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自营项目即将取消,普通卖家们还有机会吗

亚马逊突然“断奶”:授权品牌项目背后的生死局

最近亚马逊的动作让不少卖家心里咯噔一下——11月17号, 一批美国站、欧洲站、日本站的卖家一边收到封封邮件:亚马逊要停掉第三方销售伙伴的授权品牌项目。这可不是小打小闹,直接影响到所有正在卖的和正在开发的授权品牌选品。更狠的是亚马逊要求12月1号之后FBA仓库不再接收这些货,等于给卖家留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处理库存。有人手里攥着几十万的货,突然发现连退货渠道都没了这哪是调整,分明是“釜底抽薪”。

被“选中”的卖家:从“平台宠儿”到“弃子”只隔一封邮件

说到授权品牌项目,可能有些新卖家不太明白。简单说 这是亚马逊以前搞的“官方背书”合作:亚马逊把某些品牌授权给靠谱的卖家,卖家负责供货和运营,亚马逊团队则给流量推广,甚至帮着做广告。但门槛不低,得验厂,还得提供社会责任报告和工厂质量验证,说白了就是挑那些有实力的工厂合作。以前能拿到授权的卖家,多少带点“平台亲儿子”的意思,搜索排名、曝光机会都比普通卖家多一截。

普通卖家们机会来了?亚马逊自营即将取消这一项目
普通卖家们机会来了?亚马逊自营即将取消这一项目

可这次突然取消,让这些“亲儿子”懵了。深圳龙华有个做电子配件的工厂老板老张, 去年刚拿到亚马逊的授权,专门生产“Amazon Basics”的数据线。为了这个项目, 他投了50万扩建生产线,验厂就花了两万多,还请了第三方机构做检测,就等着黑五网一冲一波。后来啊11月17号早上,运营经理发来邮件,说项目要停,12月1号前必须把货发完,过期FBA不收。“我当时手都在抖, ”老张说“50万的货,国内渠道根本消化不了卖出去至少亏30万,这还没算验厂和检测的钱。”

类似的老张不在少数。有卖家在群里晒出邮件截图, 亚马逊只给了两周的缓冲期,对于需要备货、生产的卖家这点时间连“反应过来”都不够。更让人窝火的是 整个合作过程中,亚马逊没签任何正式合同,全靠邮件和口头承诺,现在单方面解约,连个说法都没有。有讼师已经在群里号召卖家联合维权,索赔佣金、验厂损失、库存积压损失,但具体能不能成,谁也不敢打包票。

亚马逊为什么“砍”掉授权项目?亏损、裁员还是反垄断?

亚马逊突然这么干,肯定不是拍脑袋的决定。有人猜测和它最近的日子不好过有关。2023年三季度,亚马逊净亏损24亿美元,这是近两年来的首次季度亏损。更狠的是 它要裁员一万人,涉及零售、设备、人力资源等多个部门,连负责品牌项目的团队可能都在裁撤名单里。有人算了一笔账:一个授权品牌项目,亚马逊要派人对接、给流量、做推广,成本不低。现在自己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这种“烧钱换增长”的项目自然成了“优化对象”。

另一个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反垄断调查。这几年亚马逊一直被欧美各国盯着,特别是“利用第三方卖家数据给自营产品当枪使”的指控。比如2021年, 欧罗巴联盟就以“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罚款亚马逊74亿欧元,理由就是亚马逊利用第三方卖家的销售数据,开发相似的自营产品,然后通过搜索排名、购物车展示等手段打压原卖家。美国FTC也在调查亚马逊是否用自营品牌“扼杀竞争”。如果继续搞授权品牌项目, 等于变相承认“平台偏袒”,在反垄断压力下亚马逊不得不“装公平”——取消授权,至少表面上让自营和第三方卖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当然亚马逊官方的说法是“定期更新运营规划,评估产品与服务进展”。这种话术听着官方, 但结合它近期的动作,比如取消对不使用亚马逊配送卖家的额外收费、调整FBA费率,明显是在“收缩战线”——把资源从“扶持特定卖家”转向“优化整体平台效率”,毕竟普通卖家数量多,基数大,抓大放小可能是它的真实想法。

普通卖家的“机会窗口”:真的是“公平”来了吗?

一听说亚马逊要取消自营项目的流量扶持, 不少普通卖家眼睛都亮了:“这下好了终于不用和‘亲儿子’抢流量了!”但真的是这样吗?普通卖家的机会是真的来了还是只是换个方式“卷”?

