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东西卖200美金就抢光了?它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00美金清洁车被抢光:TikTok宝妈们到底在抢什么?

打开TikTok随便划几下 总能刷到些让人“眼前一黑”的带娃场景——孩子把麦片撒得满地都是家长追在后面收拾到崩溃。但最近, 一条“4个娃主动扫地”的视频却让无数宝妈集体破防:画面里几个2岁左右的孩子骑着辆蓝色小卡丁车,车底亮着蓝光,一边“呜呜呜”当赛车开,一边把地板上的灰尘吸得干干净净。博主@arinsolange配文:“妈妈终于不用跪着擦地板了。”这条视频在2023年1月6号发布, 10天内狂揽340万浏览,15万点赞,更绝的是视频里那款“便携式清洁卡丁车”直接卖断货了亚马逊显示“暂时缺货”,eBay上甚至有人加价到350美金转卖,翻了近一倍。

从“带娃灾难片”到清洁小能手:这车到底怎么用?

说真的,第一次看到这玩意儿时我第一反应是“这玩意儿能行?”毕竟市面上儿童清洁玩具不少,但大多是“假装打扫”——扫把扫不进垃圾,吸尘器吸不动灰尘。但这款清洁卡丁车不一样, 它真有吸尘功能:孩子骑着往前走,车底的风扇会把灰尘、碎屑吸进集尘盒,蓝光还能杀菌。适合2岁以上的娃,最大能承120磅,相当于一个6岁孩子的重量。博主说平时孩子吃完零食撒得到处都是现在会抢着骑着车“巡逻”,连沙发底下的灰尘都不放过。

卖200美金被抢光?这东西有点意思
卖200美金被抢光?这东西有点意思

更逗的是这车还能改装。买基础款是室内用,加个配件就能推到院子里扫落叶。有宝妈评论区晒图:“孩子骑着它扫了一下午落叶,比动画片还吸引人。”你说这算不算“带娃神器”?至少我那3岁的侄子看到视频后举着他塑料扫把非要“扫地毯”,嘴里还念叨:“妈妈,我也要开车车扫地。”

宝妈群体的“反叛”消费:一边骂贵一边下单

但争议也不少。评论区里吵翻了天:有人说“200美金买个清洁玩具,脑子被门挤了?”现在美国物价涨得厉害,超市里牛奶都贵了30%,普通家庭哪有闲钱买这玩意儿。也有人担心平安:“孩子骑着车撞到桌角怎么办?”甚至有人吐槽:“这东西看着就像割韭菜,宝妈们是不是被洗脑了?”

但奇怪的是骂归骂,下手的人一点不含糊。亚马逊上这款清洁车评分4.6星, 评论区里几乎全是五星好评:“今年最好的儿童礼物”“孩子每天主动扫地,我解放了”“强烈推荐所有宝妈”。TikTok官方数据也印证了这点:平台用户里27%是宝妈, 其中48%是职场妈妈,她们最活跃的标签就是#TikTokMadeMeBuyIt。说白了宝妈们不是不知道贵,而是“贵也得买”——带娃太累了能让孩子主动干点活,200美金算什么?

从自行车到清洁车:疫情下的“抢购逻辑”复刻

说到抢购,其实早有预兆。2020年疫情刚开始时美国自行车销量直接炸了。布鲁克林自行车公司总裁瑞安·扎加塔当时说:“我从未见过这种场面 2020年销售额比2019年同期涨了600%,货架上一扫而空。”为啥?大家不敢坐公交,又想锻炼,自行车成了刚需。后来特斯拉周边也抢疯了:50美金的电动口哨、 1900美金的儿童电动车、150美金的皮带扣,上线全被秒光。有人分析说 这不是产品多牛,而是“情绪+痛点”的组合拳——疫情让人焦虑,自行车是“平安感”;宝妈们带娃崩溃,清洁车是“救命稻草”。

