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今年美国假日季电商销售额涨幅预计创6年来新低

美国假日季电商增速“踩刹车”:六年新低背后的真实战场

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刚出来 整个跨境电商圈就炸了锅——德勤说今年美国假日季零售额增长可能只有2.3%到3.3%,Adobe更直接,预测电商销售额涨幅将创六年新低,2.5%的增速连零头都不到。有人开始慌了赶紧清仓打折;有人却偷偷乐,觉得“洗牌”的机会来了。但别急着站队,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所谓“六年新低”,数字看着吓人,拆开看才发现,哪里是“寒冬”,分明是“换季”。消费者的钱包变了 供应链的节奏乱了连实体店都杀了个回马枪,这哪里是单纯的“销售下滑”,分明是一场“游戏规则”的重写。

德勤与Adobe的“双面预警”:数字不会说谎,但解读需要小心

先看数据硬核的部分。德勤的报告里写了 2024年11月到2025年1月,美国假日季零售总额可能摸到1.59万亿美元,听着不少,但增速确实慢——去年是4.3%,前年更猛,直接干到6.1%。Adobe的数据更聚焦电商, 他们盯着11月1日到12月31日的线上消费,算出来2097亿美元,同比只涨2.5%,这要是放在2020年,人家单月增速都能翻倍。

今年美国“假日季”电商销售额涨幅预计创6年来新低
今年美国“假日季”电商销售额涨幅预计创6年来新低

但等一下别被“六年新低”带偏节奏。2018年那次“低谷”, 是主要原因是当时特朗普挑起贸易战,消费者都在观望;2020年疫情刚爆发,实体店全关,电商撑起半边天基数本身就不低。今年的2.5%, 是在电商渗透率已经突破15%的基础上增长的——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百米冲刺过后现在进入匀速跑阶段,速度慢了但能跑得更远。

更关键的是两家机构的数据其实藏着“矛盾点”。德勤说零售总额增长2.3%-3.3%,Adobe说电商增速2.5%,那剩下的1%增长去哪了?答案藏在实体店的回流里。美国全国零售商联合会的数据早就暗示了 感恩节后两周,实体店客流同比涨了7.3%,特别是25岁到40岁的群体,宁可多花20分钟排队,也要当场拿到礼物。这说明什么?消费者不是不花钱,是不愿意“等”了。

通胀与储蓄“双杀”:消费者的钱包这次真的捂紧了

为什么消费者开始“等”了?根源就两个字:通胀。美联储的CPI数据摆在那, 2024年8月同比涨3.7%,虽然比去年峰值低了点,但食品价格涨了4.5%,房租涨了6.2%——这些才是老百姓每天要面对的“真通胀”。Adobe的数据里有个细节特别扎心:过去16个月, 美国在线商品价格连续上涨,平均涨幅2.3%,这意味着什么?消费者在网上买东西,发现去年100美元能买到的T恤,今年要花102.3美元,还没打折。

更麻烦的是储蓄被掏空。纽约联储的数据显示, 美国家庭储蓄率从2020年的16%一路跌到2024年二季期的3.8%,已经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有人可能说不是有“刺激支票”吗?早花完了。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里有个“预期收入”指标, 2024年9月份只有68.2,比去年同期低了12点——老百姓对未来没信心,自然不敢乱花钱。

这种情绪直接反映在购物车里。Adobe跟踪了10万个美国消费者的购物行为, 发现今年9月份,购物车里商品的平均停留时间从去年的7天缩短到3天但到头来付款率却从42%跌到35%。什么意思?消费者更“纠结”了加购时一时冲动,付款前反复掂量,“这个东西真的需要吗?”“有没有更便宜的?”成了口头禅。

