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波兰站点宣布裁员的消息可能是指电子商务平台Shopee在波兰的业务调整
Shopee波兰裁员的直接导火索
2022年10月的再说说几天 Shopee波兰分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了。员工们盯着屏幕上跳动的会议链接,心里七上八下——突然收到的全员大会通知,总带着点不祥的预感。当Ian Ho,这位波兰站点的负责人出现在镜头前,说出“团队需要优化”几个字时有人已经猜到了结局。是的,裁员来了而且是来得猝不及防的那种。根据云卖供应链当时从内部流出的消息, 这次波及的部门包括人力资源、财务、业务发展、产品,甚至连营销团队都没能幸免,约占波兰站点团队总人数的10%。换句话说就是干掉那些上班“浑水摸鱼”的员工。
更让人意外的是 Ian Ho在会上反复强调:“这不是波兰站点经营出了问题,而是全球层面的效率优化。”这句话听起来像是个官方说辞, 但结合Shopee近期的动作,又透着一丝无奈——2021年还在全球攻城略地,2022年就要开始“断臂求生”了。要知道, Shopee可是2019年才杀入拉美市场,2021年又一口气把站点开到了墨西哥、阿根廷、哥伦比亚,甚至远在欧洲的波兰、西班牙、法国都插上了旗子。那时候的Shopee,俨然一副“世界电商之王”的架势,谁能想到,一年多后就要在欧洲市场“缴械投降”?

从“狂奔”到“急刹”:波兰站点的运营困境
波兰站点的“阵痛”其实早有端倪。2022年9月, 就有波兰本地卖家发现,Shopee突然收紧了订单未完成率和迟发货率的扣分标准——以前迟发一天可能只扣0.5分,后来直接飙到2分,不少中小卖家主要原因是来不及调整,店铺流量断崖式下跌。当时还有卖家在论坛吐槽:“Shopee这是要逼死小卖家吗?现在波兰物流慢得要命,仓库爆仓,发个货要等三天不迟发才怪。”
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Shopee在欧洲的扩张太快,快到根本来不及建立本地化的供应链体系。和其他欧洲本土电商比如Allegro、Amazon相比,Shopee的物流网络薄弱得可怜。大部分订单还得依赖第三方快递,时效慢不说丢件率还高。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 2022年Q3,Shopee波兰站的用户停留时间比Allegro少了整整40%,跳出率却高出25%。消费者不是不想来来了发现“买得快,送得慢”,自然留不住。
裁员范围与赔偿:优化还是放弃的信号?
这次裁员的具体数字, Shopee一直没对外公布,但据内部员工透露,受影响的员工主要集中在“非核心业务部门”——说白了就是那些不能直接带来GMV的岗位。比如人力资源, 本来招聘计划就冻结了大半年;财务部门,最近半年都在天天加班算“成本账”;业务发展团队,谈了半年的本地合作品牌,再说说也没了下文。
倒是赔偿方案还算“良心”, N+3的标准,加上一个月的额外奖金,被裁的员工至少能拿到三个月的工资。有位在波兰站做了三年的运营小李后来在社交平台上说:“拿到赔偿的时候反而松了口气, 最近半年天天加班,项目砍了又砍,早就没意思了。”但也有人觉得, 这更像是一种“安抚”——Ian Ho在会上说“受影响员工会得到公司的支持”,可就在裁员消息传出的两周后Shopee母公司Sea Group的股价暴跌了12%,资本市场明摆着不买账“优化效率”这套说辞。
全球电商巨头们的“断臂求生”
Shopee波兰裁员, 其实不是个案,而是全球电商行业“寒冬”的一个缩影。2022年,几乎每个电商巨头都经历了“裁员潮”,只是规模大小不同而已。亚马逊在2022年11月宣布裁员1.8万人, 是其成立28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主要影响的是设备、零售和人力资源部门;Shopify更狠,2022年7月裁员1000人,2023年1月又裁了20%,直接把“全球扩张”的团队砍掉了一半;就连一直号称“不裁员”的Lululemon,也在2022年底关闭了线上部分业务,裁掉了数百名客服员工。
这些企业的动作,背后都指向同一个问题:烧钱换市场的模式,玩不下去了。2020年疫情期间, 全球电商迎来爆发式增长,大家都以为线上消费会成为“新常态”,于是疯狂扩张——Shopee开新站点,亚马逊建新仓库,Shopify扶持独立卖家。可2022年一来全球通胀高企,消费者捂紧了钱包,线上消费增速直接“腰斩”。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22年全球电商增速只有12%,比2021年的25%直接砍了一半。更麻烦的是美元强势加息,融资成本飙升,那些靠“烧钱”撑起来的新业务,成了最先被砍掉的“累赘”。
亚马逊1.8万人裁员:北美市场的寒意
亚马逊的裁员,比Shopee早了整整三个月。2022年11月初, 亚马逊CEO Andy Jassy在一封内部邮件里宣布:“我们将取消部分项目,并对团队结构进行优化,这会影响约1.8万名员工。”消息一出, 整个硅谷都炸了——毕竟亚马逊可是“反裁员”的标杆,疫情期间还招了50万人,转头就要裁掉这么多,可见市场有多差。
被裁的员工主要集中在三个部门:设备、零售和人力资源。有位在亚马逊做智能音箱硬件的工程师后来接受采访时说:“我们团队去年还在疯狂招人, 说要抢智能音箱的市场份额,后来啊今年直接被砍了项目,连服务器都关了。感觉就像做了场梦,梦醒了工作也没了。”
亚马逊的“急刹车”,其实早就有了预兆。2022年Q2,它的净利润同比暴跌了98%,从113亿美元直接掉到了2.3亿美元。这是亚马逊成立以来最惨的一次季度财报。原因很简单:疫情期间建的仓库太多, 现在没那么多订单了仓库维护成本高得吓人;还有广告业务,虽然还在增长,但增速也从2021年的37%降到了2022年的19%,明摆着是广告主们也开始“省钱”了。
Shopify收缩全球团队:独立站神话破灭?
