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东南亚走访第二弹:有人海外仓创业两年3次扩仓

从排屋到3000平米:大猫海外仓的“三级跳”与行业真相

2021年1月, Alex在马来西亚租下了一排排屋,开始了大猫海外仓的生意。谁也没想到, 这个起步时连像样货架都没有的小仓库,会在短短两年里完成三级跳:4个月后换到500平米仓库,半年后扩到1000平米,七个月后直接搬进3000平米的大仓。排屋时期, Alex每天要和工人一起搬货,手指被纸箱划出无数道口子;500平米时他第一次请了5个本地员工,却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闹了笑话——马来员工斋月期间白天不进食,他硬让加班到下午三点,后来啊全员罢工;1000平米时他终于摸清了本地物流的潜规则,给某物流公司老板的侄子安排了仓库兼职,从此配送时效从5天压缩到2天;3000平米仓库开业那天Alex站在空荡荡的货架前,看着门外排队的卡车,突然想起刚来时连货都找不到人搬的日子。

但大猫的故事只是东南亚海外仓创业潮的冰山一角。同期, 壹卖海外仓从Shopee服务商转型,把仓库扩到4000平米,成了Lazada和TikTok的官方合作方;科捷海外仓在2021年一口气开了三个新仓,合伙人Thomas却在2023年初黯然回国。这个行业像片热带雨林, 有人长出参天大树,有人刚冒头就被藤蔓绞死——两年三次扩仓的奇迹背后是更多“租了排屋就跑路”的炮灰。

东南亚走访第二弹:海外仓创业潮,有人两年3次扩仓,有人成了“炮灰”
东南亚走访第二弹:海外仓创业潮,有人两年3次扩仓,有人成了“炮灰”

马来西亚的“温柔陷阱”:市场小却难赚, 退货率低但内卷

Stanley在马来西亚待了11年,从留学生变成壹卖海外仓的创始人。他总说马来市场像杯温水,不烫嘴,但也没温度。“马来西亚人口3270万,在东南亚排第六,单量连印尼的零头都不到。”Stanley给笔者算过账,同一个卖家,在印尼一天能出两千单,在马来可能两百单都不到。更麻烦的是 本地消费者对品牌极其挑剔——要么买国际大牌,要么买9.9马来币的便宜货,中国出海品牌卡在中间,做品牌没本地化营销,做低价又卷不过大厂。

但马来人的“温柔”也藏着机会。Stanley发现,马来西亚的退货率低到离谱,可能和伊斯兰教有关。“本地人特别善良,商品有点瑕疵,他们宁愿自己修也不退货;瑕疵大的,会先跟你沟通,很少直接投诉。”有个卖台灯的卖家, 主要原因是说明书没翻译成马来语,被客户发来10段视频,详细演示怎么安装,再说说还附了句“祝你生意兴隆”。这种信任感让Stanley决定深耕马来市场,但他没想到,温柔的市场里藏着更锋利的刀——大厂的价格战。

“2022年空气炸锅还是100多马来币,大厂进来后直接降到39马来币,赔钱赚吆喝。”Stanley说这些靠资金烧市场的玩家,把中小卖家的利润空间压得只剩渣。壹卖海外仓有个合作卖家, 原本做母婴用品,利润20%,被大厂卷到5%,再说说不得不转型卖塑料拖鞋,主要原因是“再卷下去就得卖空气了”。

印尼的“刺激游戏”:爆仓与亏损并存, 千岛之国的物流噩梦

如果说马来西亚是温水煮青蛙,那印尼就是滚油锅里捞铜钱。Thomas在印尼待了两年,回来时瘦了15斤,皮肤晒得像块炭。“印尼市场像过山车,今天爆单明天爆仓,后天可能就亏到关仓。”他记得2022年黑五期间, 科捷在雅加达的仓库堆满了美妆产品,一天出库量是平时的10倍,工人们24小时轮班,厕所门口都堆着包裹。可好景不长, 12月初突然接到通知,某物流公司主要原因是司机罢工停运,2000多单货物积压在仓库,罚款每天5万印尼盾,再说说赔了200多万才搞定。

