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EIN的另类增长策略,卖家为何直言入驻门槛过高

低价走到头,SHEIN的“高端跳板”靠谱吗

跨境电商圈最近总在传一句话:“SHEIN慌了。”这话听着夸张,但细想又有道理。十年靠低价打天下 硬是把一个快时尚平台做成了全球独角兽,可转头一看, Temu带着更低的价格杀疯了亚马逊也开始学拼多多找同款,连Coupang都盯上了奢侈品美容。SHEIN再抱着“工厂直供”的旧逻辑,怕是只能在低价内卷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不玩了换个赛道,冲高端。可问题是这个从“9块9包邮”到“轻奢大牌”的跳板,SHEIN真能一步跨过去吗?

从“工厂直供”到“品牌集合”的野心

2023年5月4日 SHEIN官方突然宣布:全球布局平台模式,推出SHEIN Marketplace。消息一出,行业炸锅。要知道, SHEIN这十年,一直是“自营为王”——自己选品、自己控价、自己搞供应链,牢牢把住“低价”的命脉。现在突然要开放第三方卖家, 还要吸引Stuart Weitzman、Paul Smith这些奢侈品牌入驻,这哪是平台升级,分明是想把“快时尚超市”改过成“高端百货商场”。

SHEIN另辟蹊径换增长,卖家直言入驻门槛太高
SHEIN另辟蹊径换增长,卖家直言入驻门槛太高

有意思的是SHEIN的动作快得有点急。韩国Coupang早在2023年初就上线了“Rocket Luxury”专区, 每周推新奢侈品美妆,雅诗兰黛、MAC这些大牌直接入驻。SHEIN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是高端市场被Coupang占了先机,自己再想挤进去,难度可就大了。于是一边喊出“给商家免佣金、送广告”的诱人条件,一边悄悄把入驻门槛拉到了200万美元年销。这操作,说好听叫“筛选优质商家”,说难听,不就是怕低端卖家拉低平台调性吗?

卖家吐槽:200万年销门槛,到底是筛选还是劝退

“200万美元年销?我亚马逊去年做了280万,SHEIN招商经理联系我时我直接笑了。”深圳做3C配件的李总在跨境卖家群里的吐槽,代表了不少人的心声。SHEIN官网写得明明白白:入驻商家必须是“电商型卖家, 其他平台经营满一年,近1年流水不低于100万”,更狠的是隐含条件是“最好在亚马逊做到200万年销”。这门槛,直接把中小卖家拦在门外。

问题来了:能在亚马逊年销200万的卖家, 早就是成熟玩家了有自己的供应链、物流团队,甚至独立站。他们缺SHEIN的流量吗?未必。李总给算了笔账:“亚马逊佣金15%,广告费占销售额的20%,净利润大概10%-15%。SHEIN说前三个月免佣金,可广告费一分没少,还要分流量给第三方,利润空间可能还不如亚马逊。我为啥要去当SHEIN的供货商?给他们打工?”

更让卖家闹心的是SHEIN的“半托管模式”听着美好,实则暗藏玄机。所谓“半托管”,就是卖家负责供货,SHEIN负责仓储、物流、售后。可SHEIN的仓储标准有多严苛, 圈内人早有耳闻:“包装尺寸差1cm,仓储费翻倍;滞销3个月,直接清仓甩卖,货款结算周期还长。”广州服装卖家王姐试过Temu的“全托管”, 货发过去就不管了SHEIN却要深度介入供应链,“等于把命脉交出去,利润被压缩得厉害,风险还大。”

Temu的“零门槛”VS SHEIN的“高门槛”, 谁更懂卖家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SHEIN的老对手——Temu。2022年横空出世,直接打出“零门槛入驻”:不管你年销多少,有没有经验,只要能供货就能上。后来啊呢?一年时间,Temu下载量冲到全球第一,把SHEIN逼得连连降价。2023年双11, Temu的“9.9包邮”比SHEIN还狠,SHEIN用户群里炸锅:“以前在SHEIN买20块的T恤,现在Temu只要9块9,这怎么玩?”

