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Everlane年营收2亿美金后

2亿美金营收后Everlane踩下的刹车是重生还是妥协?

当2023年的财报数字摆在面前时 没人能否认Everlane创造了奇迹——年营收突破2亿美金,EBITDA近800万美元,这个曾经的DTC服装新贵终于从疫情的泥潭里爬了出来。但奇怪的是 庆祝的声音里总夹杂着一丝犹豫:2亿美金,这个数字对很多品牌来说是里程碑,对Everlane来说却像是个十字路口。往左,是继续冲刺10亿美金的宏伟目标;往右,是守住基本盘,避免重蹈覆辙。

从“透明教父”到“迷茫者”:2亿美金营收背后的隐忧

时间拉回到2011年, Everlane刚诞生时身上贴着“颠覆者”的标签。创始人Michael Preysman拿着“价格透明”的刀, 砍掉了传统服装行业里层层加价的中介,一件成本7.5美元的T恤,敢卖15美元,还敢把面料成本、工费、运费一条列在网站上。千禧一代买账了他们觉得终于找到了不被“割韭菜”的方式。2017年, Everlane营收冲破1亿美金,净利润超1000万,那时候的它,是DTC赛道里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年营收2亿美金!DTC服装巨头Everlane如何重回巅峰?
年营收2亿美金!DTC服装巨头Everlane如何重回巅峰?

可商业世界从来不会给谁发“终身成就奖”。2020年疫情一来 线下门店全部关闭,曾经引以为傲的供应链成了拖累——过度依赖制造商,换季时面料堆积如山,现金流断了。更致命的是舆论危机:破坏工会的指控、对非白人员工的偏见投诉,让“透明”的人设出现裂痕。2022年, 销售额断崖式下跌,创始人Preysman黯然离职,投资人捏着一把冷汗:这个靠“故事”起家的品牌,是不是已经讲不下去了?

O’Donnell的“三斧头”:砍掉光环, 砍掉成本,砍掉“基础款”

接手这个烂摊子的是Jamie O’Donnell,一个曾把Uggs从“过气雪地靴”救回来的营销老兵。他上任后没急着画饼,而是拿起斧头砍了三刀。第一刀砍向品牌光环——Everlane不能再靠“透明”讲故事了 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快时尚和新兴DTC品牌都在打“可持续”牌,Everlane的卖点不再独特。O’Donnell把设计师团队关了三天 再说说在白板上写下一行字:“我们要做‘高级基本款’,不是‘廉价基本款’。”

第二刀砍向成本。裁员、关门店、换物流供应商——光是换物流,一年就省了300万美元,几乎等于去年EBITDA的一半。供应链被彻底重构, Everlane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和多个小工厂合作,按需生产,多余面料直接砍掉。知情人士透露,2023年库存周转率提升了40%,这意味着钱不再压在仓库里生锈。

第三刀最狠,砍掉了“基础款”这个标签。过去,Everlane的羊绒圆领毛衣、纯棉T恤是销量支柱,但现在这些产品成了“背景板”。O’Donnell推出了新系列Mader, 奶油色、暖棕色取代了黑白灰,绗缝无领夹克、分层外套的设计细节被放大——他要把Everlane从“买基础款的首选”变成“买质感通勤装的优选”。有人吐槽“这不是Everlane了”,但O’Donnell清楚:不进化,就等死。

社交媒体哑火,邮件营销“失灵”:增长的新引擎藏在哪?

转型后的Everlane, 面临一个尴尬问题:老客户觉得“变了味”,新客户还没认出“这是谁”。更麻烦的是营销工具失灵了。疫情前,Everlane靠邮件营销就能活得滋润——每周几次新品预告,等待名单总能清空库存。可2023年,消费者的收件箱被各种品牌的邮件塞爆,Everlane的打开率下降了35%。社交媒体更糟, CreatorIQ的数据显示,2023年Everlane的EMV同比暴跌32%,TikTok上关于#Everlane的帖子,大部分都是“以前买过现在贵了”的吐槽。

对比一下Abercrombie&Fitch的操作,就能看出Everlane的短板。后者去年在TikTok上搞了个“CurveLove牛仔裤”的病毒营销, 找不同身材的创作者展示上身效果,媒体口碑价值暴涨22%。Everlane呢?还在用官方账号发产品图, 标签#Everlane下面一半是消费者自发发的“基础款穿搭”,跟品牌没关系。营销总监LeahSpector点出问题:“Everlane缺的不是产品,是让创作者愿意自发传播的‘钩子’。”

但O’Donnell似乎不打算已经算救命稻草了。

10亿美金目标:是痴人说梦还是触手可及?

Everlane把长期目标定在10亿美金,这个数字在业内引发了两极评价。支持者说:“它已经证明了自己能盈利,供应链和品牌重塑也成功了剩下的就是放大优势。”反对者则摇头:“2亿到10亿, 中间隔着五个现在的Everlane,DTC品牌的增长瓶颈,它一个没躲开。”

瓶颈确实存在。品类拓展就是一道坎。过去Everlane只做服装, 2020年尝试过牛仔、箱包,但效果一般——牛仔市场竞争太激烈,箱包又缺乏设计感。2023年,服装营收占比 still 超过80%,单一品类风险太大。渠道方面 天猫海外旗舰店2019年开业,攒了53.3万粉丝,2023年9月却突然关停,理由是“聚焦核心市场”。这让人怀疑:Everlane的跨境野心,是不是早就熄火了?

更根本的问题是“可持续性”卖点的弱化。当年靠“透明供应链”吸引的消费者,现在更关心“这件衣服洗几次会变形”。快时尚品牌H&M、Zara都在打环保牌,Everlane的“可持续”反而成了背景音。O’Donnell承认:“我们必须把‘可持续’和‘设计’绑在一起, 让消费者觉得‘买这件不仅环保,还显气质’。”

DTC品牌的“Everlane启示录”:转型不是复制粘贴

Everlane的故事,给所有在2亿美金营收关口徘徊的DTC品牌敲了警钟。它的成功在于“敢砍”——砍掉不赚钱的渠道,砍掉过时的品牌标签,砍掉无效的营销投入。但它的教训同样深刻:转型不是换件衣服那么简单,供应链、产品力、用户认知,每一个环节都得跟上。

比如供应链, Everlane的“精简”是建立在“多元化”基础上的,它没有盲目追求“自有工厂”,而是和小厂深度绑定,这种模式适合服装,但不适合所有品类。再比如品牌重塑, 它把“基础款”升级为“高级基本款”,但代价是失去了一部分价格敏感用户,新用户又没完全拉进来——这种“骑墙”状态,比彻底失败还难受。

CreatorIQ的研究总监Alex Rawitz说得直白:“很多DTC品牌学Everlane学错了 只学它‘砍成本’,没学它‘找增长’。增长从来不是省出来的,是‘想’出来的——想清楚用户现在要什么而不是自己有什么。”

2024年的Everlane, 手里握着800万美金利润,2亿美金营收,还有一个10亿美金的梦。它像刚跑完一场马拉松的选手,体力恢复了不少,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是继续冲刺,还是调整呼吸?这个问题,恐怕连O’Donnell自己,也没想好答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