如果说亚马逊的裁员是主要原因是“大而不倒”后的“瘦身”, 那Shopify的裁员,更像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Shopify一直被称作“独立卖家的天堂”,为全球数百万卖家提供了建站工具和支付服务。2020年疫情期间, 独立站爆发,Shopify的股价翻了三倍,创始人Tobi Lütke甚至豪言壮语:“我们要颠覆亚马逊!”
可现实是独立站卖家也没那么好过。2022年, 全球物流成本上涨了30%,中小卖家根本玩不起;再加上Facebook、Google的广告费越来越贵,获客成本比2021年涨了50%,很多卖家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只剩个零头。根据Shopify官方公布的数据, 2022年Q3,其商户数虽然还在增长,但每个商户的平均GMV却下降了18%,这说明卖家们“卖得更多,但赚得更少”。
于是Shopify不得不开始“收缩”。2022年7月, 它裁掉了负责“Shopify Markets”的1000名员工,CEO Tobi Lütke在内部信里说:“我们错误地估计了全球经济的复苏速度。”到了2023年1月,它又裁掉了20%的员工,这次连核心的“商家支持”团队都没能幸免。有位在Shopify做客户成功的员工吐槽:“以前我们每天处理几千个卖家的咨询, 现在一天只有几百个,感觉整个行业都在‘退潮’。”
跨境电商扩张背后的盈利难题
不管是Shopee、 亚马逊还是Shopify,它们的裁员本质上都是同一个问题:扩张太快,盈利太慢。跨境电商这个行业,看起来门槛低——“开个网店就能卖全球”,但其实吧,每个市场的“坑”都多得很。就拿Shopee在波兰的例子 它以为只要复制东南亚“低价+补贴”的模式就能成功,可忽略了欧洲市场的特殊性:消费者更看重品质和物流速度,对价格没那么敏感;本地竞争对手Allegro深耕了20年,供应链和用户心智都很难撼动;再加上波兰的劳动法比东南亚严格得多,裁员成本高,运营成本自然也低不了。
烧钱换市场的模式走到尽头?
“烧钱换市场”是跨境电商行业的老套路了。Shopee在东南亚刚起步的时候, 疯狂补贴卖家——免佣金、送流量、甚至补贴运费,硬是把Lazada、Tokopedia这些老对手甩在了后面。2021年它进军欧洲和拉美, 用的还是同一套打法:在波兰,新用户注册送50兹罗提优惠券;在墨西哥,新卖家前三个月佣金全免。可问题是 东南亚市场的“低价敏感”和欧洲、拉美完全不一样,波兰消费者可能更愿意为“次日达”多付10块钱,而不是为了20块的优惠券等一周。
更关键的是补贴的钱从哪儿来?Shopee的母公司Sea Group, 2022年前三季度净亏损超过了30亿美元,比2021年同期扩大了40%。亏空越来越大,投资人自然不乐意了。2022年Q3, Sea Group的股价暴跌了60%,创始人李小冬不得不出来安抚市场:“我们会控制成本,把重点放在盈利能力强的市场。”说白了就是“不烧钱了要赚钱”。
欧洲市场的高成本陷阱:物流、 合规与本土竞争
跨境电商在欧洲市场,最怕的三个词:物流、合规、本土竞争。先说物流, 欧洲大陆国家多,语言文化差异大,一个包裹从波兰发到西班牙,可能要经过好几个国家,清关、转运,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时效就没了。Shopee在波兰没有自建仓库, 大部分订单得依赖第三方物流,时效比Allegro慢了整整两天消费者等不及,自然就跑了。
再说合规,欧罗巴联盟的GDPR数据保护法、增值税政策,复杂得让人头疼。2022年,就有不少中国卖家主要原因是没及时注册波兰VAT,被平台罚款了几万欧元。还有产品认证, 比如电子产品要CE认证,玩具要EN71认证,这些认证费用动辄几万块,中小卖家根本负担不起。
再说说是本土竞争。波兰市场几乎被Alleg垄断了 它占了整个电商市场40%的份额,物流自建,卖家资源丰富,消费者粘性高。Shopee想抢它的地盘,难如登天。有位在波兰做3C产品的卖家说:“我在Allegro上卖一个耳机, 一天能出50单,放到Shopee上,一天才10单,还不是主要原因是Allegro的物流快,信任度高。”
裁员潮下的卖家与从业者:如何破局
Shopee、 亚马逊、Shopify的裁员,影响的不仅是员工,还有成千上万的卖家和从业者。2022年,不少卖家发现,平台的流量越来越贵,规则越来越严,利润越来越薄。有位做服装的卖家在朋友圈吐槽:“以前在Shopee上卖一件衣服能赚20块, 现在运费就要15块,平台佣金5块,还倒亏。”跨境电商的“黄金时代”是不是过去了?普通卖家和从业者又该怎么破局?