流量“霸权”松动,但算法“暗礁”仍在

以前授权品牌卖家最占便宜的就是流量倾斜。同样的产品, 授权品牌的搜索排名能往前挪三五个位置,还能带“Amazon自营”的标签,消费者一看就觉得“官方认证”,转化率直接拉高。有数据显示,授权品牌产品的平均转化率能达到8%-10%,而普通同类产品只有3%-5%。现在取消授权,这些“标签”和“流量倾斜”没了按道理讲普通卖家确实有了更多曝光机会。

但别高兴得太早。亚马逊的算法不是吃素的。就算没有“自营”标签,它还是会推荐“平台更想卖的产品”。什么是“平台更想卖”的?要么是佣金高的,要么是利润高的,要么是能带动Prime会员消费的。普通卖家如果产品没特色、价格没优势,就算取消授权,照样被算法“雪藏”。深圳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 之前一直抱怨授权品牌卖家抢流量,后来啊最近发现,取消授权后自己的产品曝光量没涨多少,转化率反而降了——原来以前是授权品牌“接盘”了部分流量,现在没了“接盘侠”,自己直接和成千上万的普通卖家“内卷”,反而更难了。

供应链断档危机:普通卖家的“生死时速”

对授权品牌卖家 12月1号是“生死线”,对普通卖家这段时间同样是“生死时速”。主要原因是授权品牌卖家要集中清库存,可能会大幅降价甩卖。深圳宝安有个做户外装备的卖家王姐,她卖的是普通品牌的露营灯,平时和授权品牌卖家价格差不多。后来啊11月底, 授权品牌卖家主要原因是要清库存,露营灯直接打对折甩卖,王姐的库存积压了一半,价格跟着降,利润直接从30%砍到10%。“这哪是竞争,这是‘降维打击’,”王姐说“他们有平台资源‘断臂求生’,我们只能跟着‘割肉’。”

更麻烦的是FBA仓库的爆仓风险。12月1号前,大量授权品牌卖家要集中发货,FBA仓库的仓储空间肯定紧张。有卖家反馈, 最近往欧洲站发FBA,仓库已经排到12月中旬了就算12月1号前能发,上架时间也可能延迟,错过黑五网一的黄金期。普通卖家如果这时候还想着“趁机冲一波”,很可能面临“货发不出去,上了也卖不动”的尴尬。

草根卖家的逆袭路径:没有“靠山”, 只能靠自己

既然靠“平台偏袒”走不通,普通卖家到底该怎么抓住这个“机会窗口”?其实 取消授权项目,对有准备、有特色的普通卖家反而是个“去伪存真”的机会——那些只会“躺平”等流量的卖家会被淘汰,而那些懂运营、懂产品的,反而能脱颖而出。

差异化是唯一出路:从“跟跑”到“领跑”的关键一步

普通卖家想突围,先说说要解决“同质化”问题。以前授权品牌卖家靠“平台背书”就能卖货, 现在不行了消费者越来越精明,买之前会看评价、看细节、看品牌故事。深圳有个做宠物零食的卖家小陈,之前卖的是“白牌”鸡肉干,和授权品牌卖家的产品差不多,一直没起色。后来她发现, 授权品牌的鸡肉干都是“通用配方”,而她能找到当地的土鸡肉,做“无添加、高蛋白”的特色款,还拍了一个“狗狗吃零食的快乐”短视频,在TikTok上小火了一把。现在她的产品转化率达到7%,比同类授权品牌卖家还高1个百分点。“差异化不是简单换个包装, 而是找到别人没有的‘卖点’,”小陈说“哪怕只是包装上多一句‘适合老年犬’,也能吸引精准客户。”

除了产品差异化,运营差异化也很重要。普通卖家没有亚马逊团队“喂流量”,得自己“找流量”。比如利用TikTok、 YouTube、Instagram等社交媒体做内容营销,吸引海外粉丝;或者和海外网红合作,做产品测评。有数据显示,通过网红营销带来的流量,转化率比普通广告高2-3倍。广州有个做美妆工具的卖家, 之前一直靠亚马逊广告烧钱,后来找到10万粉丝的美妆博主合作,拍了一个“3分钟完成眼妆”的教程视频,视频火了之后她的亚马逊店铺单量翻了5倍,广告成本反而降了一半。

