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新东方直播带货爆火,跨境卖家如何巧妙运用直播带货策略

新东方双语直播间的爆火像一颗突然炸开的烟花,让整个电商圈都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性。6月9日粉丝破100万, 6月14日冲到500万,6月16日直接突破1000万,新东方在线股价跟着坐了火箭,11个交易日暴涨超500%,收盘价672%。这速度,连刘畊宏都得叫声前辈。但仔细想想,这火起来的真就只是主要原因是双语吗?恐怕没那么简单。

双语直播:当知识带货撞上购物狂欢

打开东方甄选的直播间, 你会发现这里没有震耳欲聋的“321上链接”,没有“家人们冲啊”的嘶吼,只有董宇辉拿着小黑板,从陕西的地理聊到兵马俑的历史,再转到手里的牛排“这块肉来自新西兰,草饲180天肉质紧实是主要原因是……”有网友吐槽“以为自己进了直播间英语课”,但转头就下单了那包被讲出故事的米。你说这到底是卖货还是上课?还真不好说。

从新东方直播爆火看跨境卖家如何玩转直播带货?
从新东方直播爆火看跨境卖家如何玩转直播带货?

这种“知识付费式带货”本质上是在给商品做增值。传统直播间卖大米, 只说“便宜好吃”;新东方卖大米,能从东北的黑土地聊到农耕文化,再转到“每粒米都带着阳光的味道”。消费者买的不再是一袋米,而是一段“学到了”的满足感。6月12日直播间一款大米上架10分钟销量破万,转化率高达8.5%,远超行业平均的3%-5%。数据不会说谎,当商品被赋予了文化价值,价格敏感度自然会下降。

从“叫卖式”到“陪伴式”:主播角色的重新定义

董宇辉在直播间自黑“我这方脸, 不去兵马俑服役可惜了”,聊到童年放牛眼睛发亮,讲书时眼里有光。这些细节让一个前英语老师突然有了温度。不同于传统主播“销售员”的身份, 新东方的主播更像是“知识分享者+朋友”,他们用专业度建立信任,用亲和力拉近距离。6月15日 董宇辉一场直播在线人数峰值突破200万,互动评论超500万条,其中“老师讲得太好了不买点东西都对不起自己”占了三成。说白了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对主播这个人、这种生活方式的认同。

选品策略:接地气的“高端感”是怎么炼成的

刚转型做农产品直播时新东方被不少人唱衰:“教培的跑来卖菜?能懂品控?”后来啊东方甄选的选品打了个翻身仗——没有盲目追求进口高端货,而是主打“国民级刚需+轻奢附加值”。比如基础款米面油, 强调“非转基因”“产地直供”;再比如带点小众感的牛排、水果,用“空运48小时达”“糖度18+”突出品质。6月10日上架的一款蓝莓, 标注“吉林种植基地人工采摘”,单价89元一盒,当天销量3万盒,比同类产品贵一倍却卖断货。

更绝的是他们没丢掉老本行。图书区摆着新东方的经典教辅,主播会顺手说“这套语法书我当年带的学生都在用,比市面上更接地气”。这种“农产品+教育”的混搭,让品牌调性瞬间立体起来——既不高高在上,也不廉价土气。你看,选品哪有什么玄学,不过是把“用户需要什么”和“我擅长什么”捏在一起罢了。

海外直播:TikTok上的“新东方们”在哪

新东方的火让跨境卖家眼红, 但直接把“双语直播”搬到TikTok上,大概率会水土不服。TikTok早在2021年就试水直播带货, 今年4月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上线TikTok Shop,流量是真大,但坑也不少。6月数据显示,东南亚直播电商渗透率才12%,比国内低了30多个点,用户习惯还在培养。

东南亚:娱乐化购物的“试验田”

