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哪个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成功融资5亿

5亿融资砸进AR赛道, 这家公司凭什么让全球买单

说实话,2024年开年最让人意外的融资新闻,不是哪家AI大模型公司,也不是什么新消费品牌,而是杭州灵伴科技——这家做AR眼镜的企业,居然一口气拿下了5亿人民币。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 他们的产品早就卖到了全球80多个国家,从欧洲的汽车工厂到中东的化工园区,你根本想不到AR设备还能这么用。问题来了一个看似小众的AR产品,怎么就成了跨境“出海尖子生”?这笔5亿融资,到底是风口上的猪,还是真有硬实力的玩家?

从杭州实验室到80多国市场, AR设备的破圈之路

2014年在杭州成立的时候,灵伴科技团队估计也没想到,自己会一头扎进AR这个“深水区”。那时候AR概念还新鲜得很,大家都在琢磨这玩意儿到底能干嘛——是搞游戏娱乐,还是工业应用?灵伴科技没急着追风口, 憋了三年才推出第一代Rokid Glass,说实话,第一代产品现在回头看有点“青涩”,但胜在敢试错。真正让他们在海外打开局面的, 是2018年拿到欧洲某汽车巨头的一笔小订单:不是卖眼镜,是给生产线做AR远程指导系统。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个“无心插柳”的B端业务,后来成了他们的主战场。

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这一大卖成功拿下5亿融资
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这一大卖成功拿下5亿融资

汽车厂的场景很具体:老师傅戴着AR眼镜, 把拆解步骤实时投影给年轻技工,双手不用离开零件,效率直接拉高。这个案例一传开,德国的机械厂、沙特化工厂、新加坡物流中心都找上门来。到2022年, 他们的AR设备已经适配了汽车、化工、物流、教育等十几个细分领域,远销80多国听起来唬人,实际靠的是一个一个场景啃下来的。有意思的是 同期日本Cellid光学厂商也在闷声发大财,专攻AR光波导模组,2023年底融了22.8亿日元,两家走的路完全不同,一个做“解决方案”,一个做“核心部件”,倒是在AR产业链上各司其职。

2万台订单只是开始:那些藏在“远销80国”背后的硬核实力

2023年底Rokid拿到单笔2万台AR眼镜的订单,行业里都炸了锅。要知道,消费级AR市场一直不温不火,能一次性卖出这么多,要么是巨头采购,要么是技术真有突破。后来才知道, 客户是中东某国的能源企业,要给野外巡检团队配备AR平安系统——工人戴着眼镜,就能实时监测管道压力、温度,异常情况直接报警,比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40%,还降低了高空作业风险。这个订单之所以能成, 关键在于灵伴科技做了“本地化适配”:中东沙漠温差大,设备得能扛住50℃高温;阿拉伯语界面也得提前做好,不然工人根本用不明白。

说到这儿你可能要问了远销80多国,认证难道不难?确实难。浪鲸卫浴做卫浴的, 为了出口欧洲,硬是拿到了英国皇家认证和CE认证,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久祺股份卖自行车,2020年出口份额4.61%,靠的是把每个国家的自行车标准都研究透。AR设备更复杂, 不仅要通过欧罗巴联盟CE认证、美国FCC认证,还得符合各国的数据隐私法规——比如GDPR对AR眼镜采集人脸数据有严格限制。灵伴科技能拿下80多国市场,背后是法务团队和技术团队日夜盯的后来啊,不是简单“贴个标”就能出海的。

融资5亿后 AR企业最该警惕的不是竞争,而是“自我膨胀”

5亿融资到手,最兴奋的是投资人,最紧张的可能是创始人。AR行业烧钱太厉害了光学显示、空间定位、交互算法,哪一样不砸钱?更麻烦的是技术迭代太快,你今年刚推出的手势识别功能,明年可能就被苹果的新技术碾压了。理湃光晶去年做完B轮融资就忙着扩产,后来啊今年消费级AR市场突然遇冷,库存积压了不少,现金流直接绷紧。所以说拿到钱别急着高兴,先想想怎么别变成“融资明星,行业流星”。

灵伴科技说这5亿要“提升B端服务和升级产研能力”, 听起来很稳妥,但实际操作起来坑不少。产研投入是“无底洞”, 光是一块AR光波导屏幕,成本就占整机30%,要是研发不出低成本方案,毛利率直接被拉垮。B端服务更麻烦,客户分布在80多国,售后响应速度跟不上,口碑立马就崩了。倒是隔壁Cellid的做法值得借鉴——融来的钱专攻质量控制和技术研发, 不盲目扩张产线,稳扎稳打先把光学模组成本降下来这才是长久之计。

当苹果入局AR,跨境大卖的机会在哪里?

