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联盟未来几周取消三分之一亚洲航次
航运圈的“大撤退”:三分之一亚洲航次突然消失的背后
5月的上海港, 本该是集装箱吊臂林立、货轮鸣笛忙碌的景象,可最近货代群里炸开的消息比疫情封控还让人心慌:赫伯罗特突然宣布,亚洲至地中海航线的MD1、MD2、MD3服务,未来八周不挂靠上海、宁波、釜山三大核心港。紧接着,Project44的报告像一颗炸弹——三大航运联盟要在未来几周砍掉超过三分之一的亚洲航次。这不是演习,是实实在在的“停摆潮”。
从地中海航线跳港到三大联盟集体停航,停摆潮比想象中更猛
赫伯罗特的跳港通知不是个例。地中海航运更狠, 直接宣布6月初原定由18340TEU的Mathilde Maersk轮运营的Silk航线和AE10亚洲-北欧航次取消,理由是“充满挑战的市场环境”。2M联盟的空白航行比例在17%到55%之间波动,其他联盟也没好到哪去。Project44的数据显示, 这波停航潮比2022年一季度疫情暴发时更密集,当时船公司用的是“混合空白航行策略”,现在直接“大刀阔斧砍船”。

为什么是亚洲?主要原因是这里是全球供应链的“心脏”。上海港、宁波舟山港连续多年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一,釜山港是东北亚中转枢纽。这些港口突然被“跳过”,相当于供应链大动脉被切了一刀。有货主反馈, 原本订好5月20日出货的柜子,现在船公司说“没船了”,要么推迟到6月底,要么加价2000美金抢“稀缺舱位”。
堆场轮休魔咒:上海堆场轮流静默,货代成了“拆弹专家”
更麻烦的是堆场。东华三堆场5月8日9点起被迫按下暂停键, 静默3天期间所有收发箱工作归零;毅发一堆场紧随其后同样配合防疫要求“闭门谢客”;高东镇政府更狠,5月9日下午1点起,辖区所有堆场直接进入静默期,恢复时间待定。货代小王凌晨3点还在群里发消息:“东华三静默了客户的普箱还没提,赶紧转到东森堆场,不然又得滞港费!”
堆场轮流静默不是偶然。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5月10日的通知里提到, 要“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对连续两天未上报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的堆场,直接暂停经营。上海珉泰集装箱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泰旻物流有限公司、上海中远海运集装箱物流有限公司三家堆场,就是主要原因是这个原因被“叫停”。货主手里的提单号,瞬间成了“烫手山芋”——提不了箱,还不了箱,整个物流链条卡在堆场这一环。
货量锐增还是骤降?船公司和货主各执一词的供应链迷局
船公司说停航是主要原因是“出口货量减少”。Project44的报告提到, 亚洲出口货运量确实在下滑,特别是欧美消费需求减弱,导致空箱堆积在亚洲港口。可货主们不认:“我们5月的订单比4月还多,工厂加班加点赶货,怎么就货量少了?”某做家具出口的老板举了个例子:“4月订了100个集装箱的货, 船公司说5月有舱位,后来啊5月初突然通知取消航次现在货堆在仓库里每天仓储费都在涨。”
矛盾点在于:船公司的“货量减少”可能指的是“有效货量”——货主想出货, 但堆场静默、提箱困难,实际能装船的货少了。船公司借机砍掉低利润航次把运力集中到高需求航线上,变相推高运价。去年缺箱、一箱难求的景象还没走远,今年突然变成“有货没船”,跨境电商卖家直呼“看不懂”。
跨境电商的生死时速:提前45天备货还是改道越南?货主们的自救手册
“要么提前45天备货, 要么改走越南中转”,这是深圳某跨境电商公司物流负责人老李最近常挂在嘴边的话。他们的主力产品是家居用品,主要市场在欧洲。原本从上海港出货,交货时间30天运价3000美金/柜。现在上海港跳港,改走宁波港,交货时间延长到45天运价涨到5000美金/柜。老李算了一笔账:“运价翻倍, 交货时间延长半个月,欧洲客户等不及,只能改走越南胡志明港,虽然运价能压到4000美金,但多了一道中转手续,破损率从2%涨到5%。”
还有更绝的。做3C产品的货主王总,发现上海港堆场静默后直接把货拉到青岛港。“青岛港5月堆场作业正常,虽然运费比上海港贵800美金,但能按时出货,总比货压在仓库强。”他给的数据很直观:4月从上海港出货,交货时间延误率15%;5月改青岛港,延误率降到5%以下。这种“曲线救国”的策略,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货主模仿。
供应链多米诺:航次取消如何掀起跨境物流的蝴蝶效应
航次取消不是孤立事件,它是供应链多米诺的第一张骨牌。Project44的报告提到,到北欧和英国的交货时间主要原因是这波停航潮分别增加了20%和27%。某做服装出口的货主说:“原本6月10日能到的货, 现在要6月27日才到,欧洲客户的活动错过了直接损失30万美金订单。”更麻烦的是滞箱费。货柜在港口堆超过免费用箱期, 每天要付100-200美金的滞箱费,有的货主主要原因是船期延误,滞箱费交了上万美金。
物流公司也跟着遭殃。上海某国际货代公司负责人透露:“4月我们操作了2000个集装箱, 5月预计只有1200个,主要原因是堆场静默和航次取消,很多客户取消了订单,公司营收下降了40%。”为了活下去,有些货代开始转型,做起了“海外仓+小包”的生意,虽然利润薄,但至少现金流能转起来。
未来三个月:航运联盟会继续“砍船”还是突然“加舱”?
船公司的态度很微妙。有些航线的运价已经开始松动。上海航运交易所的数据显示, 5月下旬上海港至欧洲基本港的运价从5月初的5000美金/柜降到4500美金/柜,降幅10%。这说明船公司也在观察市场, 如果货量持续低迷,可能会继续砍船;一旦欧美消费回暖,他们随时可能“加舱”抢货。
但短期内,航次紧张的局面很难缓解。上海港的堆场轮休可能持续到6月,宁波港、青岛港的作业压力会越来越大。货主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提前备货、 选择非核心港口、多元化物流方案,甚至考虑“海空联运”——虽然运价更高,但交货时间能缩短到15天左右,适合对时效要求高的产品。
给跨境卖家的避坑指南:这些“坑”现在踩,血本无归
第一个坑:别迷信“大船公司”。赫伯罗特、马士基虽然船大,但停航也狠。中小船公司虽然船小, 但航次稳定,5月就有货主选择中小船公司从上海港出货,虽然运价贵500美金,但按时交货,避免了订单取消的风险。
第二个坑:堆场状态实时盯。上海港的堆场今天开放,明天可能就静默,货代每天都会在群里发更新。有经验的货主会安排专人盯着群消息, 一旦发现堆场要静默,立刻把货转到其他堆场,哪怕多花200美金的转运费也值。
第三个坑:合同里加“不可抗力条款”。船公司停航、 堆场静默,这些都算“不可抗力”,货主可以在合同里注明“因不可抗力导致的交货延误,”,避免和客户扯皮。做服装的卖家李姐就主要原因是加了这条条款,5月延误交货时客户没有索赔,反而理解她的难处。
航运联盟的“大撤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船公司在博弈,货主在挣扎,物流公司在转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谁能提前布局、灵活应变,谁就能在混乱中抓住生机。毕竟供应链的冬天总有人能活下来还顺便捡到了别人的市场份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