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沃尔玛们为何纷纷抢夺旺季订单?

通胀高压下的零售突围:沃尔玛们为何提前锁定旺季订单

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 2023年9月通胀率仍维持在3.7%的高位,这意味着消费者手里的钱仿佛被通胀吸走了大半。但奇怪的是零售商们却在这个节点掀起了旺季订单争夺战。10月6日 塔吉特率先打响假日促销第一枪,连续三天的折扣活动让货架上的商品瞬间被扫空;紧随其后亚马逊在10月8日提前启动秋季PrimeDay,比往年整整早了一个月。而沃尔玛的动作更猛, 不仅宣布延长假日退货政策至2024年1月31日还在德克萨斯州开设第三个高科技配送中心,为订单洪峰做准备。这场提前上演的旺季大战, 背后藏着零售业的集体焦虑——在通胀与消费疲软的双重夹击下谁能抢到订单,谁就能熬过这个冬天。

消费者变了:从冲动消费到精打细算

德勤咨询的最新报告像一盆冷水浇在零售商头上:美国家庭今年节日礼物平均花费1455美元, 数字与2021年持平,但仔细拆解就会发现,这完全是物价上涨的“障眼法”。富国银行的报告更直白指出, 受实际工资下降影响,美国民众财务状况正在恶化,超过60%的人计划削减非必要开支。这种变化在购物习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Numerator的调查显示, 58%的亚马逊PrimeDay买家只买20美元以下的商品,大件商品支出同比下降23%。

抢旺季订单!沃尔玛们都动手了
抢旺季订单!沃尔玛们都动手了

“消费者现在逛超市,手里都攥着计算器。”泉州敏翔鞋业负责人陈杰在10月中旬的采访中苦笑, “以前客户看中一双鞋直接下单,现在会问‘有没有优惠券’‘满减活动是什么’,甚至会对比三个平台的价差。”这种转变倒逼零售商重新定价策略。沃尔玛在10月20日推出的Pro Seller专属激励政策中, 特别强调“促销力度,确保商品始终在消费者心理价位内。

库存高压:积压商品背后的生死时速

美国普查局的数据让零售商夜不能寐:2023年7月百货商店库存量同比激增30%,创下历史新高。这些积压的商品就像定时炸弹,若不在假日季清理掉,不仅占用资金,还可能面临大幅贬值。“零售商现在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备货,而是如何把去年多备的货卖出去。”供应链分析师李明在10月行业峰会上指出。

塔吉特的抢跑策略正是为此而来。10月6日第一波促销中, 他们将库存积压严重的家居用品和电子产品打至5折,三天内清空了30%的滞销库存。而沃尔玛则选择“双轨并行”——在电商平台推出限时闪购的一边, 线下门店同步开展“以旧换新”活动,用旧家电抵扣500美元购买新品的优惠,既刺激了消费,又加速了库存周转。这些举措背后是零售商在“保现金流”和“保利润”之间的艰难平衡。

物流军备竞赛:再说说一公里的速度之战

10月31日 沃尔玛在德克萨斯州兰开斯特的高科技配送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个占地20万平方米的仓库配备了300台分拣机器人,处理效率是传统仓库的5倍。“物流能力正在成为零售旺季的胜负手。”物流科技公司Flexport的CEO彼得·贝里森在10月25日的发布会上表示, “今年黑五的订单交付时间若超过48小时消费者很可能直接取消订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 沃尔玛将假日配送截止日期延长至12月24日甚至推出“夜间配送”服务——在芝加哥、洛杉矶等12个城市,消费者凌晨下单,清晨就能收货。亚马逊也不甘示弱, 在10月中旬宣布与无人机配送公司Zipline合作,将在加州和德克萨斯州实现30分钟内送达。这场物流竞赛的代价是高昂的:沃尔玛在第三季度财报中显示, 物流成本同比上升18%,但CEO道格·麦克米伦认为,“这笔投资能帮我们在旺季留住更多客户。”

中国卖家的冷思考:旺季里的“冰与火之歌”

“往年9月就该爆单的工厂,今年订单量还不到同期的三成。”陈杰的话道出了中国卖家的集体困境。在泉州, 不少鞋服企业开始尝试转向线下渠道——通过入驻美国连锁商超、开设品牌店的方式消化库存,但这条路并不好走。“进入沃尔玛线下渠道的门槛比线上高得多,不仅要求年销售额超500万美元,还要承担3-6个月的账期。”深圳跨境电商卖家林晓在10月15日的行业论坛上坦言, 她的公司主要原因是资金压力,到头来放弃了沃尔玛的线下入驻计划。

即便在平台上,中国卖家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自2023年3月沃尔玛开放国际卖家以来已有超过5000名中国卖家入驻,占新卖家总数的10%以上。“以前在亚马逊做好Listing就能等单,现在每天都要盯着跟卖和价格战。”主营家居用品的卖家王磊苦笑, “上周为了保住黄金购物车,我把利润从30%压缩到12%,还是被对手用更低的价格抢走了订单。”

热闹与虚无:旺季背后的隐忧

货运量的变化或许能说明问题。根据美国物流平台Freightos的数据, 2023年10月从中国到北美东海岸的海运运价同比下降65%,零售商纷纷削减订单量。“这不是主要原因是需求旺盛,而是主要原因是库存实在堆不下了。”货运经纪人张伟在10月30日的

线下零售的复苏似乎也打了折扣。虽然防疫松绑后消费者重返实体店, 但美国商务局数据显示,2021年电子商务销售额占零售总额的13.2%,远低于疫情期间的增速。“线下购物回来了但消费力没有同步恢复。”零售咨询公司Baird的分析师杰西卡·德克尔在10月28日的报告中指出, “消费者更倾向于‘体验式消费’,比如去餐厅、看电影,而不是买大件商品。”这种结构性变化让零售商的旺季策略面临巨大挑战——促销活动吸引了人流,却未必能转化为销售额。

这场提前打响的旺季大战,终究是零售业在通胀与消费疲软下的殊死一搏。沃尔玛们的抢订单行为,既是应对库存压力的无奈之举,也是对消费者行为变化的快速反应。但在这片热闹背后是物流成本的攀升、利润空间的压缩,以及中国卖家在渠道转型中的迷茫。或许, 这个旺季最大的赢家,不是销售额最高的零售商,而是那些能在混乱中找到新平衡点的企业——毕竟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