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独立站App销售额增长54%

疫情让客厅变成新战场, 独立站App销售额突然爆发

2020年春天谁也没想到卧室衣柜会变成临时试衣间,客厅沙发成了直播间,手机屏幕则成了全球消费者的唯一购物入口。JMango360那组54%的数字, 像颗炸弹砸进跨境电商圈——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独立零售商旗下的App销售额同比暴涨,比疫情前翻了一半还多。这可不是什么小打小闹的增长,是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数字。想想看, 那时候北美刚经历第一波封锁,欧洲各国还在居家令里挣扎,人们连超市都不敢进,手机App成了救命稻草。

居家隔离三个月, 全球消费者手机里的购物车爆了

JMango360的报告里藏着更细的账,2020年6月单月,全球电商应用营收同比飙了69%,下载量直接翻倍涨了109%。这组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消费迁移:以前逛街去商场, 现在刷手机下单;以前比货去实体店,现在看测评点App。Shopify的财报更狠, Q1季度GMV干到174亿美元,同比涨46%,相当于每天有近6亿美元在独立站App里转手。对比一下Gartner的数据, 2020年Q2全球PC出货量才涨2.8%,苹果Mac也就5.1%,反观移动端,电商应用的增长像开了倍速。消费者用实际行动投票:手机能搞定的事,绝不打开电脑。

数据报告 |  2020年Q2全球独立站App销售额增长54%
数据报告 | 2020年Q2全球独立站App销售额增长54%

不是所有独立站都赚到了 头部玩家和跟风者的差距在哪

但54%这个平均数背后藏着残酷的二八定律。有人靠着这波红利把年营收冲到千万美金,也有人砸钱投广告,换来的转化率还不如楼下便利店。跨境电商圈里流传一句话:“疫情是块试金石,能看出谁真懂用户,谁只会跟风。”

Shopify的狂飙:GMV冲破174亿, 中小卖家却还在找流量

Shopify的卖家们明摆着吃到了红利,平台Q1营收47亿美元,同比涨47%。可打开后台看看, 大部分中小卖家的订单量增长还停留在两位数,甚至有人抱怨:“广告费涨了30%,订单量只多了10%,这不是做慈善吗?”问题出在哪?头部卖家早就布局了私域流量, App里搞会员积分、专属折扣,用户粘性拉满;中小卖家还在依赖公域流量,Facebook广告一停,订单立马断崖。就像Berry de Kort说的:“用户体验才是核心竞争力, App更新慢、流程繁琐,用户转头就卸载了。”

兰亭集势的逆袭:5年首度盈利,靠的是“老本行”还是运气?

兰亭集势2020年Q3的财报倒是亮眼, 营收5990万美元,同比涨34.6%,净利润1000万美元,直接翻了156.2%。这是他们5年来第一次季度盈利。但细想一下这波增长真全是独立站的功劳?疫情期间家居用品需求暴增,他们主打的户外家具和家居装饰刚好踩中风口,更像是一次“天时地利”的偶然。有行业人士分析:“兰亭集势能盈利,更多是品类选对了而不是App做得有多好。他们的App界面十年没变过用户体验在业内算差的,全靠产品本身撑着。”

从网红营销到素人联盟, 独立站App的获客新玩法

流量越来越贵,传统的网红营销玩不起了。头部KOL一条报价动辄上万美金,转化率却可能不到2%。SHEIN在2020年悄悄换了打法, 推出联盟营销计划,找学生党、宝妈这些“素人”KOC发推广帖,佣金按点击或销售额给10%-20%,价格低不说见效还快。这套组合拳打下来引荐流量蹭蹭往上涨。

网红流量贵上天 10%佣金撬动学生党宝妈大军

SHEIN的这套玩法,本质上是用“素人信任”对抗“网红滤镜”。平时在朋友圈晒穿搭的宝妈,在发平价好物的学生党,他们的粉丝虽然不多,但信任度极高。有卖家测试过同样的预算,找10个KOC带来的订单量,比找1个头部网红还多30%。佣金也不高, 按销售额给10%-20%,一个客单价50美元的订单,佣金才5-10美元,比投广告划算多了。更关键的是这些KOC的内容更接地气,真实测评、上身效果,比网红摆拍更有说服力。

用户体验成救命稻草, 别让你的App只活在推送通知里

Berry de Kort在采访里说过消费者没耐心,打开App加载超过3秒,直接关掉。推送通知更是“双刃剑”,发多了被卸载,发少了没存在感。见过最离谱的独立站App,首页塞了满屏的广告,结账时要填5次信息,订单状态更新全靠邮件提醒。用户下载一次就卸载,留存率低到可怜。

消费者没耐心, 打开率3%的推送不如一次流畅下单

反观那些做得好的,从浏览到支付全程不用跳转,页面加载速度比官网快一倍,订单实时推送,复购率自然高。比如有个卖户外装备的独立站, App里加了“AR试穿”功能,用户可以对着手机镜头看背包上身效果,转化率直接提升了25%。还有的搞“一键复购”,上次买过的商品首页直接显示,点击就能下单,不用再搜一遍。这些细节看似不起眼,却是留住用户的关键。消费者要的不是花里胡哨的功能,是省心、快捷的购物体验。

增长狂欢背后这些坑早晚会踩到

但狂欢总有散场的时候。流量成本涨了30%,新卖家ROI可能直接倒挂。有卖家算过账,获客成本25美元,客单价才30美元,去掉物流和产品成本,根本不赚钱。2020年Q3开始, Facebook和Google的广告费明显涨了跨境电商圈里流传一句话:“以前100美元能撬动300美元的订单,现在100美元可能只换回150美元。”中小卖家没钱砸广告,只能靠自然流量,可独立站App不比电商平台,没有流量入口,自然曝光少得可怜。

流量成本涨了30%, 新卖家ROI可能倒挂

更头疼的是2020年那波增长透支了很多用户的消费需求。疫情隔离时大家疯狂囤货,现在家里堆满了东西,购物欲望自然下降。有数据显示,2020年Q4全球电商应用下载量增速明显放缓,比Q2少了近一半。新卖家这时候入场,不仅要面对流量贵的难题,还得跟“需求疲软”搏斗。

PC市场都在回暖,为什么移动电商还得死磕?

Gartner说2020年Q2全球PC出货量涨了2.8%, Strategy Analytics也报告智能手机AP市场收益增了6%,说明大家又开始买新设备了。但奇怪的是PC回暖了移动电商反而得更拼。主要原因是消费者早习惯了在手机上购物, PC端订单占比越来越低,有数据显示,2020年Q2电商App的订单量占比已经超过70%,PC端连零头都不到。独立站App不做移动端优化,基本等于自断臂膀。

未来不是靠增长数字, 而是能不能留住下一个“隔离期”

2020年那波增长,本质是疫情催生的“应急消费”。当大家都走出家门,消费习惯会不会变?这才是独立站App该琢磨的。与其盯着54%的增长数字,不如想想怎么让用户打开App不是为了应急,而是习惯。比如优化会员体系, 搞点专属福利,或者像JMango360建议的,不断更新App功能,让用户觉得“不用就亏了”。跨境电商的竞争早就从“流量争夺”变成“用户留存”了 谁能让用户养成“购物先开App”的习惯,谁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