东南亚人爱看直播, 但和国内追求“干货”“性价比”不同,他们更爱“玩”。TikTok在马来西亚搞的直播排位赛, GMV前十能拿满减券,后来啊商家们卷成了“才艺大会”——卖美妆的主播跳马来传统舞蹈,卖零食的当场开试吃配搞怪音效。6月18日马来西亚某零食卖家靠“边唱饶舌边试吃”单场直播卖爆,转化率冲到12%,比平时翻了5倍。这说明,在东南亚,“有趣”比“专业”更重要。

但也不是所有品类都能靠“玩”起来。做家居用品的深圳卖家“优家生活”发现, 单纯卖货数据平平,后来改成“收纳技巧直播”,主播用泰语教“如何用20块钱改过衣柜”,顺带推自己的收纳盒,6月泰国站单月销量暴涨40%。你看,知识输出在海外照样有用,关键是得换成“当地用户听得懂的语言”。

跨境卖家的“新东方式”破局指南

新东方的成功能复制吗?能,但得抄“底层逻辑”,不是照搬形式。跨境卖家想玩转直播,得先想清楚三件事:我的用户是谁?我有什么不一样?我怎么让他们“停不下来”?

差异化内容:别当“复读机”, 要做“翻译官”

国内直播卷低价,海外直播卷文化。卖服饰的可以讲“不同国家的穿搭哲学”,卖3C的能拆解“黑科技背后的原理”。杭州卖家“极客数码”在TikTok欧美站搞“实验室直播”, 主播用英语拆解手机芯片参数,顺便对比自家产品的优势,6月美国市场客单价提升28%,复购率涨了15%。用户买的不是参数,是“我懂你想要什么”的共鸣。

本地化主播:比机器翻译更重要的“人味儿”

很多卖家觉得“找个会说外语的就行”,大错特错。中东用户喜欢热情互动,欧美用户偏爱幽默吐槽,东南亚吃“颜值+亲和力”。6月, 上海服装品牌“简棉”在印尼找了个当地网红主播,不说产品参数,只聊“印尼妈妈们的日常穿搭”,用爪哇语讲“这件衬衫洗三次还是挺括的,带娃做饭也不怕皱”,单场直播销量破2万单。你看,语言只是工具,理解当地人的“生活语境”才是关键。

警惕!别让“直播梦”变成“交学费”

新东方的爆火让无数卖家心动, 但冷静想想,能复制他们路径的恐怕寥寥无几。新东方有现成的名师团队、供应链资源,还有“教培转型”的情怀buff,普通卖家哪有这些优势?更现实的问题是:海外直播的坑真不少。

语言只是第一关。6月, 深圳卖家“环球优品”试水TikTok法语直播,用机器翻译加字幕,后来啊把“这款香水前调是柑橘”翻成“橘子味的香水”,被法国网友狂吐槽“像洗洁精”,直播间直接被举报。还有文化禁忌,中东直播不能露胳膊,东南亚忌讳数字“4”,这些细节不注意,流量再多也白搭。

物流更是老大难。做生鲜的跨境卖家最怕“货到了坏了”, 6月越南某水果卖家直播卖榴莲,承诺48小时达,后来啊遇上暴雨,30%的货损,直接亏了20万。没有稳定的供应链和物流方案,直播卖货就是“空中楼阁”。

写在再说说:风口之上, 更要脚踏实地

新东方的双语直播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直播带货的另一种可能——内容为王,人设为核,选品为基。但这不代表所有跨境卖家都得去学双语,也不是说搞知识输出就能爆火。真正的关键,是想清楚“你的用户为什么要在你的直播间停留”“你能给用户除了产品之外的其他价值吗?”

6月底,TikTok宣布在泰国推出“直播扶持计划”,给优质商家流量倾斜。风口确实来了但能飞多高,还得看翅膀硬不硬。与其盲目跟风“新东方模式”,不如先把自己“用户画像”画清楚,“差异化优势”找明白,再谈“玩转直播”。毕竟电商的江湖,从来都不缺一夜爆红的神话,缺的是能稳扎稳打走到再说说的“明白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