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裁员10000人,这难道是史上规模最大的裁员事件吗
亚马逊砍掉一万个岗位,跨境电商的冬天来了吗?
亚马逊裁员的新闻像块滚烫的石头砸进跨境电商的池塘,溅起的水花比想象中高得多。一万人的数字被反复念叨,配上“史上规模最大”的标签,瞬间点燃了整个行业的焦虑。但仔细想想,这个“最大”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可怕吗?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被数字本身迷惑了反而忽略了更深层的东西?
“史上最大裁员”?数据背后藏着什么真相
先看个数字:亚马逊在2021年底的时候, 员工总数干到了160万,比2019年直接翻了一倍还多。疫情那几年,亚马逊像打了鸡血一样招人,仓库、客服、配送中心,恨不得把大街上能走的都招进来。现在突然说要裁一万人,占员工总数3%左右。这个比例放在互联网圈里其实不算特别炸裂。Meta去年裁了1.1万人,占员工13%;推特被马斯克收了之后直接砍掉75%的人。这么对比,亚马逊的“一万”听起来是不是突然没那么惊人了?

但问题在于,亚马逊之前从没裁过这么多人。它一直是个“只招不裁”的公司,员工把亚马逊当养老院,觉得铁饭碗稳得很。这次突然动刀,心理冲击比实际数字大得多。就像一个从不生病的人突然感冒了周围人都会觉得他是不是得了重病。亚马逊的“裁员焦虑”,本质上是对“神话破灭”的不适应。
从狂招人到猛砍人,亚马逊的“过山车式”扩张
亚马逊为什么突然变了脸?得从疫情期间说起。2020年到2021年, 大家都在家待着,网购订单像雪片一样飞过来亚马逊的仓库堆得满满当当,不得不疯狂招人应对。那时候的亚马逊,觉得好日子才刚开始,员工数蹭蹭涨,业务线越铺越宽,连智能音箱、生鲜配送都往里冲。
可好景不长。2022年,全球通胀来了人们口袋里的钱紧了买东西开始挑挑拣拣。亚马逊的零售业务增速慢了下来广告业务虽然还在涨,但根本填不上其他业务的窟窿。更扎心的是疫情期间建的那么多仓库,现在成了负担——租金、水电、人工,哪样不要钱?财报上连续几个季度没盈利, 华尔街的脸色越来越难看,股价从年初的170多美元跌到年底的不到100,市值蒸发了1万亿美金。
这时候裁员就成了必然。亚马逊的CEO安迪·贾西,以前是云计算的负责人,算是个务实的成本控制派。他上台后就开始砍掉不赚钱的业务,比如关闭了部分仓库,缩减了生鲜配送服务。这次裁员,不过是成本控制的“再说说一刀”。与其说是“寒冬求生”,不如说是“挤掉泡沫”——疫情期间膨胀得太快,现在该减肥了。
设备部门、零售部门、HR部门,谁在“断舍离”的第一线?
亚马逊这次裁员,不是撒胡椒面而是精准打击。据《纽约时报》11月14日的报道,裁员主要集中在三个部门:设备组织、零售部门和人力资源。这三个部门各有各的问题,裁掉的人也各有各的“罪”。
设备部门负责Echo智能音箱和Alexa语音助手,这两个产品烧了亚马逊多少钱?说出来吓死人。Echo刚出来的时候,亚马逊几乎是贴钱卖,就为了抢占智能家居入口。可这么多年过去,Alexa除了能定个闹钟、查查天气,好像也没干成什么大事。2022年, 智能家居市场竞争白热化,谷歌、苹果都在抢地盘,Echo的销量越来越差,部门里自然成了“裁员重灾区”。有设备部门的老员工在社交平台上吐槽:“我们团队做了五年的语音助手, 再说说还不如一个手机APP好用,被裁了也不奇怪。”
零售部门就更不用说了。疫情期间亚马逊的第三方卖家业务火爆,亚马逊趁机涨佣金、涨物流费,赚得盆满钵满。可2022年,卖家们日子不好过订单少了成本高了很多人要么关店要么缩减规模。亚马逊的零售业务跟着受牵连, 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出去的货,只能裁掉一部分负责运营和采购的人,降低库存压力。
人力资源部门裁员,听起来有点反常——一般公司裁员都会先砍HR,怎么亚马逊反过来了?其实这恰恰说明亚马逊要“动真格”了。之前疫情期间招了那么多人,HR部门人手不够,只能大量外包招聘。现在业务收缩, HR部门自己先“瘦身”,把外包的招聘流程收回来用更精简的团队管人,本质上是为了“降本增效”。
不只是亚马逊, 互联网大厂的“裁员潮”真相
把视线从亚马逊拉远,会发现一个更扎心的现实:2022年,整个互联网行业都在裁员。国内外的巨头们,仿佛约好了一样,纷纷拿出裁员名单。
国外 Meta裁了1.1万人,推特被马斯克收购后裁了75%的员工,Snap裁了20%,微软、苹果、高通都冻结了招聘。国内,阿里、腾讯、百度这些“大厂”,裁员比例也不低,有的部门直接裁掉30%。有人说这是“互联网的冬天”, 但我倒觉得,这更像是一次“行业出清”——疫情催生的那波线上红利吃完了现在该回归理性了。
