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GTC2023全球流量大会,你能从小窗口窥见中国跨境出海大产业的哪些秘密

展会现场:人潮涌动里的行业切片

深圳会展中心7号馆的走廊上,挤着拖着行李箱的参展商。有人举着印着“东南亚TikTok运营”的易拉宝, 手里攥着三折的传单;蹲在角落给手机充电的小哥,屏幕上是刚收到的投资人微信——“数据再好看点,下周聊”。GTC2023的入口处, 电子屏滚动播放着“3W从业者到场”的字样,但当你真正挤进展区,会发现这里的“热闹”藏着更复杂的底色。

展位背后的“冷热不均”

游戏展区的展位永远排着长队。某SLG游戏的摊位前,工作人员正用英文给外国演示者讲解“公会战”玩法,手里的宣传册被翻得起了毛边。隔壁的跨境电商展位却门可罗雀, 两位销售姑娘正小声聊天:“昨天接待的客户问我们能不能做TikTok小店,其实我们根本没这个业务。”这种分化在展会上太常见了——做游戏、 短剧的企业忙到脚不沾地,传统外贸、家居用品的参展商却只能靠发传单吸引路人。

从“小窗口”看“大世界”,GTC2023全球流量大会带你一览中国跨境出海大产业
从“小窗口”看“大世界”,GTC2023全球流量大会带你一览中国跨境出海大产业

白鲸出海的数据显示, 2023年游戏出海企业参展比例比2022年高了18%,而跨境电商的参展增速却放缓了5%。不是行业不行了是“出海”这趟车,有人踩对了油门,有人还在找方向盘。

行业趋势:繁荣之下的隐痛

“卷”出来的新赛道

安永2023年一季度的报告说 中国对外投资增长了18%,但这钱不是均匀撒的。新能源汽车展区, 某车企的海外市场负责人指着墙上的地图说:“我们在挪威卖得比大众还好,但东南亚的关税比欧洲高15%,根本不敢大举进入。”短剧出海的展位更热闹, 某公司老板说:“我们团队3个月做了12个本地化短剧,有个中东题材的上线3天就破了千万播放,但光买TikTok广告就烧了200万。”

这些新赛道像野草,长得快,但也容易被踩死。2023年10月,某短剧公司主要原因是版权问题在海外被起诉,直接导致两个项目暂停。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风口上站稳,有人借势起飞,也有人被风刮倒。

老玩家的“转型阵痛”

做跨境电商10年的老张, 这次展会没带自家产品,而是举着“出海代运营”的牌子。“以前靠铺货就能赚钱,现在不行了。”他说 “上周有个客户,做了5年亚马逊,想转TikTok,但完全不懂内容运营,找我们合作,光培训就花了3万。”传统外贸企业正在经历“身份焦虑”——从“卖货”变成“做品牌”, 从“铺平台”变成“建私域”,每一步都是踩着刀尖过河。

更麻烦的是合规。某家居用品的参展商吐槽:“我们在欧洲的产品, 主要原因是新出的环保法规,仓库里3000件货全下架了损失200多万。现在出海,不仅要懂营销,还得当讼师。”

技术出海: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AIGC的“甜蜜陷阱”

技术沙龙的门口挤满了人,AIGC专场几乎座无虚席。某游戏公司的技术总监说:“我们去年投了百万做AI生成剧情,后来啊玩家反馈‘NPC比我还敷衍’。”理想中,AI能帮他们省下50%的内容成本,现实中,生成的内容要么逻辑混乱,要么缺乏情感共鸣。“技术是工具,不是万能药。”他叹了口气,“现在我们改了策略,AI负责初稿,人工精修,效率反而比以前高20%。”

Web3的展位却冷清得多。某区块链项目的负责人说:“我们想做海外用户的数字身份,但老外要么不懂,要么不信任。再说说只能先做游戏道具交易,慢慢教育市场。”技术出海的难点,从来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怎么让海外用户“愿意用”。

本地化:不止是翻译

某SaaS工具的技术分享会,台下有人问:“你们在东南亚的服务器延迟多少?”负责人愣了一下然后说:“我们以为用户只关心功能,后来啊印尼用户主要原因是延迟高,流失了30%。后来我们在当地建了节点,数据才升回来。”技术出海的“本地化”,从来不是把界面翻译成英文那么简单。服务器位置、支付方式、甚至时区,都可能成为“隐形门槛”。

