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GTC2022全球流量大会主论坛嘉宾都有谁

2022跨境出海迷雾中,这些嘉宾指了条明路?

当全球流量红利见顶、地缘冲突加剧,2022年的跨境出海人像在迷雾中行船。有人说TikTok算法变了 有人说Facebook广告贵到离谱,还有人在纠结要不要all in元宇宙。就在这时 GTC2022全球流量大会的主论坛嘉宾名单悄悄曝光——这群在跨境战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老炮儿,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打法?

开幕式峰会:出海大佬的“反共识”

谁说跨境出海必须挤破头往欧美冲?传音移动互联CTO史团委在开幕式峰会上甩出的数据让全场安静:2022年, 传音在非洲智能机市场的份额达到了惊人的48.7%,比2021年又提升了3个百分点。别人在卷红海时他们硬是把非洲做成了“第二故乡”。“出海不是找最肥的市场,而是找最适合你的土壤。”史团委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盲目跟风欧美的企业脸上。

GTC2022全球流量大会主论坛嘉宾揭晓,汇聚跨境出海最强阵容!
GTC2022全球流量大会主论坛嘉宾揭晓,汇聚跨境出海最强阵容!

万兴科技副总裁张铮的观点更“叛逆”。当所有人都在谈“降本增效”时他反而强调“加本增效”。2022年,万兴在海外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35%,换来旗下创意软件海外用户付费转化率提升了22%。“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舍不得投入哪来真壁垒?”张铮的案例戳破了行业“低成本出海”的泡沫,那些总想着花小钱办大事的企业,可能连门票都摸不着。

TikTok for Business出海品牌策略负责人蔡凯馨则带来了算法时代的生存法则。她透露, 2022年对话的密码。”蔡凯馨的话让不少在TikTok碰壁的企业主握紧了拳头。

游戏出海峰会:内卷时代的“破局者”

“别再卷买量了卷不动了!”钛动科技创始合伙人唐彬在游戏出海峰会上开门见山。2022年, 他带领团队帮某SLG游戏在东南亚市场将买量成本降低了30%,秘诀是“用本土化内容替代纯广告投放”。他们在越南找了100个本地KOC,用制作剧情短视频,到头来自然下载占比提升到了45%。“出海游戏不是砸钱换量,是用内容换用户心。”唐彬的打法,让那些还在硬买量的厂商坐不住了。

Liftoff中国区总经理黄奔阳则带来了数据时代的“反直觉”案例。2022年,他们发现某休闲游戏在巴西的留存率比美国高18%,但ROI却低了25%。“不是巴西市场差,是你没给巴西用户‘定制化体验’。”黄奔阳团队为巴西用户调整了游戏内的货币体系, 将付费点从“一次性购买”改为“订阅制”,到头来ROI提升了40%。这个案例让在场开发者明白:数据不会说谎,但会骗不看数据的人。

ironSource中国商业化副总裁Abby Ji的发言更犀利。“2022年,80%的游戏出海企业都死在‘数据孤岛’上。”她展示的案例显示,某厂商因未打通广告归因与用户行为数据,导致60%的无效投放。“没有全域数据支撑,你的增长全是瞎蒙。” Abby Ji的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那些凭感觉投广告的团队。

跨境电商峰会:从“卖货”到“造牌”的跃迁

“跨境电商的下半场, 不是比谁货便宜,是比谁懂用户。”深圳市跨境电商协会施行会长王馨在峰会上抛出的观点,让全场卖家陷入沉思。2022年, 协会调研数据显示,海外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度提升了27%,但对“中国制造”的价格敏感度下降了18%。“从卖货到造牌,中间隔着的是‘用户思维’。”王馨的话戳中了卖家的痛点:那些还在拼价格的,可能连末班车都赶不上了。

AnkerMake总经理王志宇的案例印证了这一点。2022年,Anker海外品牌溢价率达到了35%,远超行业平均的15%。“我们卖的不是充电宝,是‘平安感’。”王志宇透露, 他们在海外建立了200人的本地化团队,专门研究用户使用场景,甚至能精确到“美国人喜欢在厨房用充电宝”这种细节。这种“钻牛角尖”的本土化,让Anker在2022年海外营收突破了50亿。

