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物流失误导致640卖家货物被扣,91柜被查

91柜被查!640家卖家货物滞留,跨境物流这个坑到底有多少人踩过?

最近跨境圈里炸开了锅, 一家做日本专线的知名物流公司突然发布《关于日线经营部2021年异常损失处理后来啊通报》,通报里几个数字看得人头皮发麻:91个柜子被海关查验,640家客户牵连其中,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0万元。这事儿一出,不少卖家连夜在群里问:“我走的这家物流会不会也出事?”“货还在路上要不要紧急撤柜?”说真的,跨境物流这碗饭,表面看着风光,背地里全是刀光剑影,稍有不慎就是血本无归。

从“小失误”到“大崩盘”:物流公司的致命操作链

这家物流公司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通报里写得很清楚,但细品下来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作死”现场。去年10月11日他们就有柜子被海关查验了按理说这时候应该警醒吧?后来啊相关人员压根没当回事,觉得“查验就查验,过去了就好”。更离谱的是 10天后同一个航线又有一批柜子被查,还出现了“货不对板、货证不一”的致命问题——说白了就是申报信息和实际货物对不上,这在日本海关眼里可是大忌,轻则补税重则扣货。

因物流公司失误,640 个卖家货物被扣,91 个柜被查,损失 1100 万
因物流公司失误,640 个卖家货物被扣,91 个柜被查,损失 1100 万

可即便这样, 负责收货的业务员为了冲业绩、拿提成,居然选择隐瞒不报,继续收货、继续报关,直到11月8日实在瞒不住了才紧急叫停。这时候, 已经有91个柜子被卷入风波,报关那边更是火上浇油——代理商连个合规的抬头税票都提供不出来导致柜子卡在港口进退不得,堆存费一天天往上飙,公司硬是花了166天才把所有柜子处理完。640家卖家的货物就这么卡在半路,有的甚至被海关直接扣留,损失只能卖家自己扛。你说这操作,能怪谁?

日本逆算税:压垮跨境卖家的“隐形大象”

为什么日本海关查得这么严?这就要从2020年4月日本推行的“逆算税”说起。简单说以前跨境电商卖货到日本,清关时一般用“税关事务管理人”的方式,用第三方抬头报关,税基相对低。但逆算税实施后 海关直接按照亚马逊的售价倒推申报金额——扣除平台佣金、FBA费用、本土物流费后剩下的就是应税价格,综合税率一下飙到售价的40%-80%。

举个例子, 一件成本50元的衣服,在亚马逊卖200元,以前可能按80元申报,交个16元消费税就完事了。逆算后 要按200元售价倒推,扣除佣金20%、FBA费15元,可能得按160元申报,消费税就得交16元,再加上25%-35%的法人税,总税负直接翻倍。更坑的是没注册日本法人的卖家,收的10%消费税也得补缴,追缴期长达6年,搞不好还要吃官司。

你以为这只是卖家的事?物流公司更头疼。为了帮卖家“避税”,有些物流公司铤而走险,瞒报商业件、低报货值,后来啊像这家公司一样,被海关连锅端。你想想, 91个柜子堆在港口,一天堆存费少说几万,1100万损失砸下去,公司品牌口碑直接归零,640家卖家转头就拉黑名单,这生意还怎么做?

卖家自救指南:逆算税下的三条生路, 每条都有坑

面对逆算税和物流风险,卖家真就束手无策吗?也不是但每条路都得踩准节奏,不然就是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

注册日本公司:本土化还是“套牢”陷阱?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注册日本公司,用本土公司名义进口。这样就能避免被逆算,按正常流程缴税。但问题来了日本税法有多严?2021年就有深圳某卖家, 注册了日本公司却没按时申报,后来啊被追缴3年税款加罚款,直接亏掉了整个店铺利润。还有的卖家以为注册公司就能“零税负”, 后来啊忽略了25%-35%的综合税率,算下来利润反而缩水了20%。

更关键的是 注册日本公司需要本地地址、法人代表,还得有合规的财务报表,对于中小卖家成本高、流程复杂,稍有不慎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2022年就有杭州某卖家, 花了5万注册公司,找了不靠谱的代理,后来啊税务申报出问题,公司被列入黑名单,货物全卡在港口。

海外仓中转:转标还是“引火烧身”?