更典型的是Costco的代购传奇。2023年4月, 美国一家Costco上架了700包加拿大海参,后来啊代购们推着手推车“10秒抢空”,转手就能赚3倍。为啥这么猛?主要原因是稀缺性+场景化——海参对普通人是“滋补品”,对代购是“赚钱工具”。清洁车也是同理:对普通家庭是“玩具”,对宝妈是“带娃解决方案”,需求完全不同。

“带娃神器”的底层逻辑:不是玩具, 是“育儿外包”

仔细想想,这玩意儿能火,靠的不是“清洁”,而是“育儿外包”。现在的90后宝妈,自己还是个孩子,突然要带娃,崩溃是常态。她们要的不是“完美育儿”,而是“少崩溃一点”。就像之前那个争议巨大的儿童感应手链, 说是“监禁儿童”,但“划定范围、超出提醒”的功能,让无数宝妈偷偷问链接——能让孩子少跑丢一次骂几句也值。

母婴市场早就盯上了这个痛点。数据显示, 2022年母婴赛道增长最快的不是奶粉尿布,而是“解放双手”的工具:智能奶瓶消毒器、婴儿监视器、带娃做饭围裙……甚至还有“哄睡机器人”。为啥?主要原因是90后宝妈把“悦己”放第一位,带娃太苦,得找点“偷懒”的办法。清洁车本质上就是“偷懒神器”——孩子以为在玩,其实在干活,妈妈能喘口气。

跨境卖家的“爆品密码”:抓住宝妈的“三分钟冲动”

对跨境卖家这玩意儿值得研究。2023年1月那条TikTok视频爆火后很多卖家开始跟风“儿童清洁玩具”,但大多没火。为啥?主要原因是只抄了“清洁”,没抄“痛点”。真正爆品得满足三个条件:低门槛、强场景、情绪价值。

比如清洁车的“蓝光杀菌”, 就是戳中宝妈“卫生焦虑”;“改装室外”,解决了“玩一会儿就无聊”的问题;定价200美金,不高不低——太便宜显得low,太贵宝妈舍不得,刚好卡在“咬牙能买”的区间。有卖家透露, 类似产品在亚马逊的转化率能到12%,比普通玩具高5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宝妈们看到“孩子主动干活”的场景,很难忍住不买。

争议背后的真相:平安焦虑还是营销放大?

说回争议,儿童平安问题确实存在。但仔细看产品细节,其实有设计:车身是软塑料,速度很慢,就像儿童平衡车一样,家长稍微看着点就行。真正的问题是“过度营销”——视频里博主的孩子乖得像演员,现实中孩子可能骑着车撞电视、扔垃圾。但这也不能怪产品,毕竟没有哪个玩具能保证100%平安,关键看家长怎么用。就像自行车,也有孩子摔跤,但没人说自行车不该卖。

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些骂“物不所值”的,很多是没带过娃的人。真正的宝妈知道,200美金换几个月的“扫地自由”,太值了。就像有个评论说的:“以前每天跪着擦地板,腰都快断了现在孩子抢着干,我多花点钱怎么了?”

从清洁车到“宝妈经济”:下一个爆品藏在哪里?

清洁车的爆火,其实是“宝妈经济”的一个缩影。现在母婴市场早就不是“卖产品”了而是“卖解决方案”。比如最近火起来的“带娃做饭围裙”, 前面有透明口袋,可以把孩子放里面看妈妈做饭,解放双手;“智能玩具收纳车”,孩子玩完玩具往车里一推,车会自动“开”到收纳处,解决玩具满地问题。

预测一下 下一个爆品可能是“带娃洗澡玩具车”——孩子坐在车里洗澡,车底有吸水功能,还能放沐浴露,解决宝妈“一个人洗澡抱娃累到崩溃”的痛点。或者“儿童洗碗机”,孩子把脏碗放进去,模拟洗碗过程,还能学做家务。 核心逻辑就一个:让孩子“玩着干活”,妈妈“偷着轻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