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卖家流量是否正被这些标签悄悄蚕食
你有没有察觉, 亚马逊搜索后来啊的“隐形杀手”正在悄悄行动
最近和几个做亚马逊的朋友聊天大家提到一个共同现象:明明产品Listing优化到位,广告投得也不少,但流量就是上不去,转化率像被按了暂停键。有人翻来覆去检查后台,发现广告数据一切正常,可就是比去年同期少了三成的订单。直到某天一位细心的卖家在手机端刷新搜索页面 才猛然发现——那些原本属于自家产品的流量位,现在被几个不起眼的小标签“鸠占鹊巢”了。
这些标签藏在产品图片下方、 标题旁边,平时不仔细看根本注意不到,但它们就像流量池里的暗礁,悄悄截住了本该流向第三方卖家的流量。更让人头疼的是这些标签大多和亚马逊自营或扶持品牌绑定,普通卖家想抢都抢不过来。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讲讲,这些“隐形杀手”到底是怎么蚕食你的流量,以及有没有办法破局。

“Amazon Brand”标签:自带光环的流量收割机
如果你最近在亚马逊上搜过“瑜伽垫”“蓝牙耳机”这类热销品,大概率会看到首页方卖家高出一大截。有个做瑜伽垫的卖家跟我吐槽, 他去年同期的产品还能稳定在首页前三,现在首页前五被三个Amazon Brand标签的产品占据,自己的Listing连第二页都进不去。
更离谱的是 这些自营品牌的产品往往价格比同行低10%-20%,还打着“Prime会员专享”的旗号。你以为这是市场竞争?其实是亚马逊在用自己的生态闭环截流。根据跨境电商跨境屋2024年2月的调研数据, 带“Amazon Brand”标签的产品平均点击率是普通第三方卖家的2.3倍,转化率高出18%。也就是说同样的曝光位置,亚马逊自家产品的流量转化效率是你的两倍还多。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标签是“终身制”的。一旦亚马逊自营某个品类,就会用算法把相关关键词的流量优先导向这些标签,第三方卖家想都别想。就像2023年Q4, 亚马逊在“厨房刀具”品类突然上线了“Amazon Basics”品牌标签,后来啊该品类第三方卖家的平均流量骤降27%,不少卖家不得不降价20%才能保住销量,利润直接被腰斩。
“Exclusive to Amazon”标签:独家占坑的流量狙击手
除了“Amazon Brand”,还有一个更隐蔽的标签叫“Exclusive to Amazon”。这个标签通常出现在和亚马逊签了独家协议的品牌产品下方, 位置紧挨着SP广告,相当于花钱买流量还抢不过别人。有个卖宠物零食的卖家发现, 他投放了0.8美元点击价的SP广告,后来啊旁边一个带“Exclusive to Amazon”标签的产品,没花一分钱广告费,点击率却比他高15%。
这种标签的杀伤力在于“精准截流”。亚马逊会根据用户搜索历史,把相关流量优先推给独家品牌。比如2024年3月, 亚马逊在“婴儿奶粉”品类突然增加了三个“Exclusive to Amazon”标签的产品,分别覆盖不同价格带,后来啊该品类第三方卖家的自然流量下降了31%。更过分的是 这些独家品牌的产品退货率高达25%,但主要原因是有标签加持,流量依然源源不断,第三方卖家只能干瞪眼。
你可能会问,这些独家品牌是怎么选上的?其实很多都是亚马逊主动孵化或扶持的。比如2023年亚马逊在“家居清洁”品类扶持的“Purify”品牌, 不仅带独家标签,还在首页设置了“Clean with Amazon”专题栏目,把整个品类的流量都导向了这个品牌。第三方卖家想竞争?除非你能做出比亚马逊自营还低的价格,否则根本没戏。
“Small Business”标签:本土卖家的流量特权
如果说前两个标签是亚马逊在和自己人抢流量,那“Small Business”标签就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这个标签专门给美国本土小企业, 显示产品来自“small business-owned”,点击率比普通标签高出12%。但问题是中国地址注册的卖家根本申请不了这个标签,哪怕你在美国有公司,只要注册地址是中国,就没资格。
2024年Prime Day期间, 亚马逊在“手工饰品”品类大力推广“Small Business”标签,后来啊带该标签的产品平均订单量比第三方卖家高出40%。有个在纽约注册公司的中国卖家告诉我, 他明明符合条件,但主要原因是注册地址是中国,申请被驳回三次眼睁睁看着流量被本土小企业抢走。更讽刺的是 这些标着“small business”的产品,很多都是亚马逊代运营的大卖家,根本算不上小企业。
这种标签对中小卖家的挤压是致命的。根据美国商务部2024年1月的数据, 亚马逊上带“Small Business”标签的产品数量同比增长了65%,而这些产品占据了30%的搜索流量。这意味着每10个点击里 就有3个流向了本土小企业,剩下的7个还要和亚马逊自营、第三方大卖家抢,普通卖家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到极限。
“New Arrival Pick”标签:新品流量被垄断的游戏
对新卖家 “New Arrival Pick”标签本该是福音,但现在却成了“新品入场券”。这个标签只给亚马逊自营或扶持品牌的新品,普通卖家的新品就算再优秀,也很难拿到。有个做电子产品的卖家告诉我, 他去年上线了一款创新型的无线充电器,质量比亚马逊自营的好,价格还低15%,后来啊带“New Arrival Pick”标签的产品流量是他的5倍,一个月后他的新品主要原因是销量太差被迫下架。