供应链“卡脖子”:热销品缺货, 折扣缩水成必然

消费者纠结,零售商更头疼。供应链这根弦,绷了两年多,今年还没松下来。洛杉矶港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份集装箱船平均靠港延迟时间达到48小时比去年同期多了20小时。港口堆场的空集装箱周转率低, 直接导致海运费从去年同期的每集装箱1500美元涨到现在2200美元——这笔钱,再说说肯定要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具体到品类,问题更明显。电子产品首当其冲, 今年三季度,美国智能手机库存周转天数从去年的35天延长到52天某头部品牌的旗舰机型,原计划11月初上市,现在要推迟到11月中下旬。服装类也没好到哪去, 越南工厂的罢工事件导致棉布交货延迟,某快时尚品牌不得不把黑色星期五的促销款从5折缩水到7折。

折扣缩水,消费者最有感觉。Adobe的预测说今年假日季商品折扣在5%到25%之间,历史平均水平是10%到30%。这意味着什么?去年花100美元能买到的商品, 今年可能要105美元,就算打7折,也要73.5美元,比去年的70美元贵了不少。难怪美国消费者协会的调查显示, 68%的人打算“减少冲动消费”,43%的人会“提前一个月开始购物”,就为了等更低的价格。

实体店“回流”不是偶然:Z世代正在用购物投票

说到实体店回流, 有人以为是“昙花一现”,其实这是Z世代用购物投出的“信任票”。德勤的报告里有个数据很有意思:18到24岁的消费者, 今年假日季有52%的人计划“主要在实体店购物”,比去年高了18个百分点。这群人可是“互联网原住民”,为什么突然爱上实体店?体验感。

Target的门店改过给出了答案。今年9月, Target在全美100家门店推出了“即买即取2小时达”服务,消费者下单后店员会在30分钟内完成拣货,送到专门的取货区。更绝的是他们还在门店里设置了“体验区”,比如美妆产品可以现场试用,家电产品能实际操作。数据显示,推出这些服务的门店,客单价比普通门店高了27%,复购率提升了15%。

亚马逊也没闲着。他们在纽约和洛杉矶开了5家“Amazon Fresh”线下店, 主打“线上下单,楼下取货”,还结合了亚马逊的无人收银技术。消费者用手机App扫码就能进店,拿完东西直接走,系统自动扣款。这种“无感购物”体验, 让Amazon Fresh的日均客流量达到了普通超市的2倍,假日季期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40%。

跨境电商的“危”与“机”:中小卖家别跟着大流恐慌

看到这里 有些跨境卖家可能已经开始焦虑了:“大环境这么差,我是不是该赶紧关店?”先别慌。所谓的“六年新低”,其实是“结构分化”——大品牌受冲击大,小众品类反而有机会。深圳某做户外装备的卖家, 今年9月份通过TikTok直播卖露营折叠椅,单月销量突破了5万件,同比增长200%,凭什么?抓住了美国人“staycation”的 trend。

这个卖家的策略很简单:,物流前置,提前把货物发到美国西海岸的海外仓,确保11月15日前能送到消费者手里。数据显示,他们今年假日季的订单转化率达到了8.2%,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还有做“小众美妆”的杭州卖家, 主打“无添加”“纯手工”概念,客单价虽然高,但复购率达到了35%。他们没在亚马逊上跟大品牌拼价格, 而是独立站+DTC模式,通过Instagram和Pinterest种草,转化率稳定在5%以上。这个卖家说:“今年大促不打算打折,反而要推‘限量礼盒’,消费者现在要的不是便宜,是‘独一无二’。”

折扣策略“变形记”:从“全网最低价”到“精准让利”

说到折扣,跨境卖家该醒醒了。以前那种“全网最低价”的玩法,今年行不通了。Adobe的数据显示,今年黑色星期五当天消费者平均会对比3.5个商家才会下单,比去年多了1.2个。这意味着,单纯的降价已经吸引不了他们,得“精准让利”。

怎么才算精准?可以学学SheIn的做法。他们分析用户的历史购买数据, 给不同的人推送不同的折扣券——给经常买连衣裙的用户推“满100减15”,给买过运动鞋的用户推“第二件半价”。后来啊,SheIn今年9月的复购率同比提升了12%,客单价也涨了8%。更绝的是 他们还搞了“会员专享价”,普通用户看到的是原价,会员能看到专属折扣,这既维护了价格体系,又锁定了高价值用户。

