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为什么阿联酋电商在中东地区发展速度如此之快

迪拜的购物中心人潮依旧, 但年轻人的购物车更多出现在手机屏幕上

中东沙漠里的电商故事,总绕不开阿联酋这个“异类”。沙特人口比它多三倍,市场空间更大,可电商增速偏偏被阿联酋甩在身后。2023年中东电商市场规模1065亿阿联酋迪拉姆, 阿联酋贡献了近四成,增速比沙特高出7个百分点——这数字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有人说是钱多, 阿联酋人均GDP中东第一,买得起;有人说是网好,5G覆盖率95%,刷得快。但这些理由太表面 真正让阿联酋电商“跑起来”的,是那些藏在数据缝里的细节:比如66%的阿联酋人敢在网上输银行卡密码,而沙特只有52%;比如Aramex在迪拜能做到“今日达”,在利雅得得等三天;再比如Noon上买个手机,分期付款比全款还省心。

为什么说阿联酋电商在中东地区发展最快?
为什么说阿联酋电商在中东地区发展最快?

互联网渗透率背后的真实图景:不只是数字游戏

说阿联酋互联网渗透率高, 像句废话——98%的家庭有网络,这个数字放在全球都排得上号。但比“有没有网络”更关键的,是“用网络干嘛”。沙特人刷YouTube看足球, 阿联酋人刷Instagram买包包;埃及人用WhatsApp聊天阿联酋人用Beam Wallet付电费。这种“使用场景的深度差异”,才是电商生根的土壤。

尼尔森2023年报告有个扎眼数据:阿联酋时尚类电商增速中东第一,比第二名沙特快12个百分点。原因很简单:迪拜的时装周直播, 观众可以直接点击屏幕上的链接买同款;网红在Instagram上晒OOTD,评论区链接直转Noon结算。这种“所见即所得”的消费链路,在其他中东国家还处在“概念阶段”,在阿联酋早已成了日常。

社交媒体不是摆设, 是电商的“隐形推手”

2019年白色星期五,Souq做过一个实验:在Instagram上找了个1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发了一条“开箱视频”,链接带的是阿联酋专属折扣码。后来啊48小时内,这个博主的粉丝转化率高达8.7%,而普通广告的转化率只有2.1%。更意外的是这些通过社交媒体来的用户,复购率比普通用户高出23%。

这种“社交裂变”在阿联酋特别管用,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年轻人对网红的信任度远高于广告。2022年一项调查显示, 73%的阿联酋Z世代会跟着网红买美妆,这个数字在沙特是58%,在埃及只有41%。网红不是在“带货”,更像是“闺蜜推荐”,这种信任感直接缩短了从“看到”到“下单”的距离。

物流:从“等一周”到“次日达”的逆袭

中东电商的痛,物流排第一。沙特买家下单后平均等5天才能收到货;埃及买家更惨,一周是常态。但在阿联酋,Aramex敢喊“当日达”,Noon甚至能做到“上午订下午到”。这种时效差距,背后是物流基础设施的降维打击。

迪拜有个“物流魔法”:它把整个城市变成了“大仓库”。2018年, Noon在迪拜机场附近建了个30万平方分米的分拨中心,商品从飞机落地到上架,不超过4小时。买家上午10点下单,中午12点仓库拣货,下午2点装车,4点就能送到。这种“仓配一体”模式, 在沙特主要原因是城市分散、交通拥堵根本玩不转——利雅得到吉达的距离,相当于上海到武汉,物流成本自然高。

COD退潮:支付方式变革的阵痛与红利

中东电商有个老传统:货到付款。2020年前,COD订单能占到中东电商总量的60%,沙特甚至高达70%。但阿联酋不一样,2018年COD占比就降到了15%,2023年只剩8%。为什么?主要原因是COD太“贵”了。

Visa-DED的调查显示,阿联买家用COD下单,平均要多付12迪拉姆的手续费。更麻烦的是退货率——COD订单的退货率比线上支付高18%, 主要原因是买家拿到货后临时反悔,物流公司只能白跑一趟。这些成本再说说都会转嫁到商品价格上,聪明人当然选线上支付。

电商平台也在“推”一把。2017年白色星期五, Souq和Visa、Mastercard搞了个活动:用信用卡支付直接打15%折。后来啊那天的线上支付比例飙到49%,创历史新高。2018年黄色星期五, Noon更狠:用VISA卡支付返100迪拉姆,用Mashreq card打85折。那次活动后Noon的线上支付用户数直接翻倍。

分期付款:让“买不起”变成“敢买”的消费心理学

阿联酋年轻人有个特点:喜欢“提前消费”,但又怕“利息陷阱”。信用卡分期利息高,银行贷款手续麻烦,这时候“零利息分期”就成了电商的“杀手锏”。

Noon在2021年推了个“分期免息”活动:买500迪拉姆以上的商品, 可以分3期,每期手续费10迪拉姆。后来啊这个活动上线3个月, 手机和电脑品类销量涨了45%,很多买家本来预算3000迪拉姆,一看分期能买5000迪拉姆的MacBook,直接“加购”了。

亚马逊中东站更绝, 2022年推出了“14天无理由退分期”服务:买家分期付款的商品,用14天后不满意,可以退货,且不用付剩余分期款。这个政策一出,高端家电的转化率提升了32%,主要原因是买家没后顾之忧:“先试试,不行就退,反正不用白不用。”

本土支付工具的崛起:国际巨头与本土玩家的博弈

说到线上支付, 阿联酋有个“有趣现象”:国际支付巨头占大头,但本土支付工具增速比它们快。Etisalat Wallet2023年用户数突破200万,Beam Wallet的月活增长了150%。

为什么?本土工具更“懂”阿联酋人。Etisalat Wallet和当地电信套餐绑定, 话费直接抵扣购物款;Beam Wallet和Noon合作,推出“充值返现”活动:充1000迪拉姆返50迪拉姆,专门吸引年轻人。这种“场景化嵌入”,是国际支付巨头做不到的——Visa再厉害,也很难和电信运营商抢用户。

电商平台:不只是卖货, 是“生活方式”的输出

阿联酋电商能跑得快,还得益于平台的“本地化野心”。Noon从成立起就主打“中东特色”:卖阿拉伯黑钻蜜枣,卖迪拜椰枣巧克力,甚至卖沙漠露营装备。2023年斋月期间,Noon的“清真食品”专区销量同比涨了78%,主要原因是本地买家觉得“这平台懂我”。

亚马逊中东站更狠, 2021年在迪拜开了个“体验店”:买家可以先到店里试手机、试香水,满意了再扫码线上下单,享受免运费。这个店开业半年,带动线上订单量涨了37%。阿联酋人喜欢“眼见为实”, 体验店正好满足了这个心理——先摸到实物,再放心买,线上线下反而在互相“赋能”。

争议背后:阿联酋电商的“隐忧”与未来

当然阿联酋电商也不是“一路坦途”。2023年有个争议:Noon被曝“大数据杀熟”,老用户比新用户价格高15%。虽然Noon否认,但这件事让不少买家开始警惕。还有物流问题, Aramex虽然能在迪拜“当日达”,但在沙迦、阿治曼这些酋长国,时效还是要拖到2天——阿联酋的“小国优势”正在变成“区域短板”。

未来怎么走?或许可以从“沙特经验”里找点教训。沙特这两年也在推电商,但物流和支付始终是短板。阿联酋如果想保持领先, 得在“再说说一公里”上再下功夫:比如在阿治曼建小型分拨中心,或者和本土物流公司合作,推出“酋长国内当日达”。毕竟电商增速快不是终点,“稳”才能跑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