更尴尬的是文化差异。某AI翻译工具曾把“我们的产品很便宜”翻译成“Our product is garbage”,导致广告被下架。“出海不是把产品搬过去,是把产品‘种’到当地土壤里。”一位参会者说。

流量密码:从“广撒网”到“精准捕捞”

广告成本的“通货膨胀”

Meta广告优化师的展位前, 一位跨境电商卖家正激动地比划:“去年10块钱能获客,现在30块都打不住!”流量红利正在消失。TikTok虽然火,但广告单价也在涨。某DTC品牌放弃Facebook, 转向TikTok Shop,ROI从1:2提升到1:5,但团队从5人扩充到15人,成本没少多少。

更聪明的做法是“精细化运营”。某美妆品牌在沙特建了本地社群,每天用阿拉伯语发护肤教程,复购率提升了40%。流量不是越多越好,是越“准”越好。

短视频的“内容陷阱”

短视频出海对接会上, 某公司展示了他们的“爆款公式”:3秒开头抓眼球,15秒痛点刺激,30秒产品展示。但实际案例里有品牌照着做,数据却惨不忍睹。“中东用户喜欢家庭剧情,东南亚喜欢搞笑,欧美的用户更吃‘真实体验’。”一位短视频运营说“抄别人的公式,不如懂自己的用户。”

短剧出海的坑也不少。某公司做了个“中国婆婆大战外国媳妇”的短剧,在欧美火了但在中东被投诉“不尊重家庭文化”。“内容出海,本质是文化输出。”一位参会者说“但输出不是‘灌输’,是‘共鸣’。”

资本态度:钱变“聪明”了

融资的“两极分化”

晚宴上, 几位投资人的对话被无意中听到:“那个做短剧的,DAU破千万,但烧钱太快,先看看再投。”“那个做SaaS的,虽然增速慢,但现金流稳,下周签TS。”2023年跨境融资额同比降了15%,但优质项目的获投率反而升了20%。资本不再为“故事”买单,为“数据”和“盈利”买单。

更现实的是“对赌协议”。某出海教育APP获了千万级融资,但条款要求“3年内实现盈利,否则创始人股权稀释20%。”出海不是烧钱的游戏,是“活下来”的游戏。

被低估的“现金流”

跨境电商展区, 某大卖的财务总监说:“以前我们看GMV,现在看现金流。2023年Q3,我们砍掉了30%的低效广告,把钱投到海外仓,物流成本降了25%,利润反而高了。”资本越来越看重“造血能力”,而不是“扩张速度”。有投资人直言:“宁愿要一个年利润500万的小而美,也不要一个年亏损2000万的大而全。”

出海人:在现实里找理想

团队的“本地化难题”

某游戏公司的创始人说:“我们在越南招了10个本地运营, 后来啊他们开会说越南语,中国团队根本听不懂。”出海团队的地域冲突,比文化差异更棘手。有人选择“中国总部+本地分部”,有人干脆“全本地化”,但无论哪种,沟通成本都是绕不开的坎。

更难的是“信任”。某电商品牌在巴西找了本地代理,后来啊对方拿了预付款就失联了。“出海不是把人派过去,是把心放进去。”一位在东南亚创业5年的老板说“我现在每周和本地员工一起吃饭,聊家常,比开十次会都有用。”

心态的“调整期”

展会再说说一天 一位参展商坐在角落里喝咖啡,手里捏着一张写着“放弃中东市场”的纸。“我们做了半年,亏了300万,还是没搞懂当地的宗教习俗。”他说“但没亏明白,不敢碰下一个市场。”出海人的心态,从“我要成功”变成“我要不失败”,这种转变,反而让他们走得更稳。

另一位参展商更直接:“出海不是跑马拉松,是不断调整方向的越野赛。你以为的终点,可能是下一个起点。”

展会结束时会展中心外下起了小雨。有人拖着行李箱匆匆赶车,有人站在门口抽烟,看着深圳的夜景发呆。GTC2023散了但出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在展位上发过的传单, 聊过的方案,流过的汗,都将成为这个行业最真实的注脚——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不断前行的勇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