霸王茶姬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彭祥贵则带来了“文化出海”的另类打法。2022年,他们在新加坡开了第一家店,菜单上没有“奶茶”,而是“中国茶饮文化体验”。“老外要的不是便宜奶茶,是新鲜感。”彭祥贵说他们用“茶艺表演+国潮设计”吸引了大量本地年轻人,客单价比国内高20%。这个案例让很多卖家恍然大悟:出海不是复制国内模式,是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泛娱乐出海峰会:流量焦虑下的“冷静派”

“别追热点了追热点就是追着钱包跑。”Snap中国区商务总监Ida Yong在泛娱乐峰会上的发言,让不少内容创作者捏了把汗。2022年,他们发现某MCN机构盲目跟风“元宇宙”话题,到头来内容播放量不升反降。“热点是毒药,看不懂千万别碰。”Ida Yong建议内容创作者做“趋势猎人”, 而不是“热点猎手”——提前6个月布局下一个风口,而不是等火起来再冲。

大宇无限首席探索官叶哲玮带来了“反直觉”的社交策略。2022年,他们在中东市场发现,某漫画App通过“用户共创”模式,留存率比纯内容消费模式高35%。“不是用户不爱看内容,是他们想参与内容创作。”叶哲玮团队让用户投票决定剧情走向,甚至邀请用户设计角色,到头来UGC内容占比达到了40%。这个案例打破了“内容为王”的传统认知:用户才是最好的内容生产者。

声网战略总监Carol则用数据说话。“2022年,海外社交产品的语音互动时长增长了200%,图文时长却下降了15%。”她展示的案例显示, 某语音社交App通过“房间+连麦”模式,用户平均在线时长达到了52分钟,远超行业平均的28分钟。“别再卷图文了语音才是社交的下一个战场。” Carol的话,让那些还在死磕短视频的团队重新思考方向。

藏在嘉宾名单里的“潜台词”

翻完GTC2022主论坛嘉宾名单, 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些大佬的演讲标题看似讲“增长”,实际都在讲“避坑”。万兴科技张铮讲“加本增效”, 潜台词是“别再省研发钱了”;传音史团委讲“非洲市场”,潜台词是“欧美不是唯一出路”;钛动科技唐彬讲“本土化内容”,潜台词是“买量时代结束了”。

这些嘉宾的“反共识”观点,其实是踩过无数坑后的血泪教训。2022年,跨境出海企业平均试错成本比2021年高了40%,但成功概率却下降了15%。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听大佬讲“怎么成功”不如听他们讲“怎么不死”——毕竟活下去才有机会赢。

大会现场还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多位嘉宾提到“数据”时眼睛都在发光。万兴张铮说“没有数据支撑的投入都是赌博”, Liftoff黄奔阳说“数据不会说谎,但会骗不看数据的人”,ironSource Abby Ji直接甩出一堆用户行为数据表格。看来2023年的跨境出海,不再是靠胆量和运气,而是靠数据驱动下的精准决策。

从嘉宾名单看2023出海趋势

透过这些嘉宾的背景和观点, 2023年的出海趋势渐渐清晰:一是“本土化”不再是翻译语言,而是深度融入当地文化;二是“数据驱动”不再是口号,而是从买量到运营的全链路应用;三是“品牌化”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那些还在做“无脑卖货”的企业,可能会被市场彻底淘汰。

有意思的是多位嘉宾提到“反内卷”策略。传音史团委说“别人挤欧美, 我去非洲”,Anker王志宇说“不拼价格拼体验”,霸王茶姬彭祥贵说“不追热点追文化”。看来出海的终极解法不是卷赢对手,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无人区”。

大会结束后 有位参会者在朋友圈写道:“GTC2022最值钱的不是嘉宾名单,是他们藏在观点里的‘失败经验’。”这话说到点子上了——2022年的跨境出海,需要的不是成功学鸡汤,而是避坑指南。那些在大佬的“反共识”里找到自己道路的企业,或许才是2023年的真正赢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