供应链“小而美”:普通卖家的“隐形护城河”

对普通卖家供应链优势比“平台资源”更靠谱。授权品牌卖家主要原因是要“接亚马逊的盘”,往往需要大批量生产,一旦项目取消,库存就成了“死货”。而普通卖家可以走“小批量、多批次”的路线,根据市场反馈快速调整。义乌有个做饰品的小店,老板娘阿芳以前跟着大厂做“爆款”,后来啊库存积压严重。后来她改做“小众设计款”,每次只生产500件,卖完再根据客户评价改进款式。现在她的饰品虽然单价高,但主要原因是款式独特,复购率达到40%,比授权品牌卖家的20%高出一倍。“小批量生产虽然利润低,但风险小,还能快速响应市场,”阿芳说“这才是普通卖家的‘活路’。”

再说一个,普通卖家可以深耕“垂直细分领域”。授权品牌卖家往往追求“大而全”,覆盖多个品类,而普通卖家可以专注一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比如做“宠物用品”的,可以只做“猫爬架”,再细分到“适合多猫家庭的猫爬架”“可拆卸的猫爬架”等。细分领域竞争小,客户忠诚度高,更容易建立品牌认知。有数据显示,细分品类卖家的复购率比综合品类卖家高25%,利润率也能提升15%-20%。

维权与自救:卖家的“双线作战”

面对亚马逊的“突然袭击”, 授权品牌卖家不能只等“赔偿”,还得积极自救;普通卖家也别光看着热闹,得提前布局,避免被“误伤”。

授权卖家的“维权清单”:能要回多少损失?

虽然亚马逊没签正式合同, 但根据《电子商务法》和《合同法》,单方面解约如果给对方造成损失,还是要赔偿的。有讼师给卖家列了“维权清单”:一是已经支付的VINE项目费用, 亚马逊需要全额返还;二是验厂、检测等前期投入,这部分有发票的话可以索赔;三是库存积压损失,如果货物无法销售,可以按成本价索赔;四是佣金损失,虽然亚马逊取消了佣金,但已经产生的销售佣金应该退还。深圳有家做家电的卖家, 联合了20家同行一起发讼师函,再说说亚马逊同意返还50%的验厂费用和30%的库存损失,虽然没全要回来但也挽回了不少损失。

除了维权,授权卖家还得赶紧“找下家”。比如把库存转卖给国内电商平台,或者通过海外仓卖给海外小批发商。广州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卖家, 把授权品牌的库存以成本价卖给了亚马逊法国站的第三方卖家,虽然没赚钱,但至少没亏太多。还有的卖家把产品改成“自有品牌”, 重新注册商标,在亚马逊上重新开店,虽然过程麻烦,但总算“另起炉灶”了。

普通卖家的“避坑指南”:别被“机会”冲昏头脑

普通卖家看到授权品牌卖家“慌了”,自己反而要冷静。别想着“捡便宜”接手授权品牌的库存, 主要原因是那些产品可能已经不符合现在的市场需求,或者质量有问题,接过来只会“砸自己招牌”。再说一个,别盲目相信“取消授权=流量暴涨”的说法,如果产品没准备好,就算流量来了也转化不了。有卖家主要原因是看到“机会”, 提前备了大批货,后来啊主要原因是listing优化没做好,转化率只有2%,再说说库存积压,亏了不少。

更关键的是要关注亚马逊的政策变化。这次取消授权项目可能只是开始, 接下来亚马逊可能会调整更多政策,普通卖家得时刻关注邮件通知和平台公告,提前做好应对。比如最近亚马逊就宣布, 2024年1月起,对“轻小商品计划”的费率进行调整,低价商品的FBA费用会上涨,普通卖家如果卖低价产品,得提前算好利润,避免“不赚反赔”。

亚马逊的“游戏规则”变了 卖家的“生存逻辑”也要变

亚马逊取消授权品牌项目,对整个跨境电商行业是一次“大洗牌”。以前靠“平台关系”就能躺赢的时代过去了以后拼的是产品、运营、供应链的硬实力。对授权品牌卖家 虽然“靠山”倒了但“逼”自己一把,说不定能做出自有品牌;对普通卖家“公平”的机会来了但能不能抓住还得看自己有没有“真功夫”。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的,能活下来的,永远是那些能适应变化、不断进化的卖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