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明明Shopee访问量东南亚第一

东南亚电商的“流量迷局”:Shopee访问量第一,为何消费者却悄悄转向Lazada?

要说这东南亚电商圈,最近可真是热闹得不行。一边是Shopee拿着4.59亿的月访问量稳坐头把交椅, 另一边是Lazada像个不服输的挑战者,悄悄把泰国、印尼的流量数据往上拉。2023年1月Similarweb的数据刚出来 不少人惊呼:Shopee还是那个Shopee,但Lazada这势头,怎么有点“卷土重来”的意思?

第一名的烦恼:流量高≠赚钱稳

Shopee确实该骄傲。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 2023年1月它在东南亚的总访问量达到4.59亿,虽然比上个月降了9.9%,但甩开第二名Lazada还是绰绰有余。要知道, 印尼可是Shopee的“大本营”,上个季度它还稳居印尼网站访问量第一的电商宝座,按理说该高枕才对。

明明Shopee访问量东南亚第一,为何消费者移情Lazada
明明Shopee访问量东南亚第一,为何消费者移情Lazada

可问题就出在这儿——流量高,不代表消费者“忠诚度”高。有在雅加达做3C产品的卖家老周告诉我, 他Shopee店铺的点击量确实大,但转化率只有1.2%,比Lazada低了0.5个百分点。“你猜怎么着?印尼人现在逛Shopee像‘逛街’,真要买东西,还是打开Lazada下单更干脆。”老周说这话时语气里透着无奈。

更扎心的是Shopee自己可能也慌了。2022年底,它信誓旦旦要加大波兰站点投入,后来啊2023年初直接关站,负责人之前的承诺成了“空气”。国内卖家群里有人说 Shopee最近开始收“保证金”,还调高了支付费率,“以前卖100块钱能赚15块,现在扣完各种费用,只剩10块了”。你说流量再高,利润薄得像纸,卖家能不跑吗?

Lazada的“逆袭密码”:不是靠砸钱, 是靠“懂行”

反观Lazada,2023年1月的总访问量居然逆势涨了2.7%,尤其印尼站点,从8320万直接冲到9120万,涨幅9.6%。这可不是靠“撒钱补贴”就能堆出来的数据——要知道, 东南亚电商补贴战打了这么多年,消费者早就对“满减优惠”免疫了。

Lazada的底气,藏在细节里。2012年就开始自建物流, 现在东南亚第二大B2C物流网络是它的;2021年9月日均包裹超500万,80%的首公里、50%的再说说一公里都是自己搞定。有在曼谷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小李给我算过一笔账:同样一件30公斤的货, 走Lazada海外仓3天到货,运费才25美金;Shopee的第三方物流要5天运费35美金,“东南亚人等不了那么久,价格差10美金,订单可能就飞了”。

更关键的是“本土化”。Shopee虽然也分站点App, 但管理层多是总部派来的“空降兵”;Lazada不一样,阿里接手后没搞“一刀切”,印尼CEO还是当地人,团队里不少人都在东南亚待了10年以上。2022年斋月期间, Lazada印尼站专门推出“伊斯兰商品专区”,从清真认证食品到祈祷毯,甚至连包装都印了阿拉伯语——后来啊当月GMV同比涨了40%,这可不是“流量算法”能解释的。

消费者的“用脚投票”:从“凑热闹”到“找真货”

为什么Shopee流量高,但消费者更愿意在Lazada下单?答案藏在东南亚人的购物习惯里。新加坡国立大学有个调研显示, 2022年东南亚电商用户中,63%的人“买电子产品优先选Lazada”,理由很简单:“感觉Lazada的商家更‘正规’,假货少”。

这背后是供应链的差距。Lazada背靠阿里 1688的货源体系能直接对接,国内工厂的“白牌产品”通过Lazada跨境专区卖到东南亚,价格比Shopee的C2C卖家低20%,还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2023年2月, Lazada越南站上线“实力商家计划”,筛选出5000家有供应链优势的商家,给它们流量倾斜和专属客服——后来啊这些商家的复购率比普通商家高了28%。

Shopee呢?它早期靠C2C起家,现在想转型B2C,但“历史包袱”太重。有做服装的卖家小王吐槽, 她在Shopee的店铺经常被“恶意退货”,理由是“颜色和图片不符”,平台判赔率高达70%;而Lazada的“举证责任”在买家,商家只要提供物流记录就能免责。你说遇到这种事,卖家能不把重心往Lazada挪吗?

“流量神话”的破灭:当增长变成“数字游戏”

Shopee的访问量为什么下滑?恐怕连它自己都清楚——靠“烧钱买流量”的路,走不通了。2022年腾讯减持母公司冬海集团股权时市场就传出了“缺钱”的信号。果然Shopee开始裁员,关闭法国、印度、西班牙等站点,连广告投放都缩减了。2023年1月,它的访问量环比降了9.9%,这可不是“季节性波动”,而是战略收缩的信号。

更讽刺的是Shopee的“流量焦虑”正在传染给卖家。有深圳的卖家团队透露, 2022年他们投Shopee广告,点击成本只要0.2美金,2023年涨到0.5美金,ROI直接从1:3降到1:1.5。“投广告不赚钱, 只能靠‘铺货’赌自然流量,但铺1000个SKU,可能只有10个能出单,这生意做的,比买彩票还刺激。”

反观Lazada,它似乎找到了“慢就是快”的道理。2023年3月, 它和速卖通传出合作消息,要一起打欧洲市场——这步棋够狠,既巩固了东南亚根据地,又敢往外扩张。阿里给它的支持也够实在2022年又注资10亿美元,专门用来搞物流和支付。你说手握“钞能力”+“本土化”,Lazada想不火都难。

未来的战场:不是比谁流量大, 是比谁“留得住人”

东南亚电商的格局,早就不是“一超多强”了。Shopee的访问量第一, 更像是个“虚名”——流量高不代表赚钱,消费者今天逛你的App,明天就可能被Lazada的“次日达”抢走。Lazada的崛起也不是偶然它用物流和本土化筑起了“护城河”,让消费者“来了不想走”。

对卖家选平台不能只看“流量数据”了。2023年Q1, 有个做小家电的商家一边在Shopee和Lazada开店,发现Lazada的客单价比Shopee高30%,退货率低15%,“不是Shopee不好,是Lazada更懂东南亚人想要什么”。这话,值得所有跨境卖家琢磨。

至于Shopee, 想守住“第一”的宝座,恐怕得先回答一个问题:当消费者从“凑热闹”变成“找真货”,你的流量神话,还能撑多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