按理说 SHEIN该学Temu放低门槛,可它偏偏反着来——不仅不降,还把门槛提到200万。这操作, 很多人看不懂,但仔细琢磨,SHEIN有自己的小算盘:低端市场已经被Temu卷烂了再挤进去就是找死。与其跟Temu拼低价,不如拼“高端”,走差异化路线。可问题是SHEIN的用户基础,真能撑起高端定位吗?

《现代零售》和Attest在2023年做过一个调查:16-25岁的美国年轻人里 35%过去6个月用过SHEIN,25%用过eBay,16%用过Temu。数据很漂亮,SHEIN在年轻群体里确实有优势。但问题是这群年轻人喜欢的,是SHEIN的“便宜”和“上新快”,还是“高端”和“品质”?当SHEIN平台上一边出现9块9的T恤和500块的轻奢包时用户会不会觉得“割裂”?这才是SHEIN高端化最大的风险。

年轻用户的“双面胶”:既爱低价,也认高端?

“我上周买货不看品牌溢价,看“值不值”。SHEIN想抓住这波人,就得在“低价”和“高端”之间找平衡。

但平衡不好,就是“四不像”。看看Coupang的“Rocket Luxury”专区,只做奢侈品美妆,定位清晰,用户精准。反观SHEIN, 一边卖9块9的家居用品,一边引进Stuart Weitzian的鞋子,品类跨度太大,用户心智很难建立。Emma就坦言:“如果SHEIN想让我买奢侈品, 我可能先去Coupang看看;如果想买便宜货,Temu更香。SHEIN到底想干嘛?”

更关键的是 SHEIN的供应链体系,是“快反小单快返”,擅长的是“小单快跑”,做的是“爆款逻辑”。而高端品牌需要的是“品质稳定”“品牌调性统一”,两者的供应链逻辑完全不同。SHEIN能不能为了高端品牌,改过自己的供应链体系?这是个巨大的问号。毕竟 习惯了“7天上新、10天爆单”的工厂,突然要适应“30天打样、3个月出货”的高端节奏,怕是水土不服。

Coupang抢跑高端,SHEIN慢了半拍?

2023年8月, Coupang宣布“Rocket Luxury”专区上线半年,销售额突破1亿美元,客单价比普通美妆专区高出3倍。这个数据,让SHEIN坐不住了。要知道,Coupang的核心优势是“物流”,211限时达深入人心,做奢侈品美妆,物流体验是关键。而SHEIN虽然也在自建物流,但国际物流的时效性和稳定性,跟Coupang比还有差距。

SHEIN的高管在内部会议上说过:“高端市场是未来的增长引擎,我们必须快速切入。”可“快速”不代表“盲目”。Coupang用了半年时间打磨奢侈品专区,从选品到物流体验,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SHEIN却想在几个月内搞定一切,后来啊就是“门槛高、服务跟不上”。有入驻SHEIN的轻奢卖家反馈:“平台说给我们‘专属流量’,后来啊上架一个月,曝光量还不如独立站一天。广告费花了不少,订单却没几个。”

更尴尬的是SHEIN的高端化,还面临“品牌信任危机”。消费者习惯了SHEIN的“低价”,突然看到它卖奢侈品,第一反应可能是“假货吧?”“会不会是尾单?”就算引进的是真大牌,消费者也需要时间建立信任。这不像Coupang, 本身就在韩国市场有高端消费群体的基础,SHEIN想从“低价网红”逆袭成“高端宠儿”,路还很长。

卖家焦虑:当“供货商”不如当“独立站”

“SHEIN的门槛高, 不是坏事,至少说明它想做个有品质的平台。”上海跨境卖家陈总的看法,代表了部分卖家的心态。但问题是SHEIN的高端化,能给卖家带来多少实际收益?陈总自己有个年销500万美金的女包品牌, 2023年试水入驻SHEIN,后来啊“不温不火”:“SHEIN的用户还是冲低价来的,我那款1000美金的手袋,一个月就卖出去3个。反倒是我的独立站,靠着精准流量,月销能到20万美金。”