更可怕的是亚马逊会控制“New Arrival Pick”的流量分配。2024年Q2, 亚马逊在“智能手表”品类突然调整了算法,把“New Arrival Pick”标签的流量优先分配给价格低于50美元的产品,后来啊该品类高端智能手表的新品流量下降了45%。这意味着,如果你的新品定价超过50美元,连被展示的机会都没有。
你以为这是偶然?其实这是亚马逊在用标签控制新品市场。根据亚马逊内部泄露的2024年运营手册, “New Arrival Pick”标签的分配标准中,“与亚马逊自营产品的价格差”占了40%的权重。也就是说你的新品价格比自营低得越多,拿到标签的概率才越大。这种机制让普通卖家陷入“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利润越来越薄。
“Popular Brand Pick”标签:头部品牌的流量护城河
“Popular Brand Pick”标签是给亚马逊扶持的头部品牌的,这些品牌大多是和亚马逊签了长期合作协议的大卖家。这个标签的位置通常在搜索后来啊首页顶部,相当于“品牌专区”的平替。2024年4月, 亚马逊在“运动鞋”品类给“Nike”“Adidas”等头部品牌加上了“Popular Brand Pick”标签,后来啊这些品牌的流量平均增加了28%,而中小品牌的流量下降了19%。
这种标签的可怕之处在于“马太效应”——越大的品牌流量越多,流量越多品牌越大。有个做运动服饰的卖家告诉我, 他的品牌明明质量和Nike差不多,价格还低20%,但就是主要原因是没有“Popular Brand Pick”标签,流量始终上不去,广告花费增加了一倍,销量却只涨了10%。
更让人绝望的是亚马逊还在不断强化这种标签的权重。2024年5月, 亚马逊更新了算法,把“Popular Brand Pick”标签的点击率权重从15%提升到了25%。这意味着,带该标签的产品即使Listing做得一般,也能靠标签获得更多流量。普通卖家想突围?除非你能成为亚马逊的“Popular Brand”,否则根本没机会。
退货率标签:压垮卖机的再说说一根稻草
最近还有一个新标签开始在“高退货率”产品上出现, 虽然官方没承认,但不少卖家发现,带“Frequently Returned”标签的产品流量明显下滑。有个卖服装的卖家告诉我, 他的产品主要原因是尺码问题退货率高达20%,最近被贴上了这个标签后流量下降了35%,广告花费增加了40%才勉强维持原销量。
这种标签对中小卖家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主要原因是亚马逊的退货率算法本身就对中小卖家不友好, 一旦被贴上“Frequently Returned”标签,流量就像开闸的洪水一样流走。更麻烦的是 这个标签会形成恶性循环:流量越少,销量越低,销量越低,退货率越高,退货率越高,标签越难摘掉。
2024年3月, 亚马逊在“母婴用品”品类试行退货率标签,后来啊该品类中小卖家的平均退货率从15%飙升至22%,主要原因是很多卖家为了保流量,不得不接受更多退货。有个卖婴儿辅食的卖家苦笑着说 现在宁愿少接订单,也不敢轻易降价,主要原因是降价会导致更多人退货,直接被贴上标签。
破局之路:在标签夹缝中找流量缝隙
面对这些标签的围剿,难道只能坐以待毙?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先说说你可以从细分品类切入,避开亚马逊自营的热门领域。比如2024年Q1, 有个卖“宠物智能饮水机”的卖家,专门做“猫咪专用细分市场”,主要原因是亚马逊在该细分品类没有自营产品,他靠精准定位拿到了“New Arrival Pick”标签,流量比同行高出60%。
接下来优化“非标签流量”入口。比如关注“Customers who bought this also bought”关联推荐, 这个位置的流量转化率高达8%,比普通搜索后来啊高3倍。有个卖厨房刀具的卖家, 通过优化“关联推荐”关键词,把自家产品关联到亚马逊自营产品的推荐列表里即使没有标签,流量也提升了45%。
再说说用“差异化”打破标签垄断。比如2024年2月, 有个卖“手工皂”的卖家,坚持用“冷制工艺”作为卖点,虽然价格比亚马逊自营高30%,但主要原因是突出“天然无添加”,吸引了大量注重健康的用户,到头来靠口碑流量打破了“Small Business”标签的垄断,月销量突破5000单。
未来趋势:标签战争只会愈演愈烈
因为亚马逊自营业务的扩张,标签蚕食流量的趋势只会越来越明显。2024年Q3, 亚马逊计划在“家居装饰”品类上线“Amazon Home”专属标签,预计会截流该品类30%的流量。更让人担忧的是 亚马逊还在测试“AI推荐标签”,直接把流量导向它认为“更合适”的产品,普通卖家的Listing优化可能会越来越无效。
面对这种局面卖家必须从“流量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与其和亚马逊抢流量,不如专注用户需求,打造让用户主动搜索的“强需求产品”。比如2024年Q4, 有个卖“便携榨汁机”的卖家,针对“上班族健身需求”开发了“带榨汁功能的运动水杯”,主要原因是解决了用户的真实痛点,即使没有标签,靠自然搜索也能月销3000单。
亚马逊的标签战争已经打响,但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流量缝隙”,依然能在夹缝中生存。记住流量永远流向解决用户需求的产品,这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