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Zbooni以支付为核心,会成为中东地区的拼多多吗

中东社交电商的火苗:Zbooni凭什么被拿来和拼多多比

中东的互联网故事总带着点矛盾感——智能手机普及率全球顶尖, 可线上支付渗透率低得可怜;年轻人刷Instagram时长能排进世界前三,但本地电商平台却总在“找路走”。就在这片土壤里 Zbooni冒了出来顶着“中东拼多多”的帽子,很多人第一反应:它不就是个支付工具吗?还真不是故事比这复杂。

从妻子卖帽子到支付解决方案:Zbooni的意外起点

2016年,黎巴嫩创业者Ramy Assaf的妻子突然迷上了在Instagram卖帽子。模式简单到原始:发张帽子图,配个WhatsApp号,客户直接私聊下单。一开始一周五顶,后来十顶,再后来直接冲到一周一百顶。问题跟着来了——客户怎么付钱?物流怎么搞?

以支付为核心的社交电商Zbooni 会成为中东“拼多多”吗?
以支付为核心的社交电商Zbooni 会成为中东“拼多多”吗?

Ramy Assaf当时正折腾一家信息解决方案公司, 看着妻子的“微商”生意卡在支付和物流环节,突然嗅到了机会。中东的社交媒体早就成了“线上市集”,但卖家要么让客户现金支付,要么对接复杂的本地支付网关。他想:能不能做个轻工具,让卖家在WhatsApp、Instagram上就能完成交易闭环?

2017年,Zbooni就这么诞生了。一开始确实像个“支付插件”——卖家下载App,填个地址,选好支付方式,每笔交易收3.5%服务费。物流更直接:订单达成后Zbooni合作的物流商直接上门取货。客户那边?根本不用下载App,点开链接就能在浏览器里讨价还价、付钱,交易完成自动收凭证。这套流程,对中东小卖家简直是“雪中送炭”。

支付是核心, 但Zbooni不止于支付

说Zbooni是支付公司,倒也没错,但它其实是个“社交电商基础设施”。中东社交媒体的渗透率有多恐怖?沙特、 阿联酋的年轻人每天花在Instagram、Facebook上的时间超过3小时WhatsApp更是全民级应用。这些平台早就成了“橱窗”,但缺个“收银台”。Zbooni做的,就是把收银台搬进了对话框。

它对接了中东主流支付网关PayFort,支持线上支付和COD。COD在中东有多重要?2022年中东电商的COD占比还高达40%,很多人对线上支付不放心,宁愿先收货再给钱。Zbooni的COD方案,让卖家不用自己跑腿收钱,平台直接搞定,省了多少事。

更关键的是转化率。Zbooni官方数据说传统电商转化率才2%,他们能到84%。这数字听着夸张, 但细想有道理:传统电商是“人找货”,客户打开APP搜半天;Zbooni是“货找人”,卖家直接把商品链接甩到WhatsApp群里客户本来就在聊天顺手一点就买了路径短得不像话。

中东市场:拼多多的“土壤”还是“天坑”?

提到社交电商,绕不开拼多多。2015年成立,2018年上市,靠微信社交裂变+低价农产品,硬生生在淘宝、京东的夹缝里杀出一条血路。印度Meesho更狠,2018年底开始融资,两年融了2亿美金,把“社交卖货”做成了现象级。

那中东能复制拼多多吗?难,但不是没机会。中东的“拼多多基因”藏在几个细节里:一是人口结构年轻, 沙特60%人口低于30岁,对新鲜事物接受度高;二是社交媒体依赖症,人均APP数量全球前五,社交关系链强;三是线下零售分散,很多小商户没能力自己做电商,需要轻工具赋能。

但坑也不少。支付问题只是冰山一角,物流更头疼。中东多沙漠,城市间距离远,配送时效慢得能让人抓狂。沙特首都利雅得到吉达,快递要走3天中国电商早习惯了次日达,这差距不是一点半点。还有语言文化,阿拉伯语有差异,产品描述、客服都得本地化,稍不注意就踩雷。

