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印度电商出货量为何持续下滑,陷入增长泥潭无法自拔

泥潭里的数字:从20%增长预期到现实落差

市场研究公司PGA Labs放话,本财年印度电商日出货量将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这个数字听起来挺亮眼,但熟悉印度电商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增长幻觉”。两年前, 疫情让电商狂欢过一阵,年增长率冲到25%-30%,现在20%的预期,更像是从悬崖边往下跳时的减速——看着还在动,其实早失速了。亚马逊印度刚办完Prime Day, 折扣比往年更大,后来啊销售额同比没涨;Flipkart今年前几个月的业绩,也被人形容为“穿着救生衣游泳”——没沉下去,但怎么都浮不起来。

Forrester的数据更扎心, 2019年印度电商市场还狂飙35%,2020年疫情一来直接跌到6%,现在就算回升到20%,基数早不一样了实际增量少得可怜。

电商出货量下滑,印度电商深陷增长泥潭
电商出货量下滑,印度电商深陷增长泥潭

数据不会说谎:增长数字背后的水分

20%的增长预期,听着像喝多了印度奶茶的乐观派吹出来的。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个数字把“日出货量”和“市场增长”搅在一起糊弄人。日出货量涨了不代表每个订单都在赚钱。印度电商的客单价低得可怜,一个订单平均也就几百卢比,物流成本一吃,利润薄得像张A4纸。更关键的是这个增长完全靠“必需品”硬撑——疫情时大家囤粮囤药,现在通胀了还得靠米面油撑场面。手机、家电这些能拉高客单价的品类,早就蔫了。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机电商出货量同比跌了12%,这可不是20%增长能掩盖的。数据不会说谎,但会“化妆”——把最光鲜的部分抹上粉底,藏在背后的亏损和疲态,谁都不想提。

物流困局:当“再说说一公里”变成“再说说一百里”

印度电商最让人抓狂的,永远是物流。中国卖家到了印度才发现,什么叫“基础设施劝退”。从孟买仓库往德里发货,按道理讲两天能到,实际路上得耗五天。路坑坑洼洼,货车开一半轮胎报废;导航软件经常抽风,把司机导到荒郊野外;更别提雨季,一泡水整车货全废。PGA Labs说印度电商物流市场会以24%的复合年增长, 冲到2026年的63亿美元,这话没错——主要原因是太乱了所以才有“改善空间”。但问题是物流公司赚的钱,全填进了“填坑”和“修车”的窟窿里。2022年雨季,某头部3PL在卡纳塔克邦的仓库被淹,损失超过2亿卢比,直接导致那季度财报难看。

退货与COD:藏在账单里的隐形炸弹

物流成本高就算了退货和COD更是两颗定时炸弹。印度电商的退货率常年维持在18%-25%,什么概念?你卖100单,有20单得退回去。退回去的货,运费谁来出?平台出。消费者不满意?再发一次运费还是平台出。更头疼的是COD,印度人网购有30%以上选货到付款,后来啊收货人直接拒收,货又得拉回仓库,运费翻倍。2023年,某快消品品牌在印度电商的退货成本占到总运营成本的35%,比广告费还高。印度斯坦联合利华的董事总经理Sanjiv Mehta公开抱怨:“通胀让消费者越来越挑剔, 一个包装没对路,货就退了我们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这哪是卖货,简直是开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单是赚钱还是亏运费。

监管铁拳:外企在印度踩过的合规红线

印度政府对电商平台的“爱”, 像极了猫逗老鼠——时而给颗糖,时而给一巴掌。亚马逊和Flipkart这些外企,这几年没少在监管坑里栽跟头。2021年, 全印度贸易商联合会带头举报亚马逊和Flipkart,说他们“偏袒关联卖家”,搞不公平竞争。印度竞争委员会一查就是三年,直到2023年才放话:“案子继续搁置,先别急着下结论。

这种环境下谁敢长期投入?