印尼的“刺激”还来自千岛之国的地理魔咒。Thomas给笔者看了张地图, 爪哇岛集中了全国57%的人口,物流还算顺畅,但到了苏门答腊、加里曼丹,货要靠船运,一个包裹从雅加达到棉兰,比从雅加达到中国还慢。“有个卖家具的卖家, 在棉兰的仓库积压了300张床垫,主要原因是物流成本太高,宁愿扔在仓库也不发,再说说发霉只能当柴烧。”更麻烦的是印尼的本土保护政策, 进口商品要交高额关税,很多卖家为了避税,选择走灰色清关,后来啊被海关查封,仓库直接封掉,货全打水漂。

Thomas见过太多“印尼梦碎”的故事。有个深圳大卖, 2021年带着500万资金杀入印尼,租了2000平米仓库,后来啊主要原因是不熟悉本地节日开斋节前备货太多,节后滞销率60%,半年就亏光离场。“印尼不是不能做,是要有挨打的本事。”Thomas说“但多数人只看到‘东南亚最大电商市场’的标签,没看到背后的坑。”

海外仓的“隐形门槛”:合规、 文化、关系,三座大山压垮创业者

“海外仓听着就是搬货打包,其实比开奶茶店还复杂。”Alex说出这句话时正蹲在大猫仓库的角落,教新来的孟加拉外劳用扫码枪。他见过太多中国老板,觉得“有钱就能建仓”,后来啊栽在看不见的地方。合规就是第一道坎——2022年, 吉隆坡某仓库主要原因是存储了带电池的违规产品,被突击检查后直接关仓,老板投资的200万马币连个响都没听到。

文化差异是第二道坎。马来西亚的离职周期长到离谱, 员工要走要走1-3个月交接,仓库里常年挂着“即将离职”的牌子,干活的人越来越少。“有个马来员工,说要离职,交接了3个月,再说说发现是嫌工资少,想涨薪。”Alex说 本地员工注重家庭,一到周末就消失,大促时只能从越南、孟加拉招外劳,工钱比本地人高30%,还得管吃管住。

关系处理是第三道坎。海外仓要想活下去,得跟物流公司、政府部门、甚至本地帮派搞好关系。“吉隆坡某仓库,主要原因是没给‘保护费’,半夜被人砸了玻璃,损失十几万。”Alex说这些潜规则写在律法条文里但行内人都懂。他刚起步时拒绝给某物流经理塞红包,后来啊对方故意把包裹扔到沟里后来托人牵线,送了两箱茅台才摆平。

“赔几个柜”的价格战:大厂入场, 中小卖家如何生存

Stanley把东南亚海外仓比作牌桌,大厂就是带筹码进场的赌徒。“他们赔几个柜不赚钱,目的就是把市场价压下来等小玩家死光了再慢慢涨价。”2022年,某头部物流商在马来西亚推出“0元仓储”活动,表面是让利卖家,实际是挤垮中小海外仓。壹卖海外仓有个合作卖家, 被0元仓储吸引过去,后来啊三个月后仓库爆仓,物流商开始加收“超容费”,比原来的价格还高30%,再说说只能灰溜溜搬回来。

价格战让海外仓的利润薄得像纸片。Alex给笔者算过账, 大猫海外仓的毛利率原本有15%,被大厂卷到5%,扣除人工、租金、关系维护,净利润不到2%。“有同行为了省钱,用临时工打包,包裹经常漏件,投诉率飙升,再说说被平台封号。”Stanley说 海外仓拼的不是价格,是服务——比如壹卖能帮卖家处理滞销商品,大猫能提供24小时客服,这些才是中小卖家的救命稻草。

滞销是“原罪”?海外仓的“第二曲线”:分销系统与线下突围

“做得好的卖家, 滞销率10%,新手能达到30%-50%。”Stanley说滞销是跨境电商的癌症,海外仓作为“再说说一公里”,最容易背锅。壹卖海外仓刚起步时有个卖女装的卖家,主要原因是备货太多,仓库堆了2万件过季衣服,再说说只能当废纸卖。后来Stanley想了个办法——建分销系统,一端连接中国卖家,一端对接马来本地电商和线下卖场。

这套系统救了不少卖家。有个安徽的家具厂,通过壹卖分销,把滞销的儿童书桌卖给马来西亚的夫妻店,价格比国内便宜30%,还包邮。Stanley带着团队跑了吉隆坡50多家零售店, 用“免费试卖3个月”打开市场,现在每月能分销500件家具。“海外仓不能只做‘仓库’,要做‘供应链’。”Stanley说“帮卖家把货卖出去,才是真正的壁垒。”