这背后是SHEIN的“流量分配”问题。平台模式的核心,是“流量变现”,SHEIN不可能把所有流量都给第三方卖家,否则自己的自营业务怎么办?后来啊就是第三方卖家要花钱买流量,利润被压缩;不花钱买流量,就只能“躺平”。很多卖家发现, 与其在SHEIN上跟平台博弈,不如把精力放在独立站上——毕竟流量在自己手里主动权也在自己手里。

更让卖家焦虑的是 SHEIN的“半托管模式”看似降低了运营成本,实则增加了“不确定性”。比如库存管理,SHEIN说“帮你备货”,但备多少、怎么备,到头来还是平台说了算。广州做女装的刘姐就吃过亏:“SHEIN给我备了2000件新款, 后来啊只卖了300件,剩下的1700件,平台说‘打折清仓’,货款按5折结算,我直接亏了20万。”这种“平台说了算”的模式,让卖家缺乏平安感。

破局关键:SHEIN的高端化能绕过低价内卷吗

供应链反噬:低价基因与高端定位的天然矛盾

SHEIN这十年的成功, 靠的是“极致的供应链效率”——预测爆款,小单快反,把库存周转天数压缩到30天以内,成本比传统品牌低30%。这套模式在低价市场所向披靡,但放到高端市场,就成了“双刃剑”。高端消费者追求的是“品质”“设计”“故事”,而不是“快”和“便宜”。SHEIN的供应链逻辑,本质是“成本优先”,而高端品牌需要“品质优先”,两者根本矛盾。

举个例子, SHEIN卖一件9块9的T恤,面料成本3块,生产成本2块,物流成本1块,还能赚3块。但一件500元的轻奢衬衫,面料成本就得100块,生产成本50块,物流成本10块,利润率只有20%。SHEIN的供应链体系,能不能支撑这种“高成本、低周转”的高端产品?恐怕很难。毕竟习惯了“10天爆单”的工厂,突然要“30天打样、3个月出货”,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都会出问题。

卖家真实案例:年销300万美金, 为何SHEIN仍是“备胎”

深圳做家居用品的周总,2023年亚马逊年销320万美金,符合SHEIN的入驻门槛。SHEIN招商经理联系他时他心动过但再说说还是没入驻。“我算过一笔账, 亚马逊净利润12%,SHEIN说免佣金,但广告费至少占15%,还要分20%流量给第三方,净利润可能降到8%以下。更关键的是SHEIN的回款周期是45天亚马逊是14天资金压力太大。”

周总的案例,很有代表性。能做200万以上年销的卖家, 基本都是“精打细算”的老手,他们不会只看SHEIN的“免佣金”噱头,而是算“总账”。SHEIN的高端化,如果只给“甜头”,不解决“痛点”,卖家怎么可能真金白银砸进去?更何况,很多卖家都有自己的独立站和私域流量,没必要把鸡蛋放在SHEIN这一个篮子里。

差异化建议:卖家如何借SHEIN高端化“破圈”

话虽如此,SHEIN的高端化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对于有实力的卖家与其纠结“门槛高”,不如思考“怎么借SHEIN的流量,做自己的品牌”。比如 可以主打“设计师联名款”,利用SHEIN的用户基础,测试新设计的市场反应;或者聚焦“小众高端品类”,避开SHEIN自营产品的竞争,形成差异化优势。

杭州做户外装备的张总, 2023年入驻SHEIN Marketplace,专做“轻奢户外冲锋衣”,单价800-1500美金。他的策略是:“不跟SHEIN抢流量,而是利用它的‘高端标签’,做品牌背书。产品详情页突出‘意大利面料’‘德国工艺’,吸引追求品质的用户,一边引导到私域做复购。”后来啊,三个月下来SHEIN店铺月销50万美金,私域复购率达到了30%。

张总的案例说明, SHEIN的高端化,对卖家来说不是“机会”,而是“挑战”——能不能抓住取决于卖家的“差异化能力”。与其抱怨门槛高,不如提升自身竞争力:要么有独特的设计,要么有过硬的品质,要么有精准的用户定位。毕竟跨境电商的本质,永远是“产品为王”,平台只是“渠道”。渠道可以换,但好的产品和品牌,永远有市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