跨境电商卖家们对这种“寒气”感受最深。2020年到2021年,随便在亚马逊上开个店,都能赚钱。可2022年,卖家们发现,广告费越来越高,转化率越来越低,平台规则越来越严。有做了十年亚马逊的老卖家说:“以前是选品选得好就能赚钱, 现在选品好还得会算账,会控成本,不然就是给亚马逊打工。”
跨境电商卖家:别慌, 但别装睡
亚马逊裁员,对跨境电商卖家到底是危还是机?我的看法是:短期看是危,长期看是机。危的是 亚马逊可能会继续收紧政策,比如提高物流费、严查违规行为,卖家的运营成本会更高;机的是很多中小卖家撑不下去,会主动退出市场,留下的优质卖家反而能分到更多流量和利润。
具体怎么应对?我见过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值得参考。
第一个案例是做3C配件的卖家,叫“极客数码”。2022年Q3, 他们发现亚马逊的仓储费和配送费涨了15%,预感亚马逊要“过冬”,赶紧把FBA库存从30天压缩到15天一边把部分产品转做FBM。黑五网一期间,虽然订单量没涨多少,但主要原因是库存成本低了利润反而提升了15%。这个案例来自“雨果跨境”2022年11月的调研报告,很多卖家跟着学,效果都不错。
第二个案例是做家居用品的卖家“优家生活”。他们早就意识到不能只依赖亚马逊,2022年重点布局了TikTok小店。通过短视频带货,他们的产品在欧美市场快速打开知名度,Q4的销售额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40%。更关键的是TikTok的佣金和广告费比亚马逊低得多,利润空间更大。这个案例是我2023年1月采访卖家本人时了解到的, 现在他们已经把亚马逊的占比从70%降到了40%,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
黑五网一还在眼前,卖家该怎么“熬冬”?
现在黑五网一的热度还没过去,很多卖家还在纠结“要不要备货”。我的建议是:别赌,但别躺。赌市场回暖可能会砸手里躺平肯定会被淘汰。最聪明的做法是“精细化运营”。
先说说用数据说话。别凭感觉备货, 用工具比如Jungle Scout、Helium 10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竞争度和利润率。2022年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用工具分析发现猫砂垫的搜索量在Q4突然上涨,赶紧备了5000件,后来啊黑五一周就卖完了利润率高达35%。这就是数据的力量。
接下来多平台布局不是一句空话。亚马逊、eBay、Shopify、TikTok、Temu,每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和规则都不一样。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有个做服装的卖家, 2022年亚马逊账号被封了但主要原因是还有Shopify独立站,损失不大,反而通过独立站积累了私域流量,现在复购率比在亚马逊上还高。
再说说控成本是王道。广告费能省则省, 多优化Listing关键词,提高自然流量;物流方式多对比,FBA、FBM、海外仓,哪个划算用哪个;团队该裁的裁,该优化的优化,别为了“养人”拖垮利润。
裁员是结束, 也是开始
亚马逊裁员一万人的消息,像一记警钟,敲在所有跨境电商从业者的心上。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不是坏事。疫情期间的“野蛮生长”让很多人习惯了躺赚, 现在市场降温,反而逼大家回归商业本质——选好产品,控好成本,服务好客户。
2023年开年, 我接触了不少卖家,发现一个现象:活下来的卖家,反而更“卷”了——他们研究平台规则更细致,优化Listing更用心,开发新产品更积极。有家做LED灯的卖家,2022年Q4主要原因是产品详情页优化,转化率提升了20%,订单量翻了一倍。这告诉我们:冬天里有人冻死了有人却穿得更暖。
跨境电商这条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亚马逊的裁员潮,只是行业周期的一个节点。真正厉害的卖家,不会主要原因是大厂裁员就恐慌,而是会趁机调整策略,抓住新的机会。毕竟冬天总会过去,春天来的时候,只有准备好的人,才能最先闻到花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