2024年2月, 苹果Vision Pro正式上线,定价3499美元,直接把AR设备拉进“奢侈品”行列。巨头入场, 最慌的是中小企业,但换个角度看,苹果其实是帮AR教育了市场——以前客户问“AR眼镜有什么用”,现在会说“苹果都做了肯定有前景”。灵伴科技的机会恰恰在这儿:苹果主高端消费市场,他们主下沉B端市场,错位竞争。

举个例子, 苹果的Vision Pro适合设计师做3D建模,但汽车厂生产线上的技工,戴这么贵的设备干活?肯定不现实。Rokid Max AR眼镜定价才几千块,轻便、续航长,还支持工业级防护,这才是刚需。跨境大卖要想在AR赛道活下去,得学浪鲸卫浴的“细分深耕”——不跟巨头拼全面只在一个场景里做到极致。比如给东南亚的物流企业做AR分拣系统, 给非洲的矿业公司做AR设备巡检,这些“小而美”的市场,巨头看不上,利润反而更稳定。

从卫浴到自行车:那些同样“远销80国”的选手, 藏着什么出海密码

灵伴科技不是第一个“远销80多国”的中国企业,浪鲸卫浴、久祺股份早就做到了。浪鲸卫浴1994年成立, 靠的是“把一个马桶做到极致”:产品设计拿过红点奖,生产通过ISO体系认证,自营进出口权拿到手,硬生生把洁具卖到80多国;久祺股份做自行车,2020年出口份额4.61%,秘诀是“性价比+本地化渠道”——在印度建组装厂,避开关税壁垒,还根据当地路况调整自行车轮胎宽度。这些企业的共同点:不追求“大而全”,而是把一个细分品类做透,靠认证、品质、渠道三把刀打开市场。

AR企业能不能学学?别总想着“颠覆世界”,先解决“客户用你的产品能赚多少钱”。比如给欧洲的机械厂做AR培训系统, 帮他们减少30%的工伤率,客户自然愿意买单;给中东的化工厂做AR远程维护,省下差旅费,一年就能回本。跨境出海不是“把产品运出去就行”,而是要把“价值带进去”,让客户觉得“这钱花得值”。

2026年884亿市场, AR出海的下一站不是欧美,是这些“隐形战场”

Markets and Markets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AR市场规模320亿,2026年预计884亿,年复合增长率31.5%。但欧美市场已经卷成红海了苹果、Meta、谷歌扎堆,中小AR企业很难拼得过。真正的机会在东南亚、 中东、拉美这些“隐形战场”——东南亚正在搞数字化基建,智慧城市项目遍地开花,AR设备在教育培训、医疗诊断领域需求很大;中东国家有钱有意愿搞产业升级,沙特“2030愿景”里明确提到要发展AR/VR技术;拉美市场虽然消费力一般,但对性价比高的工业AR设备接受度很高。

灵伴科技其实已经开始布局了 2023年在新加坡设立东南亚总部,给当地的物流公司做AR仓储管理系统;还在和阿联酋的科技公司合作,把AR设备用在智慧旅游导览上。这些市场不像欧美那么“挑剔”, 但要求“快速响应”——客户今天提需求,明天就得给出方案,这对企业的本地化服务能力是巨大考验。跨境大卖要想抓住这些机会, 得学会“轻资产出海”:不急着建分公司,先和当地靠谱的代理商合作,快速试错,跑通模式再加大投入。

融资拿到手软, 但AR企业的“生死线”从来不是钱

AR行业这几年融资消息不断,灵伴科技5亿,理湃光晶B轮数千万,Cellid融1.09亿人民币,看起来不差钱。但钱多不代表能活得好,AR企业的“生死线”其实是“技术迭代速度”和“客户留存率”。技术上, 光学显示的清晰度、设备的续航、交互的自然度,每一样都在快速进化,今天领先的技术,明天可能就落后了;客户留存更麻烦,B端客户采购AR设备不是一次性买卖,后续的软件升级、维护服务才是大头,要是客户觉得“买了就不管了”,下次合作就难了。

Rokid的“护城河”其实不是硬件,而是开发者生态。他们正在搭建AR开发者平台, 让第三方能室。一旦形成生态,客户就被“锁死”了毕竟谁也不想换设备就导致所有应用都得重做。这才是AR企业该追求的长期价值,而不是盯着短期订单和融资额。

别再迷信“单笔订单纪录”, AR出海的长跑才刚刚开始

单笔2万台订单确实亮眼,媒体一通报道,品牌知名度立马上去。但AR出海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客户今年买1万台,明年不续单,照样白搭。真正的考验是“复购率”和“口碑传播”。比如给汽车厂做AR远程指导系统, 用了一年之后要是客户发现生产线效率提升了50%,还主动推荐给同行,这才是成功的出海。

灵伴科技现在的订单里有60%来自老客户复购,这个比例在AR行业算很高了。他们的秘诀是“客户成功团队”——不是卖完设备就撒手不管, 而是派驻工程师帮客户用好AR系统,定期收集反馈优化产品。跨境大卖要想走得远,得学这套“服务出海”的思维:硬件是载体,服务才是核心竞争力。毕竟 80多国市场足够大,但也足够复杂,只有真正理解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里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99.html