对卖家的启示:分散风险还是深耕本土?
对于卖家2022年的裁员潮其实是个警示信号: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以前很多卖家迷信“all in Shopee”或者“all in亚马逊”, 后来啊平台一调整规则,就“一夜回到解放前”。比如Shopee波兰站点关闭后就有不少卖家主要原因是货物还在波兰仓库,血本无归。而那些早早布局了多区域市场的卖家,虽然也受影响,但至少还有其他站点可以支撑。
分散风险不等于“盲目扩张”,更重要的是“深耕本土”。比如在东南亚市场, 与其把货发到波兰,不如好好研究印尼、越南的本地需求——印尼消费者喜欢穆斯林服装,越南市场对平价手机壳需求大,抓住这些细分需求,比盲目跟风卖“爆款”更靠谱。有位在越南做美妆的卖家分享经验:“我从不跟风卖大牌, 专门做本地小众品牌,价格便宜,包装符合越南审美,复购率比做大牌高30%。”
被裁员工的出路:跨境电商人才的转型赛道
对被裁的员工 跨境电商行业虽然“寒冬”,但也不是没有机会。比如Shopee裁掉的“业务发展”岗位, 其实很适合去跨境服务商那里——像跨境SaaS工具、海外仓、支付服务商这些企业,现在正缺懂平台规则、又有本地资源的人。有位被Shopee裁掉的波兰本地业务经理, 2022年底加入了一家跨境支付公司,负责波兰市场拓展,薪资比以前还高了20%。
还有“运营”岗位,现在独立站虽然遇冷,但DTC品牌还有机会。很多传统企业想转型做跨境电商,但缺懂运营的人才,有Shopee运营经验的员工,完全可以往这个方向转。比如国内某家家电品牌, 2023年就在招聘“独立站运营”,要求有Shopee或Amazon经验,薪资给到了30K-50K/月,比在平台还高。
当然转型也需要学习。比如做欧洲市场,得懂欧罗巴联盟的VAT政策、GDPR法规;做拉美市场,得学会用本地支付方式。这些都不是在平台工作能完全覆盖的,需要主动去学。有位被裁的营销专员, 最近报了个“欧洲合规运营”的线上课,她说:“以前在平台只管投广告,现在才知道,合规才是跨境电商的‘生死线’。”
行业未来:从“规模优先”到“盈利优先”
不管对平台还是卖家,跨境电商行业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确:从“规模优先”转向“盈利优先”。平台不会再盲目补贴新站点, 而是会聚焦在盈利能力强的市场——比如Shopee收缩战线后重点还是东南亚和巴西,这两个市场的GMV占了它总量的80%以上;卖家也不会再“低价内卷”,而是会往“品牌化”“精细化运营”转型,比如做私域流量、提高复购率、优化供应链成本。
2023年, 有位跨境物流公司的负责人说:“以前我们拼的是谁的运费便宜,现在拼的是谁的时效稳定、破损率低。”这就是行业变化的一个缩影——从“野蛮生长”到“精耕细作”。对从业者 与其抱怨“行业不行”,不如提升自己的“硬技能”:懂本地市场、懂数据分析、懂合规运营,这些才是未来最值钱的“护城河”。
Shopee波兰站点的关闭,像一记警钟,敲在了所有跨境电商从业者的心上。市场永远在变,唯一不变的,是适应变化的能力。裁员潮会过去,但只有那些真正理解市场、懂得盈利的人,才能在下一次“春天”来临时抓住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