“90%的卖家只盯着线上, 但东南亚的钱在线下”

东南亚的线下渠道像片没被开发的金矿,但多数卖家连门都找不到。Alex带笔者去过吉隆坡的批发市场,满街都是夫妻店,卖着从中国进口的小商品。“这些店老板不看TikTok,不看Shopee,他们只认熟人。”Alex说 有个卖充电宝的卖家,通过Alex介绍,认识了20个批发商,每月能卖3000个充电宝,比线上还赚钱。

但线下渠道的门槛极高。需要本地人脉、懂马来语、还要了解零售规则。“有个中国老板, 想在马来西亚开连锁店,找了翻译去谈合作,后来啊主要原因是不懂马来人的‘委婉拒绝’,以为对方答应了租了店面再说说货压在仓库,亏了200万。”Stanley说 做线下必须“扎下去”,在马来待5年以上,认识批发商、物流商、甚至政府官员,才能拿到资源。

TikTok的“爆仓机遇”与“流量陷阱”:美妆快时尚的狂欢与泡沫

TikTok像一阵台风,把东南亚电商吹得人仰马翻。Alex的仓库里最忙的就是TikTok爆单的卖家。“一场直播带货,美妆产品能卖爆仓,快时尚衣服一天出库量是平时的20倍。”2023年3月, 有个卖唇釉的卖家,主要原因是TikTok网红带货,仓库爆了3000单,工人加班打包,手指磨出血泡,再说说还是延误了200单,被平台罚款。

但TikTok的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Stanley见过太多“一夜爆红,一夜消失”的卖家。“有个卖拖鞋的, TikTok视频火了订单从0到10万,后来啊一周后视频沉了订单掉到1000,仓库堆了9万双拖鞋,再说说只能打折清仓。”TikTok电商的“短平快”,让海外仓成了“爆仓工具”,却不是“长期生意”。

更麻烦的是过度依赖TikTok的风险。壹卖海外仓有个合作卖家, 90%的订单来自TikTok,2023年4月平台政策调整,流量暴跌80%,仓库积压严重,再说说只能裁员求生。“东南亚的线上平台, Shopee占60%,Lazada20%,TikTok不到10%,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就是找死。”Stanley说真正的海外仓,要“多条腿走路”,线上平台、线下渠道、分销系统,都得抓在手里。

“没出过海的人, 别谈品牌出海”:Alex的本地化忠告

“很多出海品牌的从业者,连海都没出过就敢说要做东南亚市场。”Alex给笔者看了一张照片,是他在吉隆坡街头拍的,马来人坐在路边喝咖啡,脸上带着松弛的笑容。“这种生活态度,国内人很难理解,但做市场必须理解。”Alex说 有个卖化妆品的品牌,以为把中文官网翻译成马来语就行,后来啊忽略了马来女性喜欢“自然妆”,广告里用浓妆模特,本地人根本不买账。

本地化不是翻译,是“生活”。Stanley在马来西亚11年, 学会用马来语讨价还价,知道开斋节要给员工送饼干,懂得马来人“不拒绝但拖延”的性格。“有个卖家,让马来员工加班,员工说‘好的’,后来啊第二天没来问起来才说‘我以为你说着玩的’。”Stanley说做东南亚市场,必须把自己当成本地人,而不是“外来者”。

两年扩仓三次的“幸存者”:他们做对了什么?

大猫、壹卖、科捷,能在东南亚海外仓存活下来的,都有共性。资源积累是基础——Stanley在马来西亚留学时就积累人脉, Alex刚创业时给物流公司老板送烟,Thomas在科捷做了10年物流,才敢杀入东南亚。本地化团队是关键——壹卖有华人和马来人混搭的团队, 大猫仓库里30%是本地员工,科捷在印尼招了100个当地司机。业务延伸是壁垒——壹卖做分销,大猫做线下渠道,科捷结合物流和海外仓,不再单纯“搬货”。

“做这一行久了客户都成哥们。”Alex说 有个卖电器的卖家,仓库着火,Alex连夜帮他联系保险公司,垫付10万马币救急,后来这个卖家介绍20个朋友来合作。“海外仓的壁垒不是仓库大小,是信任。”Stanley说“信任不是靠合同,是靠一次次‘救火’攒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