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取消品牌授权和加速器计划,大批中国卖家损失数亿
亚马逊突发终止授权项目, 跨境卖家遭遇晴天霹雳
11月17号凌晨,不少跨境卖家被手机震动惊醒,打开邮箱赫然发现亚马逊发来的终止合作通知——即将全面停止面向第三方销售伙伴的授权品牌项目,以及面向零售供应商的加速器计划。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在卖家圈炸开了锅。有人刚为通过亚马逊严格验厂庆祝完, 就收到项目解散通知;有人投入上百万资金开发授权产品,库存还在海上漂着,平台就说“不玩了”。
两个“亲儿子”项目突然喊停,卖家懵了
亚马逊这次砍掉的可是平台曾力推的“亲儿子”项目。品牌授权项目允许卖家使用亚马逊官方品牌生产销售, 亚马逊团队负责推广;加速器计划则能让卖家在竞争对手listing下方打广告,还自带流量扶持。这两个项目门槛不低, 亚马逊要求卖家提供社会责任报告、工厂质量验证,甚至派人实地验厂,不少卖家为此投入几十万整改生产线。

“从提报一个产品到成功上架,最少要6个月,长的要1年半。生产周期3个月,物流运输2个月,刚把货发到FBA仓库,亚马逊就说项目停了。”做3C配件的张伟在卖家论坛发帖时语气里满是绝望。他开发的亚马逊授权充电宝刚上线两周,库存还有3万件,如今全成了滞销货。
数亿资金打水漂, 卖家算出“血亏账单”
雨果跨境调研的数据显示,仅接触的几十个受影响卖家,损失金额就从数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加起来已超数亿元。波及的品类五花八门:床品卖家李静女士为亚马逊授权项目投入200万, 其中工厂改过就花了80万;运动户外品牌王强开发的瑜伽垫,因印着亚马逊LOGO,其他平台根本不敢接盘;做宠物用品的陈晓华,12万件带授权标识的猫砂正从中国港口出发,目的地亚马逊美国仓,现在只能祈祷到港前能有转机。
更让卖家憋屈的是加入项目时亚马逊承诺的“流量扶持”和“佣金减免”成了空头支票。有卖家算了一笔账:除了7%-10%的授权佣金, 还有平台费、仓储费,甚至还要支付亚马逊项目经理的“服务费”,后来啊项目说停就停,连缓冲期都没给。
卖家集体维权:9大诉求直指亚马逊“霸王条款”
愤怒的卖家们在各大社群发起维权, 列出9大诉求,核心就一点:亚马逊不能拍拍屁股就走人。排在首位的是“赔偿审厂损失”, 不少卖家为通过验厂,投入巨资改过生产线、购买环保设备,这些沉没成本亚马逊得认;“开通授权店铺广告权限”紧随其后卖家要求把原本属于亚马逊的广告位还给他们,自己承担推广费用;“延长库存处理时间”也是关键诉求,现有库存总不能就地销毁吧。
“我们大部分卖家没违规,没刷单,没侵权,就凭亚马逊一封邮件,几年的努力全白费。”维权发起人刘明的帖子引发大量共鸣。他透露, 已有20多个卖家联合聘请讼师,准备通过律法途径维权,“这不是钱的问题,是平台能不能随意撕毁契约的问题。”
亚马逊回应:延迟终止, 但补偿仍是谜
面对卖家声浪,亚马逊中国方面终于松口,发布调整通知:第三方授权品牌项目运营时间从原定的2023年3月31日延长至2023年9月30日FBA仓库会继续接收2022年12月1日前创建的货件,一边停止收取项目费。加速器计划的项目费也从2022年12月1日起暂停收取,直到2023年3月31日全面终止。
“感谢对授权品牌项目的关心。我们理解变化对卖家的影响,正和全球部门沟通减少库存风险,会尽快公布调整方案。”亚马逊官方的回应听起来诚意满满,但卖家们并不买账。“延迟终止只是把‘死期’推后了库存问题没解决,前期投入还是打水漂。”张伟说很多产品有保质期,再拖半年只能当废品处理。
裁员潮+反垄断,亚马逊“断臂求生”还是“卸磨杀驴”?
这次项目突然终止,不少卖家怀疑和亚马逊的“内忧外患”有关。此前有报道称,亚马逊要在零售、设备和人力资源部门裁员1万人,加速器计划的项目组就在裁员名单里。而欧罗巴联盟的反垄断调查也紧锣密鼓, 亚马逊自营品牌的“FFOB”展示位涉嫌利用流量优势打压第三方卖家,这次砍掉授权项目,说不定是向监管机构示好的“牺牲品”。
“亚马逊两头赚,一边收卖家的佣金,一边用自营品牌抢市场。现在反垄断来了就让卖家背锅?”做家居用品的林芳吐槽道。她的店铺既有授权产品, 也有普通品牌,授权产品的销量占比40%,利润却只有普通品牌的一半,“给亚马逊打工,再说说连工作都没了。”
行业震荡:VC账号、SC账号会是下一个吗?
这次事件让跨境卖家对亚马逊的“信任度”降到冰点。有卖家在论坛发帖:“今天能砍授权项目,明天就能砍VC账号,后天就能封SC账号。我们抗议,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所有卖家的生存空间。”
深跨协律法委员会刘伟主任也提醒卖家:“多平台经营不是口号,不能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据他观察, 受影响的卖家中,80%以上依赖亚马逊单一平台,有些卖家甚至把所有资金都投在授权产品上,后来啊“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卖家自救:清库存、转平台、求合规
面对危机,卖家们开始各显神通。有人联系海外仓, 想把FBA的货转到第三方仓打折出售;有人转向Temu、SHEIN等新兴平台,虽然佣金更高,但至少不用看亚马逊脸色;还有卖家开始“去亚马逊化”,开发自有品牌,减少对平台的依赖。
“我们正在和谈好的折扣店谈判,带亚马逊LOGO的产品最多打3折,但总比过期强。”做服装的赵敏说她的授权T恤成本价35元,现在只能卖15元,算上运费还是亏,但“能回一点是一点”。另有卖家尝试在独立站销售,虽然流量小,但至少不用交佣金,“独立站就像自己的地,想怎么种怎么种。”
未来已来:跨境电商的“去中心化”时代?
亚马逊这次“一刀切”,或许会成为跨境电商行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当平台不再为卖家提供稳定的经营环境,卖家们不得不思考:依赖单一平台的模式还走得通吗?有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会有更多卖家布局多平台,甚至自建独立站,“去中心化”可能成为新趋势。
对新手卖家 这次事件也是个警示:不要盲目相信平台的“官方项目”,一定要保留自主品牌的退路。做3C配件的陈磊去年刚入行,差点加入授权项目,后来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没赶上,“现在想想,反而是塞翁失马。”
亚马逊的邮件还在卖家邮箱里躺着,那句“感谢您对亚马逊授权品牌项目的支持”显得格外刺眼。这场风波何时能平息,卖家的损失能否挽回,还是个未知数。但有一点很明确:跨境卖家的“亚马逊依赖症”,该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