”这哪是调查,分明是“拖死你”。更绝的是2023年7月, CCPA突然给亚马逊、Flipkart等平台发警告信,说他们卖“凶险产品”——比如儿童玩具里有超标重金属,化妆品里有违禁成分。问题在于,这些产品明明是第三方卖家上架的,平台却要背锅。亚马逊卖家Lisa Abel吐槽过:“今天你合规卖A,明天政策改了A变成违规,仓库里的货全成废铁。

从“欢迎外资”到“严防死守”:政策摇摆的伤害

印度对待外资电商的态度,像极了过山车。前几年还喊着“数字印度, 欢迎全球企业”,转头就给外企设限:比如规定电商平台不能卖“独家产品”,逼亚马逊把持股的卖家店铺关了;又比如要求“相关方卖家”年销售额不能超过总量的25%,直接砍掉Flipkart的大卖家资源。这些政策美其名曰“保护本土零售”,后来啊呢?本土零售商没起来外企反而成了“靶子”。2023年,印度政府突然宣布提高电子产品的进口关税,手机、平板这些电商主力品类,成本直接涨15%。消费者买单?不他们转头去买更便宜的二手手机。电商平台夹在中间, 里外不是人——一边要遵守本土化政策,一边要应对成本上涨,再说说只能涨价,涨价就流失用户,这循环怎么解?

通胀绞杀:消费者钱包里的“电商降温剂”

2023年的印度, 通胀像只无形的怪兽,啃噬着消费者的钱包。蔬菜价格涨了30%,汽油价格涨了20%,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却纹丝不动。这种情况下谁还会买非必需品?电商平台上,最先遭殃的是服装、家居、3C这些“改善型消费”。某本土快时尚品牌电商负责人透露:“以前我们每月能卖5万件T恤, 现在降到3万件,主要原因是大家宁愿把钱花在买米上。

”更惨的是手机品类, 2023年第二季度,印度电商市场的手机出货量同比暴跌12%,连realme这种曾靠印度市场冲到全球第二的品牌,都开始收缩战线。HUL的Sanjiv Mehta说得直白:“通胀让消费者从‘想买’变成‘不得不买’, 电商从‘享受型消费’变成了‘刚需型消费’,这哪是增长,是退化。

从“囤货”到“刚需”:消费降级背后的电商转型阵痛

疫情那会儿,印度人可没少囤货。电商平台趁机推“家庭装”“大桶装”,销量噌噌涨。现在呢?通胀来了大家连囤货的勇气都没了——买多了怕放坏,买多了多花钱。电商平台被迫转型,从“卖得多”变成“卖得精”。但问题来了平台早习惯了“大促冲量”,突然要“利润优先”,整个供应链都乱了。2023年亚马逊Prime Day, 平台想推“高客单价套装”,后来啊消费者不买账,再说说还是靠“9.9元特价牙刷”清库存。这种转型阵痛, 比增长停滞还难受——就像一个习惯了跑百米的人,突然要跑马拉松,姿势没调过来先摔了个跟头。

传统零售的互联网幻梦:未来集团倒闭的警示

2023年10月,印度传统零售巨头未来集团宣布:电商业务下线。这个消息像颗炸弹,炸醒了还在“互联网转型”路上挣扎的传统零售商。未来集团曾是印度零售业的“扛把子”, 旗下有Big Bazaar、Future Store等连锁品牌,2020年雄心勃勃要做自己的电商平台。后来啊呢?三年烧掉200亿卢比,用户量不如一个小众垂直平台,再说说只能关门。

业内人士分析, 未来集团栽在“想当然”——以为线下门店多就能做好线上,后来啊仓库管理系统混乱,配送效率比不上专业物流公司;以为价格低就能吸引消费者,后来啊线上拼不过亚马逊、Flipkart,线下又拼不过本土小超市。这哪是互联网转型,分明是“用传统思维玩互联网”,不栽跟头才怪。

不是电商不行, 是传统零售“水土不服”

