疼死——2022年印度COD订单退货率高达35%,比欧美高出20个百分点。为什么?主要原因是老百姓怕付了钱收不到货,或者货不对板。拉美更夸张,巴西电商的欺诈率是美国的5倍,很多卖家宁愿放弃订单,也不愿冒风险。信任这东西,不是建个APP、打广告就能建立的,得靠十年、二十年的口碑积累。亚马逊在美国的复购率是65%, 而巴西Mercado Libre只有40%,差的那25%,就是信任的鸿沟。

新兴市场的“甜蜜陷阱”:增长数字背后的硬骨头

物流魔咒:“再说说一公里”比穿越撒哈拉还难

新兴市场最大的坎,永远是物流。非洲的电商卖家,想在尼日利亚拉各斯送货,得先和摩托党打交道——主要原因是路太烂,卡车进不去,只能靠摩托。2023年尼日利亚电商平均配送时效是7天美国是2天这差5天足够让客户退货了。东南亚的岛屿问题更头疼,印尼从雅加达送到龙目岛,海运要3天遇上台风可能一周。美团的创始人王兴说过:“电商的本质是履约。”新兴市场的履约成本,高到让很多跨境卖家亏本。2023年做东南亚跨境电商的卖家,平均利润率只有8%,而欧美是15%,差的那7%,全被物流吃掉了。

本土化:“翻译软件”救不了的文化鸿沟

你以为把商品挂到亚马逊全球卖就完了?新兴市场的本土化,比你想的复杂得多。中东的沙特阿拉伯, 女性购物必须看“女性专区”,商品图片里不能有 unrelated 的男性,连客服都得是女性。印度的排灯节,电商促销要提前三个月准备,主要原因是这是他们最重要的购物节,比圣诞节还疯狂。拉美的巴西人,买东西喜欢分期付款,很多电商平台甚至推出了12期免息,利息成本全由平台承担。这些文化细节,欧美卖家可能觉得“没必要”,但在新兴市场,这就是“生死线”。2023年某中国卖家想在印尼卖女装,主要原因是没用印尼模特,被当地消费者骂“不尊重我们”,销量直接腰斩。

被忽视的“本土力量”:新兴市场的“隐形冠军”

印度Flipkart:本土玩家如何“以弱胜强”

但也不能小看新兴市场的本土玩家。印度的Flipkart,2007年两个创始人在车库里起步,硬是扛住了亚马逊的围剿。他们的秘诀?懂本地人。Flipkart最早推出“Cash on Delivery”, 货到付款,解决了印度人不敢在线付钱的问题;后来又搞“Exchange Offers”,旧手机折价换新,直接击中年轻人的痛点。2023年Flipkart在印度市场份额40%, 亚马逊只有20%,靠的就是“本土化比跨国公司更本土”。亚马逊不是不想赢, 是水土不服——亚马逊在美国的“一键下单”,在印度行不通,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信用卡,得先绑定银行账户,这步就能劝退一半用户。

拉美美客多:从“二手平台”到“电商巨头”

拉美的美客多更传奇。1999年诞生于阿根廷,一开始卖二手电子产品,现在成了拉美版的“亚马逊+PayPal”。美客多的杀手锏?适配拉美用户的“奇葩”需求。拉美信用卡普及率低, 美客多推出了Mercado Pago,支持分期付款,现在覆盖了18个国家,用户超过1亿。拉美的物流基础设施差,美客多自建物流网络,现在能覆盖拉美70%的人口,配送时效从10天缩短到5天。2023年美客多的营收超过150亿美元,增速25%,比亚马逊在拉美的增速快一倍。这说明什么?新兴市场不是没有“强者”,而是强者懂这里的“游戏规则”。

未来十年:“增量游戏”还是“存量战争”?

新兴市场的“增长天花板”:当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负债”

新兴市场的增长,真的能一直持续吗?未必。印度的人口红利正在消退,2023年劳动年龄人口增速降到1.2%,2015年还是2.5%。年轻人多了但收入没跟上——印度人均月收入只有200美元,美国是4000美元。没钱,买再多东西也是“假繁荣”。中国的情况更明显, 2018年电商增速是24%,2023年降到10%,主要原因是能上网的人基本都上网了再想增长,只能从“没买过”的人身上挖,但这些人要么没钱,要么不信任网购。增长不是无限的,当人口红利变成“人口负债”,新兴市场的电商增速会慢慢降下来到头来和欧美持平。

欧美的“反攻”:用技术降维打击新兴市场

欧美也不是吃素的。亚马逊正在用AI“降维打击”——他们的AI客服能处理80%的咨询, 平均响应时间10秒,而新兴市场的电商客服还在用人工,平均响应时间5分钟。沃尔玛推出了“AR试穿”,在家就能试衣服,退货率降到15%,而新兴市场的电商退货率还在30%以上。2023年欧美电商的技术投入占营收的5%,新兴市场只有1%。当欧美用AI、AR、VR优化购物体验时新兴市场还在纠结“怎么把货送到偏远地区”。技术的差距,可能比基础设施的差距更难弥补。

所以新兴市场的电商销售额能赶超欧美?短期看可能——印度2025年电商规模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 拉美可能达到1500亿美元,但绝对值还是比不上美国或欧洲。长期看,除非新兴市场能解决物流、信任、技术的问题,否则“赶超”只是个口号。欧美也不是停滞不前, 他们的“慢”里藏着“稳”,几十年积累的供应链、信任体系、技术优势,不是靠几年狂飙就能追上的。这场电商竞赛,才刚开始,鹿死谁手,还早着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