独立站卖家也可以学“阶梯式折扣”。比如前100名下单的用户享8折,前500名享85折,之后恢复原价。这种策略制造了“紧迫感”,还能刺激用户“冲动消费”。深圳某卖家的数据证明, 用了阶梯折扣后黑色星期五当天的订单量比平时多了3倍,而且前100名订单的退货率只有1%,远低于行业平均的5%。

物流时效成“生死线”:今年敢承诺“双12前到货”的才是真赢家

物流,今年是跨境电商的“生死线”。Adobe的调查显示,82%的美国消费者会把“物流时效”作为首要考虑因素,甚至比价格还重要。今年9月, 美国邮政署就警告,感恩节到圣诞节期间,包裹量可能会同比增长20%,但运力只够应对15%的增长——这意味着,谁能在物流上“卡位”,谁就能抢到先机。

广州某做3C产品的卖家,今年8月就提前把30%的货物发到了美国中部的海外仓。他们算过一笔账:海运到美国西港口要45天 清关7天再陆运到东海岸要5天总共57天;用海外仓的话,提前30天备货,消费者下单后2天就能到,虽然要多付2美元/单的仓储费,但转化率能从3%提升到8%,完全划算。后来啊,他们今年10月份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50%,其中70%的订单来自海外仓。

没条件建海外仓的卖家,也别慌。可以试试“第三方物流+本地配送”的组合拳。比如跟美国本土的物流公司合作,用他们的“再说说一公里”配送网络。洛杉矶某卖家的做法是:先用海运把货物送到洛杉矶仓库, 再交给UPS做本地配送,时效能控制在5天以内,价格比空运便宜60%。他们说:“今年消费者最怕‘等’,只要你能把货按时送到,他们愿意多花一点点钱。”

技术不是“万能药”:AI推荐、 直播带货在美国市场的水土不服

说到技术,很多跨境卖家迷信“AI推荐”“直播带货”,觉得用了就能爆单。但在美国市场,这些技术有时候反而“水土不服”。Adobe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AI推荐的转化率只有3.2%,比人工推荐的5.8%低了一半多。为什么?美国消费者更“理性”,AI推荐的东西太“精准”,反而让他们觉得“被算计了”。

直播带货也一样。国内的直播带货,GMV动辄上亿,但在美国,除了亚马逊自己的直播,其他平台的直播转化率普遍低于2%。纽约某做家居用品的卖家试过TikTok直播, 请了10万粉丝的网红,3小时直播只卖了200单,还不如平时一天的销量。他们后来发现,美国消费者看直播主要是“看热闹”,真正下单的还是那些“有明确需求”的人。

那技术到底有没有用?有,但不能“滥用”。比如用AI做“用户画像”没问题,但不能“过度推荐”;用直播做“产品展示”没问题,但不能“硬推销”。更实用的技术其实是“客服机器人”, 某卖家的数据证明,用了AI客服后响应时间从30分钟缩短到1分钟,客户满意度提升了20%,退货率降低了8%。这才是技术的“正确打开方式”。

未来半年:谁能扛过“消费降级”的寒冬, 谁就能拿到2025的入场券

说到底,今年美国假日季的“六年新低”,不是“寒冬”,是“大浪淘沙”。那些只会拼价格、 拼物流的卖家,可能会被淘汰;但那些懂消费者、会做差异化、能精准把握趋势的卖家,反而能“逆势增长”。就像深圳那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说的:“今年大家都在说‘难’, 但我们觉得,‘难’的时候,才更考验‘真功夫’。”

未来的半年,跨境卖家该怎么做?,别再焦虑“环境”了把注意力放在“趋势”上,抓住Z世代的“体验需求”。记住消费降级不是“不消费”,是“更聪明地消费”——谁能满足这种“聪明”,谁就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