Zbooni和拼多多:本质是两种“社交电商”

把Zbooni比作中东拼多多,其实有点张冠李戴。拼多多的核心是“货”——通过拼团压低价格,用低价农产品、白牌商品吸引下沉市场。Zbooni的核心是“工具”——帮卖家把社交媒体流量变成订单,它不卖货,只卖“卖货的能力”。

举个例子, 拼多多上的商家得开店、上架商品、搞活动、运营社群;Zbooni上的卖家可能就是个家庭主妇,在WhatsApp群里发个帽子链接,客户买了Zbooni自动收钱、安排物流,她只管发货。前者是“平台化运营”,后者是“轻资产变现”,逻辑完全不同。

更关键的是供应链。拼多多能火,靠的是对中国供应链的深度整合——哪里有便宜的水果、工厂的白牌货,它立刻能对接上。Zbooni现在有这个能力吗?中东的供应链分散,很多小卖家从本地集市拿货,价格没优势,品类也单一。Zbooni如果真想当“拼多多”,得先解决“货从哪来”的问题,而不是只盯着“钱怎么收”。

中东社交电商的玩家们:不止Zbooni一家

中东搞社交电商的,Zbooni不是独一个。2018年融了4500万美元的Boutiqaat, 主打美妆时尚,靠Instagram种草、WhatsApp转化,估值快到5亿了。还有个叫Noon的平台,沙特自主权基金投资的,想搞中东版淘宝,但社交属性没那么强。

这些玩家各有侧重:Boutiqaat深耕垂直品类, Noon想做全平台,Zbooni则死磕“小微卖家工具”。有意思的是中东市场大得很,容得下不同模式。就像中国有淘宝、拼多多、抖音电商,中东可能也会出现“平台型”“工具型”“内容型”社交电商并存的局面。

Zbooni的挑战:从“支付工具”到“生态平台”有多远?

Zbooni现在有优势,但隐患也不少。它解决了“卖货再说说一公里”,但距离“平台生态”还差十万八千里。拼多多有商家体系、物流体系、金融体系,Zbooni现在只有支付和物流。数据呢?用户的消费习惯、卖家的选品偏好,它积累了吗?没有数据,就做不了精准推荐,也谈不上深度运营。

还有盈利模式。现在靠3.5%服务费,能活多久?中东的获客成本可不低,一个优质卖家可能要花不少成本才能拉进来。如果只靠这点服务费,除非能做到天文数字的交易量,否则很难盈利。拼多多靠广告和金融服务赚钱,Zbooni能走这条路吗?得先有足够的用户基数和交易量。

创始人Ramy Assaf明摆着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2020年6月, Zbooni拿了110万美元融资,投资方是阿联酋奢侈品零售商Chalhoub Group和黎巴嫩风投B&Y Venture Partners。Chalhoub在零售行业深耕几十年, 供应链资源丰富,这轮融资会不会是Zbooni从“工具”转向“平台”的信号?不好说但至少说明,资本看好它在中东社交电商中的“连接者”角色。

中东的“拼多多”会是谁?Zbooni有机会,但路还长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Zbooni能成为中东拼多多吗?短期看, 它会是中东社交电商的重要玩家,帮无数小卖家在社交媒体上“卖货赚钱”;长期看,想当“拼多多”,得先回答几个问题:能不能整合供应链?能不能建立用户信任?能不能从“工具”进化成“生态”?

中东市场从不缺“机会”,缺的是“能抓住机会的人”。Zbooni的支付切入点很聪明,但它要走的路,比拼多多当年难得多。毕竟中国的供应链、物流、支付环境,2015年已经相当成熟;而中东,现在还在“补课”阶段。

说不定, 中东的“拼多多”根本不是Zbooni,而是某个现在还没冒出来的、能把“社交+本地供应链+物流”玩明白的新玩家。但不管是谁,Zbooni的探索都有价值——它证明了在中东,社交电商这条路,走得通。至于谁能走到再说说时间会给出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