有人拿未来集团的倒闭说“印度电商不行”,这完全是甩锅。看看印度本土的电商Meesho, 起家就是社交电商,靠“宝妈兼职卖货”模式,硬是在巨头夹缝中杀出一条路,2023年GMV突破1000亿卢比。再比如Dunzo,本地即时零售平台,30分钟送货上门,在几个大城市活得风生水起。这说明什么?电商在印度不是不行,是“不会做”的传统零售活该被淘汰。

未来集团失败的根本原因, 是骨子里的“傲慢”——以为靠线下就能打通线上,后来啊线上线下成了“两张皮”。仓库和门店不共享库存, 线上订单还得从仓库单独发货,成本高得离谱;客服团队沿用线下的“慢半拍”模式,消费者等不及,直接退货。这不是电商的错,是传统零售“学不会新花样”的必然后来啊。

外企的“中国模式”依赖症:在印度为何失灵?

亚马逊、 Flipkart这些外企,刚进印度时全盘照搬中国模式:大补贴、烧钱换用户、搞“618”“双11”大促。后来啊呢?印度消费者不买账。中国人爱凑单、 比价,印度人更爱“眼见为实”;中国物流能次日达,印度物流能三天达就算快;中国消费者习惯移动支付,印度人至今有30%只认现金。2023年亚马逊Prime Day, 平台想学中国搞“跨店满减”,后来啊消费者嫌规则复杂,销售额反而比去年低了5%。Flipkart更惨,2022年花了50亿卢比搞大促,GMV只涨了8%,算下来每单亏的钱比运费还多。外企终于明白:印度不是中国的“复制粘贴版”,中国模式在印度水土不服,硬搬只会“水土流失”。

从“烧钱换市场”到“合规求生存”:策略被迫转向

烧钱行不通,外企只能“向现实低头”。亚马逊开始收缩非核心业务, 关掉了部分海外仓;Flipkart把重点放在“高利润品类”上,少碰低价白牌;连沃尔玛旗下的Flipkart,都开始“学乖”——主动和本土零售商合作,借人家的线下网络搞“线上下单,门店提货”。这种转向,看似无奈,其实是求生本能。2023年第三季度,亚马逊印度的运营成本同比降了18%,但利润却扭亏为盈。这说明什么?在印度,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活得久才重要”。外企终于学会:别总想着“一口吃成胖子”,先学会“活下去”,再谈“增长”。

破局之路:泥潭里能否找到新抓手?

印度电商虽然陷在泥潭里但也不是没得救。关键看能不能找到“新抓手”。物流企业开始“轻资产运营”——不自己建仓库, 和本地小店合作当“前置仓”;平台方在“合规”上较真——成立专门的本土团队研究政策,避免踩红线;品牌方放下“高端梦”,主推“高性价比”产品——比如中国手机厂商realme,2023年推出千元机,在印度电商销量暴涨20%。这些尝试或许微小,但至少让市场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物流优化:不是“建仓库”, 是“建网络”

解决物流问题,光靠“砸钱建仓库”没用。印度太分散,建再多仓库也覆盖不全。聪明的物流企业开始“借力打力”——和本地杂货店、手机店合作,把这些小店变成“前置仓”。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最近的小店发货,省了“再说说一公里”的成本。2023年,某3PL企业用这种模式,在古吉拉特邦的配送时效从5天缩短到2天物流成本降了15%。更关键的是小店还能承担“退换货”功能——消费者不想退了直接拿到店里退款,省了逆向物流的麻烦。这种“轻资产”模式,比自建仓库更适合印度的“散装市场”。

本土化深耕:从“卖货”到“服务”的进化

想在印度电商活下去,必须学会“接地气”。平台方开始“说人话”——把客服从英语改成印地语, 配上选项;支付方式上,除了信用卡、COD,还接入“先买后付”,让年轻人能分期买手机;售后服务更贴心,推出“30天无理由退换”,还承担逆向运费。2023年,某本土电商平台用这些“本土化操作”,用户复购率从25%提升到40%。这说明什么?印度消费者要的不是“便宜”,是“被尊重”。你懂他们的语言,懂他们的支付习惯,懂他们对“售后”的执念,他们才会用脚投票。电商的本质,永远是“人”,不是“货”。在印度,这句话尤其成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