第二条路是海外仓中转。货物先发到日本第三方海外仓,贴上本土贸易商的标签,再转送亚马逊,这样就能避开逆算。2023年就有深圳大卖通过这招,把逆算税从15%降到5%,利润率提升12%。但风险同样存在——海外仓老板跑路、房东突然收回仓库、贴标操作不规范,都可能让货物“人间蒸发”。

今年初就有卖家在论坛哭诉:“找了家日本海外仓, 说好免费贴标3个月,后来啊第2个月老板卷款跑了房东直接把货当无主物品处理了10多个卖家货值加起来超200万,报警都没用。”所以说 选海外仓不仅要看价格,还得查背景,最好实地考察,或者找有保险服务的仓,不然就是把自己的货物放在“定时炸弹”上。

小包自发货:免税还是“权重毒药”?

再说说一条路是小包自发货,比如邮政小包、专线小包。这种方式免税、 费用低,还能避免逆算,但缺点也很明显——物流时效慢,亚马逊权重低,转化率可能比FBA低30%以上。2022年就有做家居品类的卖家, 尝试用小包发日本,虽然省了税,但主要原因是物流时效慢,店铺评分从4.8降到4.2,直接导致流量腰斩。

而且小包对货物种类有限制, 带电、带液体、超尺寸的基本发不了想发还得拆包装,增加额外成本。适合哪些卖家?一边运营亚马逊、乐天、雅虎多平台的卖家,或者客单价低、利润薄、对时效要求不高的产品。但如果你做的是高客单、标品,还是老老实实走FBA,虽然税高,但权重和转化率有保障。

物流避雷三要素:别让“省钱”变成“亏钱”

说完卖家应对,再聊聊怎么选物流公司。最近物流圈跑路的、 爆雷的太多了深圳某货代低价揽货后卷款跑路,江苏某物流突然停业不退款,卖家们血本无归。选物流到底要看啥?别光听业务员吹,记住这三点:

第一,查资质。有没有NVOCC资质,日本海关有没有备案,能不能提供正规的抬头税票。2021年就有卖家贪便宜找了个没资质的小物流,后来啊货物被海关扣了物流公司直接跑路,货款两空。

第二,看口碑。别只看官网宣传,去跨境论坛、社交媒体搜搜评价,有没有历史纠纷,处理问题快不快。去年就有物流公司主要原因是查验处理慢,导致卖家货物滞港一个月,赔偿款拖了半年才给。

第三,盯细节。业务员发货前会不会说清楚申报要求?查验了有没有及时通知?出了问题能不能主动承担责任?之前合作的物流公司, 有一次我们的一批货被海关查验,业务员当天就同步信息,帮我们找报关行处理,3天就放行了这种才是靠谱的。

行业反思:跨境物流的“野蛮生长”该停停了

91柜被查、 640家卖家牵连,这事儿不是孤例,而是跨境物流“野蛮生长”的一个缩影。为了抢市场,物流公司打价格战,低价揽货,后来啊只能通过瞒报、漏报来压缩成本,再说说风险全转嫁到卖家身上。而卖家呢?为了省那点运费,选了不靠谱的物流,后来啊货物没了、税补了利润全填进去了。

日本海关2023年数据显示, 跨境电商货物查验率从2020年的8%上升到23%,逆算税补缴金额同比增长65%。这说明什么?监管越来越严,钻空子的空间越来越小。物流公司该想想了 与其靠“骚操作”赚快钱,不如把服务做扎实——优化清关流程、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客户沟通效率,这才是长久之计。

卖家也别再心存侥幸了合规缴税、选对物流、控制成本,才是活下去的关键。跨境这条路,从来不是谁都能走,能活下来的,都是把风险当日常,把细节刻进DNA的人。你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